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賢望評點|鄧道坪的文字:微言、低吼、拔節之聲

鄧道坪的文字:微言、低吼、拔節之聲

▓ 周賢望

鄧道坪著作《草坪微言》

讀了好友鄧道坪著作《草坪微言》,感慨系之。就在我喜歡的文字旁邊隨手記下我的歡喜,我聽見了生命的低吼,讀到了靈魂的拔節!

去年,在道坪兄之《草坪微言》正式出版之前,我即已題詩相贈,是一首五絕:

欲飲長江味,來嘗小菜香。

微言清肺腑,大義透文章。

此小絕20字,表達的是我在此前幾十年間,對所讀過的鄧道坪文章的總體感覺。在我的記憶中,道坪兄主要是一個記者和言論作家,

而大多數記者型作家,都是思想者,其書名又是《草坪微言》,因此我斷定其書應是微言大義之類。當然,還有一份因他出書而賜我題詞之機的那份真誠的恭敬之心和庸俗的捧場之意。

哲人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斯言聖哉,然長江上有道坪兄等等這樣的文朋詩友在,我們並不孤獨,那就只好一起“庸俗”呵!當然,也有好事者言,“文人相輕”,此話半謬,其實,有格局的真文人對所有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文人都從不輕慢,

不僅如此,他們對所有的人及所有的生靈以及草木山川,都懷著尊重。一直以來,我與同飲長江水、同吃長航飯的長航文人們,總是惺惺相惜,多有心心相印,貴在心有靈犀。因為道坪兄是我引以為“貴在”者之一,所以我今天寫下這些文字,已經完全不為捧場,只為切磋了。

中國文章自秦以降,微言大義一類書籍的主旨,

多為肉食者謀之。所謂大義,先秦時多有對人與自然之道的探索與猜測,然秦始皇之後,真正的微言大義者越來越少,其“義”也越來越小,此類文章最大的“大義”也無非是對鞏固皇權、加強集權的考量。如《資治通鑒》、《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者,不是教人如何做皇帝就是教人如何做皇帝治下的順民。當然也有一部分為那些食草動物準備的精神食糧,不過,這也多半是一些如何在皇權社會謀生的生存智慧。
至於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類,也只是對草食者的一種同情的寫照而已,並沒有想要為他們爭取獨立、自由、平等的意思。

鄧道坪近影

中國文化自秦以降,獨立精神就淡薄了。中國文化中的“立”,與獨立精神相去甚遠。

比如“三十而立”,比如“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都沒有顧及到人的獨立意識。而自由精神呢,則幾乎成了貶義。平等意識就更不用提了,等級觀念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根本性基因。因此,最近的2000多年間,中國人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太大的貢獻。中國人所著述的關於“大義”之類的文章,由於作者格局不大,立場局限,確實只是些“微言”而已,此“微言”,不能只做謙辭解,而是事實。因為沒有產生劃時代的文獻,沒有產生大思想家、哲學家。就算把朱熹、王陽明和近代的魯迅頂上來,個人以為,總體成就也很難說超過先秦諸子。

更糟糕的是當下的文章,以一些文摘所摘來的文章為代表,大家都在為那些犯著受害臆想症、信奉快樂主義或關係主義的痛苦的生命,大量或批量製造著自☆禁☆慰慰人、自欺欺人的心靈雞湯,讀多了,感覺就那個味道,有時候我就忍不住會問:“這雞湯能治病嗎?!”所以還是回頭讀魯迅。而在讀到道坪兄的《草坪微言》時,感覺多數文章,很有點藥性,很有點像魯迅。於是就有些感觸。我只是個重感性的詩人,不是重理性的評論家,我無意於評論《草坪微言》,也無意於把道坪兄的這本書與浩如煙海的文章做比較,我只是切磋與閒談,表達一點詩人意氣。讀著道坪兄的文字,忽然生出感慨,便意氣地在書的扉頁上劃拉了這麼幾句:

你為那些善良的食草動物,

提供了一個百味的“飯堂”。

你在世俗庸常的呼吸之間,

注入了質樸而殷紅的思想。

你說:“人是對的,世界也是對的”,

沒錯。但是,蘇東坡眼中有糞,

並不能說明他內心就不乾淨。

佛印禪師心中有佛,也不能證明

這個世界就不再骯髒。

事物總是普遍聯繫的,但不是簡單的因果。

就像類比不是邏輯,推理不是聯想,

就像你說的,新聞不是常態。

身體不是自己的。就像我和你,

都要學會坐在路邊,為別人鼓掌

《人是對的,世界也是對的》、《新聞,不是常態》、《身體不是自己的》和《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鼓掌》,是《草坪微言》卷一“大鍋小菜”中的四碟“小菜”,很有味道。全書100多篇文章,都是有味道的,甜酸苦辣鹹皆有,多半還有藥味的芬芳。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道坪兄的“相對論”。多篇涉及了對忙與閑、難與易、新與舊、剛與柔、張與弛、進與退等等範疇的思考,情感溫暖,觀點扎實,就說書中第一篇《靜夜思閒暇》吧,文章最後引用魯迅的“要趕快做”四個字,落到實處,這樣的文章真是有用啊!

