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北京女子圖鑒》到《後來的我們》,這樣消費北漂還能持續多久

一、北上廣深漂

山川網:北漂,也稱北漂一族。是特指來自非北京地區的、非北京戶口(即傳統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們(包括外國人,

外地人)。因這類特徵:北漂即人在來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的,給人漂乎不定的感覺,其自身也因諸多原因而不能對於北京有更多的認同感,故此得名。

按照2017年的北京人口資料,常住人口約217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總量大致在800多萬,占比總人口接近四成,這個比例,上海和廣州也大致也是差不多。

只有深圳,由於特區身份的原因,非戶籍人口占比達到了近七成。

你不要小瞧800多萬的人口數量,在對於總計14億人的中國聽上去並不怎麼起眼。但是放在世界上,一些小國(比如新加坡,人口560萬)整個國家的人口也不過就是這個體量。

另外,這裡所說的800多萬北漂,是指靜態人口。如果你把過去所有做過北漂和即將成為北漂的人都算上的話,那麼總體量將輕鬆數以千萬計。

另外,雖然北漂以“北”字打頭,但是實際上卻是針對所有漂泊在大城市年輕人的一種泛指。所以滬漂、廣漂、深漂雖然名字各不相同,但是無論影視作品以哪座城市切入,其他城市的年輕人總是很容易引發共鳴的。

這是一群平均年齡相對年輕,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收入和消費能力相對較高的人群,也是目前主流消費品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消費力量。

二、《北京女子圖鑒》

《北京女子圖鑒》這部網劇,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看過。按照最新的豆瓣評分,該劇剛剛超過6分,過了及格線。該劇的評論是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好評的一方認為該劇真實反映了北漂女性的經歷,而且由於女主是由於不想在四川老家過“一眼看到底的人生”,

孤身一人到北京打拼最終逆襲命運,所以應該視作是正能量作品,自然要好評。

而差評的一方則認為,這是一部和真實北漂生涯幾乎不沾邊的瑪麗蘇故事。女主前前後後在劇中單是男朋友就談了十多個,並且每一次的職場升遷,背後都逃不過不同男人的身影。這種價值觀,怎麼能算是正能量呢?一定要差評。

為了公平起見,我還特意去優酷上找到該劇,

跳著看了幾集。從劇本功力和製作水準,其實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網劇水準。這部劇的受眾,其實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就是拍給20~35歲的職場女性看的。所以很多的情節,比如出軌、撕逼、性騷擾、潛規則等等,都是為了迎合當下的一些熱點,引發女性的同理心。

有幾個劇情,真的是編導人員為了不放過任何一個熱點,有點用力過猛了:

比如開篇就是女主陳可原本和大學男友楊大赫約好了一道到北京奮鬥。然後非常“意外”,楊大赫家庭發生了變故,僅僅一通電話,這場戀愛關係就算是告終了。劇情介紹裡說陳可對於此次失戀傷心欲絕。那麼“傷心欲絕”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在街邊買了半個玉米,哭著吃完後就接受了分手事實,並用畫外音的形勢表明——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掉眼淚了。

接下來的劇情大致都是如此,陳可又遇到了欲行不軌的男同學,靠騙男人買衣服的女同學,給她買山寨禮物的男友,只是和她玩玩的富二代,矯情的要死的偽藝術家,不求上進的公務員。反正就是和不同類型的男人逐個談了一遍戀愛,頗有試遍十二星座召喚神龍的意思。

三、《後來的我們》

其實本來《後來的我們》是挺不錯的一手好牌,導演劉若英圈內口碑不錯,男主井柏然女主周冬雨也都是拍文藝愛情片的好手,再結合上“北漂”、“青春”雙保險,理論上拿下過億甚至幾億票房,應該還是沒太大問題的,這點可以參考《致青春》。

但是由於貓眼電影參與了該片的製作發行,為了更高的票房,貓眼採用了資料造假的方式做行銷。其實中國票房造假注水的事情,就和中國部分省份的GDP一樣,大家也都司空見慣了。但是貓眼電影這次,玩得實在是有點過。

上映首日的預售票房接近三億,而且還是工作日的情況下。這麼一來,網友肯定是不幹了。於是就上網開始搜集蛛絲馬跡,開始了名偵探柯南之旅。而既然是作假,而且是作這麼大的假,漏洞自然也很容易找到,口碑瞬間滑鐵盧,豆瓣評分一路跌到了6分出頭,差不多和《北京女子圖鑒》持平了。評分中不少人,就是因為票房造假事件特意來報復性打一分的。

