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瀲灩大東湖|歷史歲月裡的東湖

圖 | 大美鳳翔攝影團隊

歷史歲月裡的東湖

鳳翔有東湖,其名盛於雍。

三千載歲月留芳,不盡的是潺潺的溪流。大周文王元年之歲,瑞鳳飛鳴之地祥瑞之氣升騰、迸發。飲水之處,即為“飲鳳池”。

從此,飲鳳池便成為了古雍州文化圖騰上不可或缺的點綴。鳳與水交融,催生出悠久燦爛的古雍文化的點點星光。不可否認的是,飲鳳池的清怡自此流傳於世。

百年的教化,飲鳳池的甘露恩澤著一代代古雍人。瑞鳳早已成為了雍人的神往,

飲鳳池即是表達這種神往的精神寄託之所。難以想像,數千年前的祭拜與禮儀該是多麼的宏大。其風其揚、雍人的虔誠竟也打動了一群自西而來的秦人。古老的西府自是水草豐美、民風殷實富庶,然其寬仁厚德的文化基因想必也在不覺間根植進了老秦人的骨子裡。這不就是最佳的棲息之所嗎?於是,他們將馬匹趕往茂綠的草原,沿著渭河安營紮寨。老秦人與古雍人攜手抗擊著來自北方蠻夷的偷襲和搶掠,
一起坐在篝火邊烘烤著肥碩的牛羊。

三個世紀,古雍州見證了一個地處中央政權邊緣地帶的部落的壯大,老秦人將勇武之氣注進了古雍文化的深處。雍秦和睦共存、交融並蓄,在民族的大熔爐裡逐漸成為一家。

有雍人的地方便少不了秦文化,有秦人之處更是激蕩著雍人的風俗。雍秦一家親,共飲渭河水。

飲鳳池的清波在秦人的東進中不斷泛起。它仿佛看到雍地的子民毅然披上了秦軍的鎧甲,將兵器擦拭乾淨做好了出戰的準備: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飲鳳池的水中倒映出雍地子民渴望建功立業的堅毅目光,或許也有出征前與親人、愛人告別的不舍。或許,更有戰士開拔前在垂柳旁的相互勉勵。

王於興師,自當同仇協行。重土安遷的雍秦之士,雄赳赳地出了函谷關。一襲黑衣,包裹著匡扶天下的雄心。能戰方能止戰,於是他們更加勇不可當。

歸來仍是少年。舀起一瓢飲鳳池中水,細細品來,甘甜無二。那是家鄉的潤澤,喚起了筋骨活絡。秦王加冕,隨軍東進帝都咸陽,他們放不下飲鳳池的清風甘露。它作為先秦王侯狩獵之地守護著雍地一步步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賜予秦人一統天下的霸氣。那座供秦王遊覽的飲鳳池,享受了秦王宮後花園的嬌寵,卻在歷史的光澤中恩養了秦人的銳氣,力助其在三個世紀裡積蓄、圖強,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或許從那一刻起,秦人的血脈裡真正流淌起了“飲鳳池”的漣漪。

西元7世紀的金戈鐵馬已然平息,李氏王朝重塑著中華的榮耀。大唐氣度,一覽眾山小。飲鳳池于此時已然綿延了千年的風華,沐浴著大唐的繁盛之光。長安、洛陽的繁華,都蓋不住它的厚重古樸。它是西去的驛站,印下了三藏法師取經路上執著堅定的步伐。它是東往的起點,留下了西域客商虔誠的嚮往。它的弱柳在韓昌黎力阻憲宗前往法門迎佛骨的正義之聲中不由得旖旎飄舞。垂柳微風,歷史的長河一直此起彼伏,不變的是飲鳳池堅柔的所在。

李唐之後,時光轉到大宋年間。嘉佑七年,川人蘇軾來到鳳翔,官居鳳翔府簽書判官。他眼裡的“飲鳳池”在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坎坷之後已然沒有了昔日的風采。為官一方,造福萬民的抱負鼓動著這位滿腹經綸的學者請來匠人一番勘察之後,當即率領萬民開引城西北鳳凰泉,將泉水引入。同時在池中種蓮,于岸邊植柳。在池水之上砌石築起亭台拱橋、假山樓閣。如此一來,飲鳳池湖面擴大、水流如湍,百姓遊樂其中別有一番愜意滋味。因飲鳳池距離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之遙,遂改名東湖沿用至今,仔細算來已有940餘年了。

