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易武國有林尋茶記

易武國有林尋茶記

高山之顛的易武,夜雨伴人好入眠。清晨,清脆悅耳的鳥鳴聲將人從夢中喚醒,望著窗外雲霧繚繞的山峰,回顧昨天赴颳風寨國有林深處訪茶的行程,好似做了一場夢一樣,

只是夢裡不知身是客,猶問茶香知多少。

易武茶山,最叫人惦念的好茶,非颳風寨國有林深處的古茶莫屬。只是這尚好的古茶園,像極了性本高潔、酷愛山林、隱居幽谷深處的隱士,遠離塵囂,輕易難得一睹真容。

此番前來易武尋茶,有了守興昌掌門人陳曉雷的接應,

更使我們對前赴颳風寨國有林尋訪古茶園多了一份熱切的期盼。諳熟易武村寨地形的陳曉雷,深知前往颳風寨國有林尋訪古茶園的不易,早早的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驅乘用車換作了動力強勁的四驅吉普牧馬人越野車。車輛有了保障,接下來就是個人裝備了。出發之前,陳曉雷熟門熟路的把我們帶到了易武街上一家鞋業用品店裡,20元一雙的塑脂涼鞋,
每人都換上了一雙。只是當時尚且不知道所謂何故,直到行走的過程中才明白陳曉雷的良苦用心。

從易武開車出發,過麻黑村左轉前往大漆樹方向,看到同車的人有些迷茫,這似乎並不是去往颳風寨的方向,陳曉雷笑著給大家解疑釋惑:“以往去颳風寨國有林尋茶,

動輒就要步行三四個小時,現在托了易武引水工程的福,車輛可以沿引水工程修建的土路開到穀底,然後走上四十分鐘左右就到了。”說話間,風馳電掣的吉普牧馬人駛過了大漆樹,彈石路面消失了,前方盡是土路,前車駛過蕩起的灰塵,幾乎遮蔽了後車司機的視線。車過大漆樹不久,前方出現了岔路口,直行就是奔往丁家寨,右轉則是通往颳風寨國有林。

車輛右轉,沿著易武引水工程修造的土路盤旋向下前往穀底。雖說近年來西雙版納州的雨水較前些年為多,大自然啟動了自我修復功能,遠遠望去滿目青翠欲滴的景象,但近看仍顯滿目瘡痍。同車有人感歎說:“保護好的都是國有林,早前分給茶農所屬的林地,即使隨意砍伐,林業部門也無可奈何。”耗資過億的易武引水工程似乎也在側面佐證了這一點,環境的承載能力總歸是有限的,

引水工程建成之前,易武街上時不時會遭遇停水的窘境。

一個小時的車程之後,車輛下到了穀底,路邊上的界牌顯示,我們已經進入了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內。據陳曉雷介紹說:“這個地方原本叫三家寨,寨如其名,總共就住了三戶人家。”車輛開到三家河灘上,至此我們只能安步前行了。

換上了在易武街上買的涼鞋,猶豫了一下,我還是放棄了光腳穿涼鞋的想法,直接穿著襪子套上了涼鞋。陳曉雷頭前帶路,我們一行十人沿著穀底河流迂回前進。眼前的小路時有時無,一行人不得不一次次涉水而行。雖然已經過了上午十點鐘,河水仍有涼意,深恐少有這種經歷的一行人不小心栽到河裡,每每過河的時候,曉雷都站在水中一個個把大家扶到對岸去。看上去清淺平緩的水流,常常會沒過膝蓋,一行人高卷褲腿,小心翼翼地趟水過河。曉雷笑著說:“水大的時候,就不得不脫掉褲子,只穿著短褲,高舉著衣褲鮮葉過河。”想想那場面,也當真是十分有趣。

靜水深流的河裡,阻礙人前行的還有鞋裡的砂子,直到這時才暗自慶倖自己得虧是穿著祙子,雖然說是濕遝遝的,但總歸不那麼磨腳,光腳穿鞋的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看看他們齜牙咧嘴的表情,就知道那是什麼感受了。四十分鐘過後,就在大家即將精疲力盡的時候,曉雷鼓勵大家說:“大家加把勁,已經走了五分之四的行程了,爬上前面這道坡就到了。”同時又提醒大家:“後面這五分之一的行程耗費的體力,比前面五分之四的行程還要大!”眼見如此,大家也只有咬牙堅持下去了。