鄧道坪與母親

以前沒讀到過道坪兄的詩,這次在書中讀到了他寫的一組共6首懷念父親的七言古風《十年相思到如今》,言辭淒切,情感動人。如“轉眼十載眷眷情,幸將母親當雙親。今寫家書寄九泉……”之句,據實相告,以慰離魂。我在讀過之後,也忍不住感慨,在書頁上直接題了一首小絕:

捉筆言天下,修書哭父亡。

九泉皆是淚,一路斷人腸。

以前也沒讀到過道坪兄的小說,這次讀到了他的《新居》,算是我讀到的他唯一的一篇小說,發表於1990年的晚報副刊。讀後令我驚訝的是,原來,這個溫文爾雅、謙虛謹慎、低調厚道的道坪兄,在年輕時也這麼血性、這麼尖銳、這麼不夠穩重,呵呵!我又聯想到洪秀全、孫中山等這些有著血性才華的落魄秀才們,因為始終沒有進入“體制內”,結果就把他們充滿了血性的才華,用來改天換地。

看來世間大凡有大才華而且有著充分的血性的人,如果不在體制內有所用,就可能走向反面,成為推翻這個體制的“反動”力量。當然,這只是聯想,聯想不是推理,不是邏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都未必。

總之道坪兄很幸運!幸運地走上魯迅的道路。《草坪微言》中有多篇涉及魯迅或者魯迅筆下的阿Q,如《元旦重溫魯迅寄語》、《阿Q精神的正面意義》等等,還有多篇涉及《易經》易理,讀過之後,我感覺對道坪兄的文脈有這樣一個“發現”,真正影響道坪兄的文字和思想的文脈大約就是這兩個,一個是魯迅,一個是《易經》,儘管我對道坪兄所論阿Q精神的“正面意義”不敢苟同,我認為他說的阿Q精神的“正面意義”只是“心理學意義”,但我不得不承認他的所論也不無道理。臺灣的曾仕強教授確實很“八卦”,是一個頂尖的八卦專家,我很敬愛這個學者。而我前述的道坪兄關於忙與閑、難與易、新與舊、剛與柔、張與弛、進與退等等的“相對論”,與曾仕強先生所闡述的“八卦思想”,基本上一脈相承。所以我認為,《易經》和魯迅這兩條文脈,結結實實地拓展了道坪兄的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懷,道坪兄是有底蘊的,這就叫底蘊。

及至讀到《桂花的生命寫意》等諸篇,那種天香的慰藉,人與自然與生命的關係,“布衣之我的生命之花”,所抒之情讓我感同身受,讓我想起了太多的桂花。比如南京的靈谷寺桂花,我是每年都要去看看的,有一年還詠了一詠,謂之“靈穀三秋暖,鐘山萬木親。花香融月色,白露浥紅塵。寺老江湖遠,心寬世道淳。夜闌尋桂者,尚有更癡人。”我還由此自然就想到了桂雲兄,想起桂雲兄所作“一吟蕎麥哭慈母,滿座停杯淚眼看”的故事。正好道坪兄有所記,並以《詩情如酒讀賢望》為題,全文收入《草坪微言》之卷二,讀來真是往事歷歷,友情萋萋。

我一直覺得中國讀者是篤信“文如其人”的,因為我也是。前面就把道坪兄的小說《新居》中的“我”,當成了道坪兄,其實這與人們把曹雪芹當成《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只不過是聯想或猜測而已。因此,我最後也就道坪兄的《師傅,您為什麼流淚》一文做點猜測。道坪兄在記述中說他的師傅張殿傑輪機長“奉獻的是牛奶,得到的是青草”,我猜,道坪兄的這片草坪,也許就是給張殿傑這樣的“食草動物”們準備的,他的文章,他以“草坪”為筆名,也許就是想說:“那麼,我就做一個草坪吧,可以觀賞,也可以踐踏,可以用來養心養眼,也可以用來餵養靈魂。”

沒有產生大思想家、哲學家。就算把朱熹、王陽明和近代的魯迅頂上來,個人以為,總體成就也很難說超過先秦諸子。

更糟糕的是當下的文章,以一些文摘所摘來的文章為代表,大家都在為那些犯著受害臆想症、信奉快樂主義或關係主義的痛苦的生命,大量或批量製造著自☆禁☆慰慰人、自欺欺人的心靈雞湯,讀多了,感覺就那個味道,有時候我就忍不住會問:“這雞湯能治病嗎?!”所以還是回頭讀魯迅。而在讀到道坪兄的《草坪微言》時,感覺多數文章,很有點藥性,很有點像魯迅。於是就有些感觸。我只是個重感性的詩人,不是重理性的評論家,我無意於評論《草坪微言》,也無意於把道坪兄的這本書與浩如煙海的文章做比較,我只是切磋與閒談,表達一點詩人意氣。讀著道坪兄的文字,忽然生出感慨,便意氣地在書的扉頁上劃拉了這麼幾句:

你為那些善良的食草動物,

提供了一個百味的“飯堂”。

你在世俗庸常的呼吸之間,

注入了質樸而殷紅的思想。

你說:“人是對的,世界也是對的”,

沒錯。但是,蘇東坡眼中有糞,

並不能說明他內心就不乾淨。

佛印禪師心中有佛,也不能證明

這個世界就不再骯髒。

事物總是普遍聯繫的,但不是簡單的因果。

就像類比不是邏輯,推理不是聯想,

就像你說的,新聞不是常態。

身體不是自己的。就像我和你,

都要學會坐在路邊,為別人鼓掌

《人是對的,世界也是對的》、《新聞,不是常態》、《身體不是自己的》和《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鼓掌》,是《草坪微言》卷一“大鍋小菜”中的四碟“小菜”,很有味道。全書100多篇文章,都是有味道的,甜酸苦辣鹹皆有,多半還有藥味的芬芳。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道坪兄的“相對論”。多篇涉及了對忙與閑、難與易、新與舊、剛與柔、張與弛、進與退等等範疇的思考,情感溫暖,觀點扎實,就說書中第一篇《靜夜思閒暇》吧,文章最後引用魯迅的“要趕快做”四個字,落到實處,這樣的文章真是有用啊!

鄧道坪與母親

以前沒讀到過道坪兄的詩,這次在書中讀到了他寫的一組共6首懷念父親的七言古風《十年相思到如今》,言辭淒切,情感動人。如“轉眼十載眷眷情,幸將母親當雙親。今寫家書寄九泉……”之句,據實相告,以慰離魂。我在讀過之後,也忍不住感慨,在書頁上直接題了一首小絕:

捉筆言天下,修書哭父亡。

九泉皆是淚,一路斷人腸。

以前也沒讀到過道坪兄的小說,這次讀到了他的《新居》,算是我讀到的他唯一的一篇小說,發表於1990年的晚報副刊。讀後令我驚訝的是,原來,這個溫文爾雅、謙虛謹慎、低調厚道的道坪兄,在年輕時也這麼血性、這麼尖銳、這麼不夠穩重,呵呵!我又聯想到洪秀全、孫中山等這些有著血性才華的落魄秀才們,因為始終沒有進入“體制內”,結果就把他們充滿了血性的才華,用來改天換地。

看來世間大凡有大才華而且有著充分的血性的人,如果不在體制內有所用,就可能走向反面,成為推翻這個體制的“反動”力量。當然,這只是聯想,聯想不是推理,不是邏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都未必。

總之道坪兄很幸運!幸運地走上魯迅的道路。《草坪微言》中有多篇涉及魯迅或者魯迅筆下的阿Q,如《元旦重溫魯迅寄語》、《阿Q精神的正面意義》等等,還有多篇涉及《易經》易理,讀過之後,我感覺對道坪兄的文脈有這樣一個“發現”,真正影響道坪兄的文字和思想的文脈大約就是這兩個,一個是魯迅,一個是《易經》,儘管我對道坪兄所論阿Q精神的“正面意義”不敢苟同,我認為他說的阿Q精神的“正面意義”只是“心理學意義”,但我不得不承認他的所論也不無道理。臺灣的曾仕強教授確實很“八卦”,是一個頂尖的八卦專家,我很敬愛這個學者。而我前述的道坪兄關於忙與閑、難與易、新與舊、剛與柔、張與弛、進與退等等的“相對論”,與曾仕強先生所闡述的“八卦思想”,基本上一脈相承。所以我認為,《易經》和魯迅這兩條文脈,結結實實地拓展了道坪兄的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懷,道坪兄是有底蘊的,這就叫底蘊。

及至讀到《桂花的生命寫意》等諸篇,那種天香的慰藉,人與自然與生命的關係,“布衣之我的生命之花”,所抒之情讓我感同身受,讓我想起了太多的桂花。比如南京的靈谷寺桂花,我是每年都要去看看的,有一年還詠了一詠,謂之“靈穀三秋暖,鐘山萬木親。花香融月色,白露浥紅塵。寺老江湖遠,心寬世道淳。夜闌尋桂者,尚有更癡人。”我還由此自然就想到了桂雲兄,想起桂雲兄所作“一吟蕎麥哭慈母,滿座停杯淚眼看”的故事。正好道坪兄有所記,並以《詩情如酒讀賢望》為題,全文收入《草坪微言》之卷二,讀來真是往事歷歷,友情萋萋。

我一直覺得中國讀者是篤信“文如其人”的,因為我也是。前面就把道坪兄的小說《新居》中的“我”,當成了道坪兄,其實這與人們把曹雪芹當成《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只不過是聯想或猜測而已。因此,我最後也就道坪兄的《師傅,您為什麼流淚》一文做點猜測。道坪兄在記述中說他的師傅張殿傑輪機長“奉獻的是牛奶,得到的是青草”,我猜,道坪兄的這片草坪,也許就是給張殿傑這樣的“食草動物”們準備的,他的文章,他以“草坪”為筆名,也許就是想說:“那麼,我就做一個草坪吧,可以觀賞,也可以踐踏,可以用來養心養眼,也可以用來餵養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