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鈔票”為什麼叫“鈔票”——錢幣收藏須知

紙幣源於我國,誕生於北宋年間,稱之“交子”,南宋又稱之為“會子”,元朝、明朝以及清朝初年均發行過紙幣。

宋代紙鈔“交子”

清朝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五月開始發行以銀兩為單位的戶部官票,“定為官票名目,先于京師行用,俟流通漸廣,再頒發各省一律遵辦。”面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等5種,票面中部頂端印有“戶部官票”滿漢文字樣。

清代戶部官票

同年十一月,又頒錢鈔章程,十二月以流通的銅(制)錢為單位開始印製發行“大清寶鈔”,面額有許多種,初分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等,後來為收回當千的大錢和當百的大錢,發行量大增,面額也膨脹到五千文、十千文、百千文等大面額。

票面上端有“大清寶鈔”4四個漢字,正中印有“准足製錢××文”,兩旁分印“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字樣,

下端印有“此鈔即代製錢行用,並准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抵換官票銀壹兩”。

大清寶鈔

官票和寶鈔的形制似大明寶鈔,四周龍紋,下為波浪紋圖案,用桑皮紙印,藍色,票形大小依據票面金額而有所不同。

據說寶鈔和官票的合稱,便是今天“鈔票”稱謂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