坡陡,腳下濕滑,加之體力不支,往坡上攀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不再顧及形象問題了,只想著能爬上去就好,一個個四肢著地,抓住手邊能夠借力的樹根、樹枝,奮力向上攀爬。饒是如此,前面的佑園腳下一個打滑,光腳穿的涼鞋飛了出去,喝令她站在原地不要動,然後從路旁的草叢中把她的鞋撿了回來,遞給她的時候打趣道:“老師對你這可是有提鞋(攜)之恩呀!”一行人聽了哈哈大笑。

好不容易爬了上去,當眼前的一大片古茶園陡然間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還是忍不住驚喜的大喊了一聲。茶園裡有兩個低矮的茅棚,春茶的季節,釆茶工吃住都在這山上,想來十分的不易。有趣的是,為了防止切菜的砧板受潮發黴,釆茶工把它用繩子栓起來吊在房梁上,這真是個簡單又實用的好方法,篤定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長時間跋涉後的一行人大汗淋漓,一個個坐在茅棚裡直喘氣,體貼入微的陳曉雷,從肩上卸下雙肩背包,一瓶瓶礦泉水掏出來遞給大家,渴飲甘露真是暢快無比。歇息片刻後,陳曉雷帶著大家在茶園裡參觀,並指著舊有建築的宅基地給大家看。當 年幽居在這深山坡穀之中的三戶瑤族人家,在房前屋後栽種下的這片茶園,成為了福澤後人的寶貴財富。雖然這三戶人家已經從這裡遷居了出去,但仍然給這裡留下了深刻烙印,至今這裡仍然被稱作三家寨,茶園隸屬于他們的後人所有。

每一片茶園都有一棵最大的茶王樹,這幾乎是雲南古茶園的特色。三家寨古茶園中則是兩棵並蒂而生的茶王、茶後樹。向陽而生的茶王樹,第一拔的鮮葉已經釆摘下了。背陰而生的茶後樹,新梢嫩葉的釆摘還需時日。為了方便釆摘,茶農不惜耗費體力背來鋼材作梯,想想我們空手至此都已經累到不行了,茶農賺錢有極為不易的一面。曉雷一語道破天機:“這四周盡都是國有林,不許砍伐,以往茶農背竹竿進來當梯子,經不起雨淋,很快就腐朽了,於是索性扛了角鋼進來,一勞永逸。”

“颳風寨國有林古茶園片區中,我認為生態環境最好的就是三家寨。”陳曉雷這樣向我們介紹,以我們實地探訪來看,這並非虛言。

回程的時間到了,我們戀戀不捨的往回走,不知道這一次的別離之後,下一次的重逢又到了何年何月?下山比起上山也並不見得更容易,我順口說:“上山四肢著地,下山亦步亦趨”。顯然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大家笑作一團。

沿著穀底的三家河逆流而上往回走,水流似乎比起早上來的時候,似乎變的更加湍急。茶山小氣候“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背不住上游下了一場雨也未可知。回程的途中,偶遇有農人,利用河流的地形,結網捕魚。據說這看似清淺的河流裡,養育出的魚兒,味道卻極為鮮美。而我,卻寧願這魚兒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河流裡。

回到停放車輛的三家河灘上,找一塊大石頭坐下,在山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時至正午,溪流中有了絲絲暖意,讓人心底生出一絲絲別樣的滿足。自從有了這易武引水工程修建的施工道路,丁家寨的茶農也少有人會同過往一樣,翻山越嶺步行三四個小時去國有林三家寨古茶園釆茶,而是會如同我們一樣,先是開車,然後再步行,可以省卻大半天的往返時間,這已經是讓人感到無比幸福與滿足了。一行人驅乘吉普牧馬人又回到了易武街上,行走雲南茶山,似這般半天往返數十公里山路,都只不過是尋常的事情罷了。午飯過後再次上路,車至麻黑村右轉前往颳風寨的方向。易武的村寨中,最讓人驚歎的就屬地域面積遼闊的颳風寨了。據陳曉雷介紹說:“過往颳風寨瑤族人外出狩獵,凡是足跡所到之處,做下標記,就成了颳風寨的地盤。”易武七村八寨之中,也以颳風寨國有林古茶園為多,但卻散落於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的深處,相距遙遠,路途艱難坎坷,想要到達殊為不易。

