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林風眠的畫好像是在宣紙上畫水粉,這還能叫國畫嗎?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 自幼喜愛繪畫。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 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時,因心臟病、肺炎併發症,病逝于香港港安醫院,享年92歲。

1963年林風眠的展覽,引起很大爭論。有批評林風眠的藝術不倫不類的,也有批評他情調不健康的……這時,李苦禪帶著學生和參觀的群眾,一圈一圈地在展廳中講解,

從林風眠的人品講到他的藝術。講解中,但凡提到林風眠的名字,他都必稱“校長”和“老師”,言語中充滿了尊敬和熱愛之情。他不時回答學生和周圍參觀者的提問。他與林風眠都是學西畫出身,林風眠走中西融合之路,而他則回歸了中國傳統花鳥畫。儘管如此,他仍堅決地認為林風眠的藝術道路會給今天的中國畫提供有益的啟示。有位學生問:《鷺鷥》線條流利光滑,
與傳統中國畫一波三折的用筆迥異,好在哪裡?苦老答:國畫線條講究質感,更講究情感,林校長的線條把鷺鷥的純潔和扇翅欲飛的動感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了。

又有人問:林風眠的畫好像是在宣紙上畫水粉,這還能叫國畫嗎?苦老說:林校長一貫主張中西藝術融合,

這是很多成功的畫家都在做的,只不過林校長更明確而已。稱不稱國畫並不重要,關鍵是他的畫美,美就會在歷史上站得住。

林風眠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在留法期間,他認真學習西洋畫法,並融入中國文化,創作過許多以反封建為題材的油畫。

在創作上,他尊重中外繪畫和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但極力反對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主張東西方藝術要互相溝通,取長補短,以自己民族文化為基礎,發展新的中國藝術。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講究神韻、技巧,強調真實性與裝飾性的統一;構圖常密不透風,但不覺局促,運用明亮的色彩,強烈中顯示出柔和,單純中蘊含著豐富,既對立,又統一,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