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借力長株潭一體化大舞臺,為株洲這些年的發展變化點贊!

創建“兩型”試驗區,推進長株潭一體化,是長株潭三市肩負的共同使命。三市圍繞共同的目標,共繪一張藍圖,建立起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等統籌協調機制,

協同發力、共同發展。

株洲借助一體化大舞臺,搶抓發展機遇,在推進融城的大合唱中,唱響株洲好聲音。

綠心同護,換來金山銀山

株洲日報記者 劉震 攝

4月末的石峰區九郎山青山蒼翠,山腳下種植的紫色薰衣草連片綻放,清香撲鼻。

從空中俯瞰,

長株潭的生態綠心,就是三市的“綠肺”。面積20平方公里的九郎山片區,位於三市生態綠心的核心區。“以前,燒山毀林、亂挖濫采,九郎山滿目瘡痍,差不多荒了。”九郎山片區綠心保護和管理辦公室主任郭勇介紹。

《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 2013年實施,一系列舉措相繼出臺。石峰區成立綠色九郎公司,啟動山體複綠工程,大力保護生態綠心。生態補償,每個村受益約30萬元;植樹造林,

一次性完成近6000畝;片區內15家工業企業,7月之前全部退出;“公司+合作社+農戶”,集約土地開展規模種植,300畝“四季花海”5月開園。賞四季花海、遊秋瑾故居、覽鄉村風情,遊客越來越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成為生動實踐。

全市生態綠心82.36平方公里,其中七成屬於禁止開發區。市、區兩級政府共同發力,對綠心範圍的環境污染建設專案予以禁止和清退,同時通過多種途徑,

調動群眾保護生態、推動綠色發展。

“每年‘兩型’創建扶持經費約70%用在了綠心保護。通過生態補償、開發生態旅遊、市場化造林、發展林下經濟等多種途徑,綠心範圍的農民收入增加,村莊舊貌換新顏。”市兩型辦工作人員介紹說。

湘江同護,呵護命運共同體

古桑洲,湘江中的一個島嶼,島上70多戶人家、300多名居民世代以捕魚、種桑養蠶為業。

走上古桑洲,桑園碧翠,色澤誘人的桑葚掛滿枝頭。居民告訴記者,以前的古桑洲,遭受非法采砂掠奪,命運堪危,島上常缺水缺電,垃圾遍佈,污水橫流。近幾年,政府部門大力治理湘江河道,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支持島上居民改水改廁,污水分散處理,垃圾集中清運。“髒亂差”的古桑洲重新變為湘江中的綠洲,

成為市民週末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島上居民開起農家樂,發家致富。

湘江是長株潭人民的母親河,是三市綠色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株洲全面落實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2013年起,投資150多億元,實施1002個專案,第一個“三年行動計畫”的“堵源頭”任務初戰告捷。從2016年起,“治調並舉”推進第二個“三年行動計畫”,投資230多億元,上馬641個項目,關停污染企業,截住湘江污水直排口,治理城區黑臭水體,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建立覆蓋全市的四級河長制。

洗水業是株洲服飾行業的重要配套產業。分佈在蘆淞市場群周邊的30余家洗水企業,年洗水加工服飾1.5億件。散亂的洗水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後,深黑的污水幾乎未經處理直排湘江,成為株洲湘江治理的一大難題。2014年,株洲興建全國首家洗水工業園和洗水汙水處理廠。全市洗水企業整合成8家,去年全部搬遷至洗水工業園,統一平臺、統一運營和統一管理。洗水廠的污水委託協力廠商集中處理,經過七道特殊工藝處理後達到國家汙水處理一級A標,基本消除對湘江的污染。

平臺同享,1+1+1>3

今年年初,市政府召開推進會,專題商討“湘歐快線”延伸至株洲事項。

“湘歐快線”主線自長沙出發,途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抵達德國,這是湖南對接“一帶一路”、實施“湘品出湘”的重要通道。株洲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彙報,力爭將“湘歐快線”首發站延伸至株洲北站,希望依託湖南國際物流這一“高鐵”,補齊株洲缺口岸、缺國際物流通道的短板,推動株洲軌道交通、陶瓷、服飾等產業企業沿著“一帶一路”快跑。

一體化大平臺,就是難得的資源、發展的契機。

2011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2016年,長沙入選第一批第一次“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次年,株洲入選第一批第二次“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這些年,株洲先後爭取了國家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國家新型城鎮化、國家自主創新、國家水生態文明、國家低碳城市等43項國家級、省級試點。“如果沒有長株潭城市群這個大平臺,單靠某一個城市單打獨鬥,很難得到國家層面這麼多的支援。”市兩型辦工作人員語氣肯定地說。

大平臺,帶來的不僅是牌子,更是實打實的支持。

長株潭三市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聯手,向國家申請創建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務院2015年批復同意,還專門成立由科技部牽頭的部級協調小組,支持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並從用地、財稅、金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等多個層面,給予一系列政策扶持。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個大平臺上,株洲企業獲得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優質的資源。近年來,株洲12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省科技進步獎,軌道交通裝備、航空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不斷取得關鍵性技術突破,全市自主創新能力躋身全省第二。

“1+1+1>3”的平臺效應持續放大,成為推動長株潭發展的強勁動力。

治理城區黑臭水體,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建立覆蓋全市的四級河長制。

洗水業是株洲服飾行業的重要配套產業。分佈在蘆淞市場群周邊的30余家洗水企業,年洗水加工服飾1.5億件。散亂的洗水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後,深黑的污水幾乎未經處理直排湘江,成為株洲湘江治理的一大難題。2014年,株洲興建全國首家洗水工業園和洗水汙水處理廠。全市洗水企業整合成8家,去年全部搬遷至洗水工業園,統一平臺、統一運營和統一管理。洗水廠的污水委託協力廠商集中處理,經過七道特殊工藝處理後達到國家汙水處理一級A標,基本消除對湘江的污染。

平臺同享,1+1+1>3

今年年初,市政府召開推進會,專題商討“湘歐快線”延伸至株洲事項。

“湘歐快線”主線自長沙出發,途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抵達德國,這是湖南對接“一帶一路”、實施“湘品出湘”的重要通道。株洲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彙報,力爭將“湘歐快線”首發站延伸至株洲北站,希望依託湖南國際物流這一“高鐵”,補齊株洲缺口岸、缺國際物流通道的短板,推動株洲軌道交通、陶瓷、服飾等產業企業沿著“一帶一路”快跑。

一體化大平臺,就是難得的資源、發展的契機。

2011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2016年,長沙入選第一批第一次“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次年,株洲入選第一批第二次“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這些年,株洲先後爭取了國家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國家新型城鎮化、國家自主創新、國家水生態文明、國家低碳城市等43項國家級、省級試點。“如果沒有長株潭城市群這個大平臺,單靠某一個城市單打獨鬥,很難得到國家層面這麼多的支援。”市兩型辦工作人員語氣肯定地說。

大平臺,帶來的不僅是牌子,更是實打實的支持。

長株潭三市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聯手,向國家申請創建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務院2015年批復同意,還專門成立由科技部牽頭的部級協調小組,支持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並從用地、財稅、金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等多個層面,給予一系列政策扶持。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個大平臺上,株洲企業獲得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優質的資源。近年來,株洲12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省科技進步獎,軌道交通裝備、航空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不斷取得關鍵性技術突破,全市自主創新能力躋身全省第二。

“1+1+1>3”的平臺效應持續放大,成為推動長株潭發展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