吉普牧馬人過了麻黑村,右轉沿著柏油路下到谷底,路旁再次出現了西雙版納州易武級自然保護區的石碑。碑文中介紹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地跨猛臘縣易武鎮、瑤區鄉和猛伴鎮3個鄉鎮,保護區總面積33370平方公里。難怪有人誤以為近年來炙手可熱的同慶河屬於易武,行政上分屬於瑤區鄉的同慶河,同屬於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內。車輛穿過河流上的小橋,柏油路面消失了,坑窪不平的土路再次出現。坡度陡峭,通往颳風寨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當中,不知道何時才能通車,只能沿著老路一路顛簸前行。大約十多公里過後,再次出現岔路口,直行通往颳風寨,左轉則是通往颳風寨國有林白沙河古茶園片區。

駕駛牧馬人的陳曉雷亳不猶豫的左轉前往白沙河古茶園,柴油版的四驅吉普牧馬人越野車咆哮著向山上進發。主駕、副駕,連同後排上的三人,都系上了安全帶,即使如此,也依然擋不住劇烈的顛簸。路旁不時出現的界樁,提醒我們進入了國有林的地界。前方出現了一排溜的皮卡,清一色來自家鄉鄭州的東風日產車,號為“日產皮卡村”的颳風寨果然名不虛傳。這一幕卻讓我有點喜出望外,這意味著我們剛剛好趕上了颳風寨國有林白沙河古茶園正值鮮葉釆摘,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下車步行,一路向下,二十分鐘之後,白沙河古茶園出現在了我們面前。眼前一派繁忙景象,來自颳風寨的瑤族茶農,正在忙著釆茶。當我把相機的鏡頭對準一個茶農的時候,他笑嘻嘻的對我說:“加個微信,拍的照片發給我吧!”這深山更深處的瑤族茶農,因了這茶而富,並藉由現代通訊工具將自己和外界連接了起來。

另外兩個十多歲的小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而當我試圖去拍攝她們的時候,小姑娘害羞的背過身去。據旁人介紹,她們是來自於境外的老撾,隨同務工的父母一起來釆茶的。山坳裡,石棉瓦搭建的簡易棚戶,權作收儲鮮葉、休憩進餐、遮風擋雨的所在。釆摘下來的鮮葉,攤在塑膠布上,上面還覆蓋了一層芭蕉葉。茶園裡,陳曉雷和相熟的茶農商量收購鮮葉的事宜,想來是談的十分愉快,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

據介紹白沙河古茶園面積廣闊,步行幾個小時也走不完,而我們已經心滿意足了,於是決定前往颳風寨去喝茶。從茶園往回爬的時候,才體會到了海拔高的壓力,連呼帶喘的半天才爬上來。回到吉普牧馬人越野車上,系上安全帶,一路又顛簸飛奔前往颳風寨,就這樣還是讓人覺得比步行爬坡舒坦多了。十多公里之後,山寰裡的颳風寨出現在了眾人面前。短短的數年期間,來自於眾星捧月般的追捧,普洱茶給這個寨子帶來了滾滾財富,整個寨子舊貌換新顏,已經是變了人間。一座座汽派的樓房拔地而起,就連入口處也新修了寨門。