作為導演新人,我們當然也不可能過高要求劉若英能夠在執導能力上多麼出彩。事實上,該片最大的特色其實應該說是插曲配樂還是不錯的,畢竟劉若英的音樂能力和資源都是十分過關的。而在演員的挑選上也沒什麼問題,井柏然+周冬雨,都是文藝愛情片的老手,各自粉絲數量也不少,演技也算是全程線上。

但同樣關於北漂的這個點的詮釋,依舊很難讓多數北漂找到共鳴。因為無論劇中上過大學的男主還是沒上過大學的女主,在北京都不正正經經找份工作。先是和劉強東一樣在中關村賣盤,後來合夥的人都散了以後就地下通道繼續賣盤。一直到快支持不下去的時候,男主迫不得已去了遊戲公司當客服,女主去了房產公司(劇中實際情況應該是仲介)賣樓。

北漂的因素體現,除了大量的鏡頭用來展示男女主角在北京住的環境是多差,就是兩人經常在言語之中要麼討論什麼時候能發達,要麼就是對著夜空大喊北京,我要XXXX~

四、北漂,是這樣的嗎?

其實無論是《北京女子圖鑒》中的陳可,還是《後來的我們》中的男女主角。編導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既想蹭“北漂”這個熱點,但是用不肯多用哪怕多一點心思還原真實的北漂工作生活情況。

那真實的北漂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就我曾經的其實你很經歷,大致可以給大家總結如下:

1.首先肯定是找房子找工作,當然不同的人會有點差別。有的北漂會優先找工作,要求是提供住宿的工作,這樣住進公司的員工宿舍,算是能夠省下一筆不小的租房成本開支。也有的北漂會先找住處,無論是先借宿在同學朋友那裡,還是上網找求職公寓或合租房,先定下住處再找工作。

2.接下來的環節大家要注意了,這才是90%以上的北漂一族,會做的事情:隨著時間推進,一面求升職加薪,如果在本公司得不到就通過多次跳槽獲得;一面會不斷優化自己的住宿條件,優化的方式是想辦法住的距離公司更近,住的環境整體更好。

3.一般上面的這些做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已經起碼在北上廣深漂上三四年了,也就是眼瞅著奔三的年紀。如果不是大學畢業就是情侶檔的話,那麼在這個期間內,真正能夠遇到合適的戀愛對象的北漂數量並不多,無論是男是女。大城市之所以單身人數多,單身者年齡大,很大程度上和圈子有限,工作繁忙,經濟壓力關係重大。

4.那麼北漂們是如何解決婚姻的呢,多數就是從同學同事裡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如果找不到,那就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不斷相親了。好一點還是你誰誰誰家的孩子也在北京,你們見一面吧。更常見的,是乾脆就是介紹了個老家的誰誰誰,“你們先微信上聊著唄”。

我們發現,像《北京女子圖鑒》談男女朋友十多個的北漂,微乎其微。從中國人的價值觀上,這也並不是多數人所能夠接受的情況。如果你現在出去相親,甭管男女,你說你之前談過十幾個男女朋友,你看看多方會作何感想。

而像《後來的我們》這樣到北京不把主要精力用來工作上,每天愛得死去活來的,我也沒見過幾個。當然了,我身邊的確也不認識像劇中男主那樣,因為受到失戀打擊,靈感迸發,就獨自編寫出一款神似《紀念碑穀》的遊戲,風靡全國,分分鐘入帳千百萬的“天才”。興許這樣的天才,可能的確北漂的主要時間就是用來愛得死去活來,這也可以理解。

真正的北漂,其實單單是生活,就已經差不多耗盡全力了。就和多數的高三學生,單單是為了高考,就已經耗盡全力了差不多。哪有其他那麼多心思,成就那些“無打胎,不青春”的神劇本?

然後非常“意外”,楊大赫家庭發生了變故,僅僅一通電話,這場戀愛關係就算是告終了。劇情介紹裡說陳可對於此次失戀傷心欲絕。那麼“傷心欲絕”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在街邊買了半個玉米,哭著吃完後就接受了分手事實,並用畫外音的形勢表明——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掉眼淚了。

接下來的劇情大致都是如此,陳可又遇到了欲行不軌的男同學,靠騙男人買衣服的女同學,給她買山寨禮物的男友,只是和她玩玩的富二代,矯情的要死的偽藝術家,不求上進的公務員。反正就是和不同類型的男人逐個談了一遍戀愛,頗有試遍十二星座召喚神龍的意思。

三、《後來的我們》

其實本來《後來的我們》是挺不錯的一手好牌,導演劉若英圈內口碑不錯,男主井柏然女主周冬雨也都是拍文藝愛情片的好手,再結合上“北漂”、“青春”雙保險,理論上拿下過億甚至幾億票房,應該還是沒太大問題的,這點可以參考《致青春》。

