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部緊急通知:家校配合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

隨著線民向低齡化不斷發展,中小學生沉迷網路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

由於成癮性網路遊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互聯網賭博等網路毒瘤的侵入,一些中小學生出現了沉迷遊戲、行為失範、價值觀混亂等問題。

為此,教育部日前發佈了《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並致信全國家長。從通知裡的“緊急”二字,足見當前中小學生沉迷網路問題的緊迫性。

沉迷更隱蔽

“本來學習第一的學生,

自從打遊戲以後,成績下降得可厲害了!”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世紀小學六年級的彤彤告訴記者,班裡男同學用手機打遊戲的“可多了!”

“手機”“遊戲”,現在已然成為不少家長和老師眼裡的敏感詞。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下,手機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標配”。據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6.76%的學生在家上網,上網所用工具為手機的占71.14%。顯然,這與21世紀初學生沉迷網路主要是在網吧的情況已大不相同。

“當年電腦遊戲上癮的問題現已被手機無盡的功能攻破,隨之而來的,便是手機時刻不離手的‘伴隨行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耿申研究員指出,“使用固定終端時的‘沉迷’狀態比較容易被發現,而使用移動終端時的‘沉迷’狀態卻變得更為隱蔽。”

正是這種更隱蔽的沉迷,以及在新技術面前“孩子成為父母的老師”這一普遍現象,讓學校和家長失去了對孩子使用網路的掌控能力。

長時間沉浸在網路之中,勢必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業成就、道德發展、人際交往和家庭關係等產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教師裴濤認為:“對青少年而言,其認知發展並不完善、行為自控能力也較為薄弱,不加引導地讓他們縱身於紛繁複雜的網路世界,必然會出現難以甄別是非善惡、無法有效趨利避害的結果。

家庭是根基

“互聯網,資訊廣,助學習,促成長。迷網路,害健康,五個要,記心上。”此次教育部發佈《通知》的同時,配發了“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特附“防迷網”三字文,意在引起家長對子女沉迷網路行為的重視,配合學校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顯然,預防和治理中小學生網路沉迷不應只是學校的任務,更不是學校能獨立完成的。“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起點和根基,是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為重要的教育。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指出。

據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馮建軍介紹,有研究表明,網路成癮與親子依戀、態度及教養之間存在顯著關係。通常專制家庭的親子關係不和睦,家長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在缺少現實交往的情況下,孩子為找尋寄託而迷戀網路,最終沉迷其中。

作為最接近孩子的人,父母才能進行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管與保護。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防迷網”三字文明確提出了“五個要”:要指引、要身教、要陪伴、要疏導、要協同。

“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學習、人際、家庭等壓力得不到及時支援和化解時,網路虛擬世界就會提供一個可以逃離壓力、回避困難的世外桃源。”裴濤解釋道,“家長要對孩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識別與解決,必要時尋求心理諮詢等專業幫助。”

此外,不少專家提到,對青少年沉迷網路的行為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堵”和“高壓”方式,應以“疏”代“堵”。史家小學分校校長高滿洪建議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藝術和技巧,簡單粗暴的直接干預容易導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以身示範和柔性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防治需合力

網路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能參與,不僅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界線模糊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牆”更不復存在。因此,政府、社會和個人都有維護網路安全、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責任。

據瞭解,為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自2001年至2017年,共制定頒佈了47項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包括對網吧進行管理、限制遊戲時間、網路遊戲實名化、網路遊戲分級化、網路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等。

但是,“正如很多快速發展的事物一樣,我們對互聯網和手機使用的監管,無論從規則上、技術上或是內心建設方面都遠未能夠與其發展速度相匹配適應。”裴濤指出。

針對防治中小學生沉迷網路這項複雜、艱巨的工作,武漢大學中國教育家研究中心教授程斯輝提出,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和經驗具有借鑒意義。

比如,美國相繼出臺了《兒童線上保護法案》《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案》《兒童互聯網保護法案》三部專門法案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

德國將防治中小學生沉迷網路納入公共福利範圍,形成了以網路成癮行業協會為主體、以防治項目為基點、以相關網站為媒介的網路成癮説明系統。

韓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通過頒佈法律和政策來應對中小學生網路成癮問題的國家,形成了多部門立法與全過程干預網路成癮的防治方式,相繼制定了“第一個防治中小學生網路成癮總體規劃”和“第二個防治網路成癮總體規劃”,採取從前期預防到中期篩查、諮詢與治療再到後期回訪的全過程網路成癮防治模式。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呢?“防迷網”三字文明確提出了“五個要”:要指引、要身教、要陪伴、要疏導、要協同。

“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學習、人際、家庭等壓力得不到及時支援和化解時,網路虛擬世界就會提供一個可以逃離壓力、回避困難的世外桃源。”裴濤解釋道,“家長要對孩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識別與解決,必要時尋求心理諮詢等專業幫助。”

此外,不少專家提到,對青少年沉迷網路的行為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堵”和“高壓”方式,應以“疏”代“堵”。史家小學分校校長高滿洪建議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藝術和技巧,簡單粗暴的直接干預容易導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以身示範和柔性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防治需合力

網路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能參與,不僅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界線模糊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牆”更不復存在。因此,政府、社會和個人都有維護網路安全、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責任。

據瞭解,為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自2001年至2017年,共制定頒佈了47項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包括對網吧進行管理、限制遊戲時間、網路遊戲實名化、網路遊戲分級化、網路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等。

但是,“正如很多快速發展的事物一樣,我們對互聯網和手機使用的監管,無論從規則上、技術上或是內心建設方面都遠未能夠與其發展速度相匹配適應。”裴濤指出。

針對防治中小學生沉迷網路這項複雜、艱巨的工作,武漢大學中國教育家研究中心教授程斯輝提出,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和經驗具有借鑒意義。

比如,美國相繼出臺了《兒童線上保護法案》《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案》《兒童互聯網保護法案》三部專門法案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

德國將防治中小學生沉迷網路納入公共福利範圍,形成了以網路成癮行業協會為主體、以防治項目為基點、以相關網站為媒介的網路成癮説明系統。

韓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通過頒佈法律和政策來應對中小學生網路成癮問題的國家,形成了多部門立法與全過程干預網路成癮的防治方式,相繼制定了“第一個防治中小學生網路成癮總體規劃”和“第二個防治網路成癮總體規劃”,採取從前期預防到中期篩查、諮詢與治療再到後期回訪的全過程網路成癮防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