來到颳風寨守興昌初制所,陳曉雷找出了早前幾天親自帶人從颳風寨國有林三家寨片區古茶園中背回來的鮮葉,炒制加工出來的茶樹王單株,只有區區一公斤多一點幹毛茶。“做成商品,無論如何都是不現實的,只能做個品鑒樣了。”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的聲名顯赫,不獨于古樹茶的品質卓絕,小樹茶亦有品質不錯的茶。易武七村八寨中,同一片區,小樹茶的品質不如古樹,古樹的品質不如單株,這幾乎是一個鐵定的規律。依舊是過去的老習慣,還是從颳風寨的小樹,國有林三家寨的古樹,再到國有林三家寨的茶樹王逐一品鑒。從小樹、古樹到單株,滋味中的澀感由強烈趨弱幾至於無,甜感及回甘由弱變強,齒頰生津;香氣由芬芳至馥鬱至幽雅細膩;山野氣韻由淡薄至強烈,深入喉底。當所有的辛苦付出,換來這一盞尚好的古茶,刹那間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眼見天色將晚,陳曉雷接到電話,位於瑤區鄉的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已經收到了一批來自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同慶河國有林的茶樹鮮葉,今天晚上必須要完成手工殺青、揉撚工序。不敢再做耽擱,驅車往回趕。從颳風寨到易武街上,短短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卻要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再趕了回去。繁忙的春茶季節,總是人隨茶走。顧不上吃晚飯,陳曉雷帶著守興昌的工作人員要趕赴數十公里之外的瑤區鄉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炒茶。歷經了一天的原料尋訪,品鑒古茶,使我們對西雙版納易武州級國有林中古樹茶的加工多了一份熱切的期盼,渴望能夠一睹它誕生的全過程。好在從易武鎮到瑤區鄉全程都是柏油公路,不必再受制於車輛限制,我們換乘自己租來的現代越野車,跟隨陳曉雷一行的吉普牧馬人飛奔前行。就在將要扺達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的拐角處,突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完全看不清前行的路徑,只好停下來暫避風頭。路邊左側兩米高的院落裡,狂風卷起一個碩大的鐵皮筒,狠狠的砸在我們車前,看得一車人膽戰心驚。待風勢稍弱,王利鋒下車將鐵皮筒移開,我們得以繼續前行。當我們的車輛爬上一個小小的土坡,剛剛停到守興昌初制所的院內,一場大雨從天而降,一行人只好躲在車裡避雨。狂風、暴雨、閃電、雷鳴過後,突然間停電了,四周陷入了一片漆黑中。半個小時過後,雨勢變小,卻絲毫沒有來電的意思。縱使幫不上忙,也不想再添亂,我們決定掉轉車頭回易武。然而意料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兩驅版的現代越野車陷入泥潭中難以自拔。好在現場的男人們多,立馬派上了用場,齊心協力將現代越野車從泥潭裡推了出來。接下來又讓人犯了難,上來的一小段土坡,雨淋之後濕滑無比,正前方是大深溝,下去坡立馬就要右拐。有多年駕齡的老司機解偉濤,小心翼翼地踩著刹車,車輛向坡下滑去,剛到拐角處,陳曉雷雙手用力向車上助推了一把,車輛右拐行駛到了水泥路上。第二輛現代越野車亦是在解偉濤的操控下,有驚無險的回到了水泥路上,直看得一圈人都捏了一把冷汗。以至周圍競無一人想起來用手機拍下這驚險的一幕。從瑤區鄉回易武鎮的路上,到處都是倒伏的樹木,可見這短暫的強對流天氣破壞力之大。一行人全部沉默無語,於是給大家開玩笑:“天氣好的話,有人願意去同慶河國有林尋茶嗎?”同行的姑娘們都默默的搖了搖頭,於是想起了上午去颳風寨國有林三家寨尋茶的路上,陳曉雷說過的話:“去三家寨的難度係數,恐怕只有去同慶河的五分之一。”於是默默地歎了口氣,尋茶,並不以個人的興趣就一定能成行。打開微信朋友圈,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久候不來電,茶青不等人,守興昌掌門人陳曉雷將吉普牧馬人的車燈打開,對著殺青鍋,正在奮力炒茶,這註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換上了在易武街上買的涼鞋,猶豫了一下,我還是放棄了光腳穿涼鞋的想法,直接穿著襪子套上了涼鞋。陳曉雷頭前帶路,我們一行十人沿著穀底河流迂回前進。眼前的小路時有時無,一行人不得不一次次涉水而行。雖然已經過了上午十點鐘,河水仍有涼意,深恐少有這種經歷的一行人不小心栽到河裡,每每過河的時候,曉雷都站在水中一個個把大家扶到對岸去。看上去清淺平緩的水流,常常會沒過膝蓋,一行人高卷褲腿,小心翼翼地趟水過河。曉雷笑著說:“水大的時候,就不得不脫掉褲子,只穿著短褲,高舉著衣褲鮮葉過河。”想想那場面,也當真是十分有趣。

