華文網

【環視聽】專訪手語律師唐帥,為聾人呐喊

2017年5月的一天,唐帥在辦公室看卷宗。(樊蕊/攝)

唐帥錄音3_01.mp3

00:00 下載音訊

唐帥被稱為“全國第一個手語律師”,每天都和聾人群體打交道。他見到的受害人或犯罪嫌疑人有兩個共同點:都生活在無聲世界裡,都缺乏法律意識。

精通手語的人不少,公安機關在辦理聾人案件時會聘請手語翻譯協助,但唐帥仍然很特殊,

他既精通普通話手語,又精通自然手語。特殊教育學校所教的普通話手語與聾人在日常交流中形成的自然手語有很大差別,比如“上海”一詞,自然手語是右手中指前伸,右手食指彎曲靠於指背;普通話手語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小拇指拉鉤,其餘四指微卷。很多時候,學會了普通話手語的翻譯面對自然手語也要靠猜。

2016年,在代理一起聾人盜竊案的訴訟時,唐帥發現,公安機關的訊問中,

聾啞嫌疑人比劃的是自然手語,卻被只懂普通話手語的翻譯誤譯,表達的意思南轅北轍。他根據這一情況提出覆核,最終檢察機關對這名嫌疑人做出不予起訴的決定。

頂著“全國第一位手語律師”的稱號,唐帥不敢有半點怠慢。剛成為律師那兩年,還能偶爾休息一兩天,但隨著找上門的聾人越來越多,他只能連軸轉。此外,公安、法院、殘聯等任何機構找他做公益活動,

他都是來者不拒。這個過程中,唐帥又發現了問題。“針對聾人的普法,成效甚微。我敢說多數聾人的法律意識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依然是普通話手語和自然手語的差異造成的結果。聾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都是自然手語,看著普通話手語翻譯來的普法知識,不僅不懂,甚至有誤解。這其中又夾雜著手語翻譯對法律知識的一知半解,普法效果就更差了。往往是普法講座開始10分鐘後,
就變成了老師的自娛自樂,聾人已經閒聊起來。

唐帥敢想也敢說。有一次,他向一名特教學校的手語老師直接開懟:“全譯錯了!這是要誤人性命!”慢慢地,與他相熟的部門也大多接受了他的說法,但要改變現狀並不容易,因為“沒這方面的人才”。有法官私底下跟唐帥說,趕緊教一批學生出來,成立協力廠商的手語機構,否則碰上不負責的手語翻譯,判案都要增加風險。

對聾人來說,這份風險意味著聲譽與自由。唐帥覺得自己有義務幫他們擋風險,“這是人性裡最基本的同情心,我因為懂手語,看到了問題,那就不能坐視不理。”

2016年,他拿出積蓄,找人開發了一款名為“幫眾律師”的手機APP,免費服務聾人群體;去年,他招聘了5名聾人大學生當助理,協助處理聾人案件,也為法律手語翻譯儲備人才;今年,他開始每月錄製一期自然手語普法視頻,免費發佈。

這些事和日常工作疊加,佔據了唐帥所有的時間,他感覺生命在燃燒,“我打算燃燒到40歲,還剩7年。”時不我待,所以要抓緊,他開始頻頻接受媒體採訪:“聾人世界的法治現狀和健全人世界的差距還很大,社會應該對這件事有認識,然後才會有改進。”(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環視聽工作室 張丹丹)

免費發佈。

這些事和日常工作疊加,佔據了唐帥所有的時間,他感覺生命在燃燒,“我打算燃燒到40歲,還剩7年。”時不我待,所以要抓緊,他開始頻頻接受媒體採訪:“聾人世界的法治現狀和健全人世界的差距還很大,社會應該對這件事有認識,然後才會有改進。”(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環視聽工作室 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