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喜憂中國茶:把產區茶炒成法國紅酒?不如對標星巴克

一款2.9萬元一公斤的“牛欄坑肉桂”,其實就是茶商將1000元一公斤的普通肉桂茶“塗脂抹粉”包裝而成。

普通茶葉只要貼上“大師茶”、“山場茶”的標籤,就會身價倍增。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

武夷山景區牛欄坑實際是一個約兩公里長的山谷,只因量少稀缺而成為茶中“茅臺”被熱炒。

茶行業亂象不止

一位來自武夷山的茶商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牛欄坑是武夷岩茶市場中心總經理梅江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直言,中國茶葉市場的亂象由來已久。國內茶葉長期以來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落後,品質參差不齊,導致這種優良茶園產區的少量茶葉被紮堆瘋狂炒作,

背後大有趁機撈一把的嫌疑。

實際上,像牛欄坑肉桂一樣,以“產區名稱+茶品類“命名的不在少數,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等均各占山頭,但能夠迅速讓人認知其品牌的卻寥寥無幾。

此前亦早有“七萬茶企不如一家立頓”的坊間傳言,而同為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的咖啡,卻有星巴克這樣巨無霸級的上市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全國34家與茶行業相關的上市茶企,

其中新三板上市近30家,而真正掛牌制茶的公司約占15家,財務資料滿足上市條件的卻屈指可數。而已在港股成功上市的龍潤茶的小說《白鯨》,其中亞哈船長的大副叫Starbucks,而他又喜歡喝咖啡——商標名稱竟與咖啡豆產地毫無關係。

而星巴克在發展的初期如同國內今天大多數的茶企一樣,以賣烘焙的咖啡豆及咖啡相關設備為主。實際上,星巴克的“逆襲”離不開目前的掌門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

1987年,舒爾茨召集了一批投資者買下早期的星巴克,才將這一以賣咖啡豆和設備的供應商發展成了如今的咖啡帝國。短短5年後的1992年,星巴克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星巴克最新的財報資料顯示,2018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淨收入61億美元(約合386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6%;淨利22.5億美元,同比增長199.31%。全球及美國市場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中國地區銷售額增長30%。

反觀國內目前最大的上市茶企天福茗茶,其2017財年全年營收15.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淨利2.44億元,同比增長47.2%。可以看到,具有60年發展歷史的天福茗茶,全年營收還不及星巴克一個季度營收的1/24。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資料顯示,全國茶消費者約為4.7億人,

其中城市2.6億人,農村2.1億人。茶,在中國並不缺少市場,但國內茶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很多茶企業的產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規模化遇阻。

“散茶消費在國內仍是主流,品牌化的茶葉消費在整個市場中甚至達不到20%。”上海慧頤實業茶事業部的負責人呂庭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茶行業門檻很低,哪怕有一隻鍋就可以制茶,也有人消費。而與茶相似的酒,由於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消費者教育的成熟,散酒消費很低,品牌酒的消費極為集中。

此外,在採訪中記者還發現,茶行業與電商的融合深度也遠遠落後於其他行業,目前主流的茶消費管道仍是全國各地茶葉批發交易市場。中高端茶品銷售則多見於各地茶文化體驗式茶館、茶莊或各品牌茶企的專賣店,以及面對禮品消費人群的名煙名酒名茶銷售店。

不過,2017年以來新式茶飲異軍突起,在各地發展迅速,包括閃電躥紅的喜茶、樂樂茶、因味茶等等。此類茶飲連鎖不但迅速吸引了年輕消費群體,也在資本層面讓茶業重新受到了關注。

據第一財經記者初步統計,此前,上述多家新式品牌新式茶飲品融資金額已超過13億元。其中,喜茶在4月25日公佈完成了4億元的B輪融資,出資方為美團點評旗下產業基金龍珠資本。

這是龍珠資本成立以來的最大單筆投資,也是飲品領域2018年獲得的最大單筆融資。

喜茶會是下一個茶飲業明星嗎?很有可能。業界“龍頭“——CHATIME日出茶太目前已經在全球發展一千多家門店,其母公司六角國際(2732-TW) 在中國臺灣上市。

上海天山茶城內多位元茶商在與記者探討新式茶飲對傳統茶行業的衝擊和影響時,更多是透露出了對這一現象的看好。

“新式茶飲以更為創新的調配方式,降低了茶品類的教育和推廣,多數年輕人大概只知道龍井、烏龍這樣的大品類,而茶飲中看似討巧的名字,其實也是對更小品類的茶的推廣。當有一天年輕的消費者不再消費茶飲,而尋找更高品質的茶葉消費時,對小眾的茶品類也有了認知的基礎。”和緣茗茶負責人許傳鳳告訴記者。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中國有茶文化,也是茶飲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隨著消費者對消費場景的感受區隔愈加顯著,應對不同場景的茶飲料形式也逐漸增多,現在流行的茶飲店對於茶飲料的推動還是非常明顯的。

“不過,由於供應鏈運營能力缺乏,中國的星巴克離誕生還有一段路要走。”朱丹蓬說。

散酒消費很低,品牌酒的消費極為集中。

此外,在採訪中記者還發現,茶行業與電商的融合深度也遠遠落後於其他行業,目前主流的茶消費管道仍是全國各地茶葉批發交易市場。中高端茶品銷售則多見於各地茶文化體驗式茶館、茶莊或各品牌茶企的專賣店,以及面對禮品消費人群的名煙名酒名茶銷售店。

不過,2017年以來新式茶飲異軍突起,在各地發展迅速,包括閃電躥紅的喜茶、樂樂茶、因味茶等等。此類茶飲連鎖不但迅速吸引了年輕消費群體,也在資本層面讓茶業重新受到了關注。

據第一財經記者初步統計,此前,上述多家新式品牌新式茶飲品融資金額已超過13億元。其中,喜茶在4月25日公佈完成了4億元的B輪融資,出資方為美團點評旗下產業基金龍珠資本。

這是龍珠資本成立以來的最大單筆投資,也是飲品領域2018年獲得的最大單筆融資。

喜茶會是下一個茶飲業明星嗎?很有可能。業界“龍頭“——CHATIME日出茶太目前已經在全球發展一千多家門店,其母公司六角國際(2732-TW) 在中國臺灣上市。

上海天山茶城內多位元茶商在與記者探討新式茶飲對傳統茶行業的衝擊和影響時,更多是透露出了對這一現象的看好。

“新式茶飲以更為創新的調配方式,降低了茶品類的教育和推廣,多數年輕人大概只知道龍井、烏龍這樣的大品類,而茶飲中看似討巧的名字,其實也是對更小品類的茶的推廣。當有一天年輕的消費者不再消費茶飲,而尋找更高品質的茶葉消費時,對小眾的茶品類也有了認知的基礎。”和緣茗茶負責人許傳鳳告訴記者。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中國有茶文化,也是茶飲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隨著消費者對消費場景的感受區隔愈加顯著,應對不同場景的茶飲料形式也逐漸增多,現在流行的茶飲店對於茶飲料的推動還是非常明顯的。

“不過,由於供應鏈運營能力缺乏,中國的星巴克離誕生還有一段路要走。”朱丹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