靜水深流的河裡,阻礙人前行的還有鞋裡的砂子,直到這時才暗自慶倖自己得虧是穿著祙子,雖然說是濕遝遝的,但總歸不那麼磨腳,光腳穿鞋的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看看他們齜牙咧嘴的表情,就知道那是什麼感受了。四十分鐘過後,就在大家即將精疲力盡的時候,曉雷鼓勵大家說:“大家加把勁,已經走了五分之四的行程了,爬上前面這道坡就到了。”同時又提醒大家:“後面這五分之一的行程耗費的體力,比前面五分之四的行程還要大!”眼見如此,大家也只有咬牙堅持下去了。

坡陡,腳下濕滑,加之體力不支,往坡上攀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不再顧及形象問題了,只想著能爬上去就好,一個個四肢著地,抓住手邊能夠借力的樹根、樹枝,奮力向上攀爬。饒是如此,前面的佑園腳下一個打滑,光腳穿的涼鞋飛了出去,喝令她站在原地不要動,然後從路旁的草叢中把她的鞋撿了回來,遞給她的時候打趣道:“老師對你這可是有提鞋(攜)之恩呀!”一行人聽了哈哈大笑。

好不容易爬了上去,當眼前的一大片古茶園陡然間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還是忍不住驚喜的大喊了一聲。茶園裡有兩個低矮的茅棚,春茶的季節,釆茶工吃住都在這山上,想來十分的不易。有趣的是,為了防止切菜的砧板受潮發黴,釆茶工把它用繩子栓起來吊在房梁上,這真是個簡單又實用的好方法,篤定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長時間跋涉後的一行人大汗淋漓,一個個坐在茅棚裡直喘氣,體貼入微的陳曉雷,從肩上卸下雙肩背包,一瓶瓶礦泉水掏出來遞給大家,渴飲甘露真是暢快無比。歇息片刻後,陳曉雷帶著大家在茶園裡參觀,並指著舊有建築的宅基地給大家看。當 年幽居在這深山坡穀之中的三戶瑤族人家,在房前屋後栽種下的這片茶園,成為了福澤後人的寶貴財富。雖然這三戶人家已經從這裡遷居了出去,但仍然給這裡留下了深刻烙印,至今這裡仍然被稱作三家寨,茶園隸屬于他們的後人所有。

每一片茶園都有一棵最大的茶王樹,這幾乎是雲南古茶園的特色。三家寨古茶園中則是兩棵並蒂而生的茶王、茶後樹。向陽而生的茶王樹,第一拔的鮮葉已經釆摘下了。背陰而生的茶後樹,新梢嫩葉的釆摘還需時日。為了方便釆摘,茶農不惜耗費體力背來鋼材作梯,想想我們空手至此都已經累到不行了,茶農賺錢有極為不易的一面。曉雷一語道破天機:“這四周盡都是國有林,不許砍伐,以往茶農背竹竿進來當梯子,經不起雨淋,很快就腐朽了,於是索性扛了角鋼進來,一勞永逸。”

“颳風寨國有林古茶園片區中,我認為生態環境最好的就是三家寨。”陳曉雷這樣向我們介紹,以我們實地探訪來看,這並非虛言。

回程的時間到了,我們戀戀不捨的往回走,不知道這一次的別離之後,下一次的重逢又到了何年何月?下山比起上山也並不見得更容易,我順口說:“上山四肢著地,下山亦步亦趨”。顯然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大家笑作一團。

沿著穀底的三家河逆流而上往回走,水流似乎比起早上來的時候,似乎變的更加湍急。茶山小氣候“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背不住上游下了一場雨也未可知。回程的途中,偶遇有農人,利用河流的地形,結網捕魚。據說這看似清淺的河流裡,養育出的魚兒,味道卻極為鮮美。而我,卻寧願這魚兒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河流裡。