但是由於貓眼電影參與了該片的製作發行,為了更高的票房,貓眼採用了資料造假的方式做行銷。其實中國票房造假注水的事情,就和中國部分省份的GDP一樣,大家也都司空見慣了。但是貓眼電影這次,玩得實在是有點過。

上映首日的預售票房接近三億,而且還是工作日的情況下。這麼一來,網友肯定是不幹了。於是就上網開始搜集蛛絲馬跡,開始了名偵探柯南之旅。而既然是作假,而且是作這麼大的假,漏洞自然也很容易找到,口碑瞬間滑鐵盧,豆瓣評分一路跌到了6分出頭,差不多和《北京女子圖鑒》持平了。評分中不少人,就是因為票房造假事件特意來報復性打一分的。

作為導演新人,我們當然也不可能過高要求劉若英能夠在執導能力上多麼出彩。事實上,該片最大的特色其實應該說是插曲配樂還是不錯的,畢竟劉若英的音樂能力和資源都是十分過關的。而在演員的挑選上也沒什麼問題,井柏然+周冬雨,都是文藝愛情片的老手,各自粉絲數量也不少,演技也算是全程線上。

但同樣關於北漂的這個點的詮釋,依舊很難讓多數北漂找到共鳴。因為無論劇中上過大學的男主還是沒上過大學的女主,在北京都不正正經經找份工作。先是和劉強東一樣在中關村賣盤,後來合夥的人都散了以後就地下通道繼續賣盤。一直到快支持不下去的時候,男主迫不得已去了遊戲公司當客服,女主去了房產公司(劇中實際情況應該是仲介)賣樓。

北漂的因素體現,除了大量的鏡頭用來展示男女主角在北京住的環境是多差,就是兩人經常在言語之中要麼討論什麼時候能發達,要麼就是對著夜空大喊北京,我要XXXX~

四、北漂,是這樣的嗎?

其實無論是《北京女子圖鑒》中的陳可,還是《後來的我們》中的男女主角。編導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既想蹭“北漂”這個熱點,但是用不肯多用哪怕多一點心思還原真實的北漂工作生活情況。

那真實的北漂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就我曾經的其實你很經歷,大致可以給大家總結如下:

1.首先肯定是找房子找工作,當然不同的人會有點差別。有的北漂會優先找工作,要求是提供住宿的工作,這樣住進公司的員工宿舍,算是能夠省下一筆不小的租房成本開支。也有的北漂會先找住處,無論是先借宿在同學朋友那裡,還是上網找求職公寓或合租房,先定下住處再找工作。

2.接下來的環節大家要注意了,這才是90%以上的北漂一族,會做的事情:隨著時間推進,一面求升職加薪,如果在本公司得不到就通過多次跳槽獲得;一面會不斷優化自己的住宿條件,優化的方式是想辦法住的距離公司更近,住的環境整體更好。

3.一般上面的這些做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已經起碼在北上廣深漂上三四年了,也就是眼瞅著奔三的年紀。如果不是大學畢業就是情侶檔的話,那麼在這個期間內,真正能夠遇到合適的戀愛對象的北漂數量並不多,無論是男是女。大城市之所以單身人數多,單身者年齡大,很大程度上和圈子有限,工作繁忙,經濟壓力關係重大。

4.那麼北漂們是如何解決婚姻的呢,多數就是從同學同事裡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如果找不到,那就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不斷相親了。好一點還是你誰誰誰家的孩子也在北京,你們見一面吧。更常見的,是乾脆就是介紹了個老家的誰誰誰,“你們先微信上聊著唄”。

我們發現,像《北京女子圖鑒》談男女朋友十多個的北漂,微乎其微。從中國人的價值觀上,這也並不是多數人所能夠接受的情況。如果你現在出去相親,甭管男女,你說你之前談過十幾個男女朋友,你看看多方會作何感想。

而像《後來的我們》這樣到北京不把主要精力用來工作上,每天愛得死去活來的,我也沒見過幾個。當然了,我身邊的確也不認識像劇中男主那樣,因為受到失戀打擊,靈感迸發,就獨自編寫出一款神似《紀念碑穀》的遊戲,風靡全國,分分鐘入帳千百萬的“天才”。興許這樣的天才,可能的確北漂的主要時間就是用來愛得死去活來,這也可以理解。

真正的北漂,其實單單是生活,就已經差不多耗盡全力了。就和多數的高三學生,單單是為了高考,就已經耗盡全力了差不多。哪有其他那麼多心思,成就那些“無打胎,不青春”的神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