而後歷經大元、大明,東湖一直靜靜地做著歷史的記錄員。大清年間,民族英雄林則徐被流放伊利途經鳳翔,來此親手種下了幾株柳樹。西去歸來的功臣左宗棠同樣追隨著前輩的腳步,以植柳來抒發內心的暢想。後人為了緬懷左公抵禦外辱的歷史功績將這些柳樹稱之為“左公柳”。

時至今日,東湖又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千年的厚重與現代智慧完美結合之下,一座“大東湖”呼之欲出。東湖南廣場、飲鳳苑濕地公園、六營民俗村、雍城湖,當這些富含著文化因素的地點化零為整,連成一道鳳翔文化的靚麗品牌呈現在世人面前之時,也算是對於歷史和後人有了一個交代。

蘇軾說得好: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世人皆知西湖絕美,卻不知東湖也是一處絕對讓你驚豔之地。不必感到疑惑,答案自在歷史長河之中。

王小勃

“文學陝軍”八零後作家培訓班學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作品見於《延河》、《陝西詩選》、《鹿鳴》、《秦都》《渭水》等刊物,著有小說集《虹》。

投稿請發至縣委宣傳部資訊與傳媒組郵箱

fxscbjb@126.com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秦王加冕,隨軍東進帝都咸陽,他們放不下飲鳳池的清風甘露。它作為先秦王侯狩獵之地守護著雍地一步步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賜予秦人一統天下的霸氣。那座供秦王遊覽的飲鳳池,享受了秦王宮後花園的嬌寵,卻在歷史的光澤中恩養了秦人的銳氣,力助其在三個世紀裡積蓄、圖強,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或許從那一刻起,秦人的血脈裡真正流淌起了“飲鳳池”的漣漪。

西元7世紀的金戈鐵馬已然平息,李氏王朝重塑著中華的榮耀。大唐氣度,一覽眾山小。飲鳳池于此時已然綿延了千年的風華,沐浴著大唐的繁盛之光。長安、洛陽的繁華,都蓋不住它的厚重古樸。它是西去的驛站,印下了三藏法師取經路上執著堅定的步伐。它是東往的起點,留下了西域客商虔誠的嚮往。它的弱柳在韓昌黎力阻憲宗前往法門迎佛骨的正義之聲中不由得旖旎飄舞。垂柳微風,歷史的長河一直此起彼伏,不變的是飲鳳池堅柔的所在。

李唐之後,時光轉到大宋年間。嘉佑七年,川人蘇軾來到鳳翔,官居鳳翔府簽書判官。他眼裡的“飲鳳池”在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坎坷之後已然沒有了昔日的風采。為官一方,造福萬民的抱負鼓動著這位滿腹經綸的學者請來匠人一番勘察之後,當即率領萬民開引城西北鳳凰泉,將泉水引入。同時在池中種蓮,于岸邊植柳。在池水之上砌石築起亭台拱橋、假山樓閣。如此一來,飲鳳池湖面擴大、水流如湍,百姓遊樂其中別有一番愜意滋味。因飲鳳池距離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之遙,遂改名東湖沿用至今,仔細算來已有940餘年了。

而後歷經大元、大明,東湖一直靜靜地做著歷史的記錄員。大清年間,民族英雄林則徐被流放伊利途經鳳翔,來此親手種下了幾株柳樹。西去歸來的功臣左宗棠同樣追隨著前輩的腳步,以植柳來抒發內心的暢想。後人為了緬懷左公抵禦外辱的歷史功績將這些柳樹稱之為“左公柳”。

時至今日,東湖又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千年的厚重與現代智慧完美結合之下,一座“大東湖”呼之欲出。東湖南廣場、飲鳳苑濕地公園、六營民俗村、雍城湖,當這些富含著文化因素的地點化零為整,連成一道鳳翔文化的靚麗品牌呈現在世人面前之時,也算是對於歷史和後人有了一個交代。

蘇軾說得好: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世人皆知西湖絕美,卻不知東湖也是一處絕對讓你驚豔之地。不必感到疑惑,答案自在歷史長河之中。

王小勃

“文學陝軍”八零後作家培訓班學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作品見於《延河》、《陝西詩選》、《鹿鳴》、《秦都》《渭水》等刊物,著有小說集《虹》。

投稿請發至縣委宣傳部資訊與傳媒組郵箱

fxscbjb@126.com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