回到停放車輛的三家河灘上,找一塊大石頭坐下,在山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時至正午,溪流中有了絲絲暖意,讓人心底生出一絲絲別樣的滿足。自從有了這易武引水工程修建的施工道路,丁家寨的茶農也少有人會同過往一樣,翻山越嶺步行三四個小時去國有林三家寨古茶園釆茶,而是會如同我們一樣,先是開車,然後再步行,可以省卻大半天的往返時間,這已經是讓人感到無比幸福與滿足了。一行人驅乘吉普牧馬人又回到了易武街上,行走雲南茶山,似這般半天往返數十公里山路,都只不過是尋常的事情罷了。午飯過後再次上路,車至麻黑村右轉前往颳風寨的方向。易武的村寨中,最讓人驚歎的就屬地域面積遼闊的颳風寨了。據陳曉雷介紹說:“過往颳風寨瑤族人外出狩獵,凡是足跡所到之處,做下標記,就成了颳風寨的地盤。”易武七村八寨之中,也以颳風寨國有林古茶園為多,但卻散落於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的深處,相距遙遠,路途艱難坎坷,想要到達殊為不易。

吉普牧馬人過了麻黑村,右轉沿著柏油路下到谷底,路旁再次出現了西雙版納州易武級自然保護區的石碑。碑文中介紹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地跨猛臘縣易武鎮、瑤區鄉和猛伴鎮3個鄉鎮,保護區總面積33370平方公里。難怪有人誤以為近年來炙手可熱的同慶河屬於易武,行政上分屬於瑤區鄉的同慶河,同屬於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內。車輛穿過河流上的小橋,柏油路面消失了,坑窪不平的土路再次出現。坡度陡峭,通往颳風寨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當中,不知道何時才能通車,只能沿著老路一路顛簸前行。大約十多公里過後,再次出現岔路口,直行通往颳風寨,左轉則是通往颳風寨國有林白沙河古茶園片區。

駕駛牧馬人的陳曉雷亳不猶豫的左轉前往白沙河古茶園,柴油版的四驅吉普牧馬人越野車咆哮著向山上進發。主駕、副駕,連同後排上的三人,都系上了安全帶,即使如此,也依然擋不住劇烈的顛簸。路旁不時出現的界樁,提醒我們進入了國有林的地界。前方出現了一排溜的皮卡,清一色來自家鄉鄭州的東風日產車,號為“日產皮卡村”的颳風寨果然名不虛傳。這一幕卻讓我有點喜出望外,這意味著我們剛剛好趕上了颳風寨國有林白沙河古茶園正值鮮葉釆摘,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下車步行,一路向下,二十分鐘之後,白沙河古茶園出現在了我們面前。眼前一派繁忙景象,來自颳風寨的瑤族茶農,正在忙著釆茶。當我把相機的鏡頭對準一個茶農的時候,他笑嘻嘻的對我說:“加個微信,拍的照片發給我吧!”這深山更深處的瑤族茶農,因了這茶而富,並藉由現代通訊工具將自己和外界連接了起來。

另外兩個十多歲的小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而當我試圖去拍攝她們的時候,小姑娘害羞的背過身去。據旁人介紹,她們是來自於境外的老撾,隨同務工的父母一起來釆茶的。山坳裡,石棉瓦搭建的簡易棚戶,權作收儲鮮葉、休憩進餐、遮風擋雨的所在。釆摘下來的鮮葉,攤在塑膠布上,上面還覆蓋了一層芭蕉葉。茶園裡,陳曉雷和相熟的茶農商量收購鮮葉的事宜,想來是談的十分愉快,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

據介紹白沙河古茶園面積廣闊,步行幾個小時也走不完,而我們已經心滿意足了,於是決定前往颳風寨去喝茶。從茶園往回爬的時候,才體會到了海拔高的壓力,連呼帶喘的半天才爬上來。回到吉普牧馬人越野車上,系上安全帶,一路又顛簸飛奔前往颳風寨,就這樣還是讓人覺得比步行爬坡舒坦多了。十多公里之後,山寰裡的颳風寨出現在了眾人面前。短短的數年期間,來自於眾星捧月般的追捧,普洱茶給這個寨子帶來了滾滾財富,整個寨子舊貌換新顏,已經是變了人間。一座座汽派的樓房拔地而起,就連入口處也新修了寨門。

來到颳風寨守興昌初制所,陳曉雷找出了早前幾天親自帶人從颳風寨國有林三家寨片區古茶園中背回來的鮮葉,炒制加工出來的茶樹王單株,只有區區一公斤多一點幹毛茶。“做成商品,無論如何都是不現實的,只能做個品鑒樣了。”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的聲名顯赫,不獨于古樹茶的品質卓絕,小樹茶亦有品質不錯的茶。易武七村八寨中,同一片區,小樹茶的品質不如古樹,古樹的品質不如單株,這幾乎是一個鐵定的規律。依舊是過去的老習慣,還是從颳風寨的小樹,國有林三家寨的古樹,再到國有林三家寨的茶樹王逐一品鑒。從小樹、古樹到單株,滋味中的澀感由強烈趨弱幾至於無,甜感及回甘由弱變強,齒頰生津;香氣由芬芳至馥鬱至幽雅細膩;山野氣韻由淡薄至強烈,深入喉底。當所有的辛苦付出,換來這一盞尚好的古茶,刹那間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眼見天色將晚,陳曉雷接到電話,位於瑤區鄉的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已經收到了一批來自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同慶河國有林的茶樹鮮葉,今天晚上必須要完成手工殺青、揉撚工序。不敢再做耽擱,驅車往回趕。從颳風寨到易武街上,短短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卻要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再趕了回去。繁忙的春茶季節,總是人隨茶走。顧不上吃晚飯,陳曉雷帶著守興昌的工作人員要趕赴數十公里之外的瑤區鄉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炒茶。歷經了一天的原料尋訪,品鑒古茶,使我們對西雙版納易武州級國有林中古樹茶的加工多了一份熱切的期盼,渴望能夠一睹它誕生的全過程。好在從易武鎮到瑤區鄉全程都是柏油公路,不必再受制於車輛限制,我們換乘自己租來的現代越野車,跟隨陳曉雷一行的吉普牧馬人飛奔前行。就在將要扺達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的拐角處,突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完全看不清前行的路徑,只好停下來暫避風頭。路邊左側兩米高的院落裡,狂風卷起一個碩大的鐵皮筒,狠狠的砸在我們車前,看得一車人膽戰心驚。待風勢稍弱,王利鋒下車將鐵皮筒移開,我們得以繼續前行。當我們的車輛爬上一個小小的土坡,剛剛停到守興昌初制所的院內,一場大雨從天而降,一行人只好躲在車裡避雨。狂風、暴雨、閃電、雷鳴過後,突然間停電了,四周陷入了一片漆黑中。半個小時過後,雨勢變小,卻絲毫沒有來電的意思。縱使幫不上忙,也不想再添亂,我們決定掉轉車頭回易武。然而意料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兩驅版的現代越野車陷入泥潭中難以自拔。好在現場的男人們多,立馬派上了用場,齊心協力將現代越野車從泥潭裡推了出來。接下來又讓人犯了難,上來的一小段土坡,雨淋之後濕滑無比,正前方是大深溝,下去坡立馬就要右拐。有多年駕齡的老司機解偉濤,小心翼翼地踩著刹車,車輛向坡下滑去,剛到拐角處,陳曉雷雙手用力向車上助推了一把,車輛右拐行駛到了水泥路上。第二輛現代越野車亦是在解偉濤的操控下,有驚無險的回到了水泥路上,直看得一圈人都捏了一把冷汗。以至周圍競無一人想起來用手機拍下這驚險的一幕。從瑤區鄉回易武鎮的路上,到處都是倒伏的樹木,可見這短暫的強對流天氣破壞力之大。一行人全部沉默無語,於是給大家開玩笑:“天氣好的話,有人願意去同慶河國有林尋茶嗎?”同行的姑娘們都默默的搖了搖頭,於是想起了上午去颳風寨國有林三家寨尋茶的路上,陳曉雷說過的話:“去三家寨的難度係數,恐怕只有去同慶河的五分之一。”於是默默地歎了口氣,尋茶,並不以個人的興趣就一定能成行。打開微信朋友圈,守興昌同慶河初制所,久候不來電,茶青不等人,守興昌掌門人陳曉雷將吉普牧馬人的車燈打開,對著殺青鍋,正在奮力炒茶,這註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