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胡獻雅水墨國畫珍貴資料展示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胡獻雅先生,是當今我國國畫壇上屈指可數的名家之一,

他的詩、書、畫及陶瓷彩繪蜚聲海外,早已成了名人和博物館收藏的珍品。

胡先生系江西南昌人,1902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192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攻山水、花烏,同時學習素描、油畫和水彩,是我國國畫大師潘天壽、劉海粟的得意門生。

胡先生不但是畫壇名將,也是國內外頗有影響的愛國民主人士。先後擔任中國文聯委員,第四屜中國美協江西分會名譽主席,江西省教育學院名譽教授,

江西省文聯顧問,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景德鎮陶瓷學院國畫教授等職。

早在三十年代,胡獻雅先生就在畫壇嶄露頭角,當時他客居上海南京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潛心學習、刻苦鑽研,與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陳樹人等廣結墨緣,切搓技藝,特別推崇明末清初寫意畫大師八大山人的畫品與人品,長期受其筆墨感染。1932年胡先生在上海灘首次推出了個人晝展,

以其清新灑脫的畫風和以簡馭繁的筆墨引起了畫界重視,他的大寫意《牡丹》被送往力口拿大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並獲獎。此後,連續六、七年在上海、南京舉辦個人畫展,他的藝術才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矚目。

四十年代開始,胡先生潛心書畫研究和教學。1943年秋,他在抗戰年代的江西省會泰和縣創辦了“立風藝專”,自任校長兼教授,同時受聘為國立中正大學名譽教授。

這年,為慶祝中英,中美和平平等新約的簽訂,他受國家教育部委託,以中正大學的名義,創作了《紅梅圖》.《蒼鷹》兩幅國畫贈送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贈畫儀式被拍成紀錄片在倫敦放映。

新中國成立後,胡先生的作品更加充滿時代氣息,他的創作躍上了一個新高峰。1960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西廳作了《松鷹》、《荷花翠烏》兩幅大型國畫。此後,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全國文史館、軍事博物館、北京飯店、江西賓館、八大山人紀念館都收藏了他的書畫精品。

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了《胡獻雅畫選》;1982年5月,美國《華僑日報》連續登載和介紹了他的三幅作品;1984年,中國美協、江西省文化廳、江西美協、景德鎮市文聯、陶瓷學院聯合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展廳為他舉辦個人畫展,譽滿京城。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日本朋友十分欣賞他的書畫藝術,
經國家文化部批准,1988年10月在日本古都奈良舉辦了胡獻雅父子晝展,日本朋友尊稱他是“繼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流派中國畫壇的巨匠。。

1958年他在瓷都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任教。對以國畫傳統技法裝飾陶瓷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閔辟了國畫陶瓷藝術的先河。

半個多世紀的美術創作與美術教育,胡先生為祖國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他的學生遍佈海內外,不少人成了藝壇新一代名家。

胡先生的國畫題材以花鳥居多,執教作品以《墨梅》《墨竹》貝長。他的松、竹、梅、蘭、翠烏,雛鷄,寫意運筆,寥寥數筆便生機盎然,筆簡而意深,境虛而神旺,連著名國畫大師劉海粟看了以後也十分稱讚,在畫上題寫了。蒼秀驚奇。四個字。胡先生書畫的獨特風格,正如1993年他自己應江西八大山人紀念館之邀所作詩畫中題寫的:“著墨無多天地寬,溪流洄合抱峰巒,平凡筆硯平凡景,怪底圖成出異觀”。他常教誨學子:中國畫以筆墨寄物象,國畫到八大山人,在筆墨運用和意境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八大山人削盡冗繁,返樸歸真,一點一畫,都是旨在邃擄心意,我們學習前人重在神韻,絕不能苟合取容,從俗沉浮。

胡先生的作品不僅僅在於他的技法,主要在於他的思想深度,他強調畫家的“運思。和“神氣。。他“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寫極目所知的‘表像’,只傾心於以意為之的‘意象”。正是這樣遷想妙得,思若泉湧,構成了他的作品形神兼備,栩栩如生。1980年,著名畫家兼美術理論家鄧白教授撰文評價他“先生之畫吸取了八大山人之精華,又跳出了八大山人之樊籬”。

胡先生精通國畫,又善詩詞,亦攻書法,堪稱詩、書、畫三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如題“墨貓”的一首五絕:“巨壑龍眠態,烏雲蓋雪毛,誰家愁鼠患?借與效微勞”,妙趣橫生,把畫題活了。他的書法藝術正如青年書法家曹淦源先生所評:“胡老書法擅長行草,取法懷素,上追二王,參合黃慣之體勢,中鋒用筆,老辣似枯藤,矯健如蛟龍,奔放瀟灑,與其畫交融為一體。”我國風景名勝地廬山、黃鶴樓.洛陽、西安等處都有他的作品刻碑陳列。

由於長期生活在瓷都,胡先生巧妙地將國畫藝術運用於陶瓷裝飾,培養了大批陶瓷彩繪人才,瓷與畫相得益彰,使這兩種傳統藝術開出了美麗的奇葩,為瓷都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畫的“紅梅”荼具,幾枝紅梅斜穿橫插,爛漫怒放,勝似春光;他畫的“紅柿”瓷瓶,一支果實累累的紅柿,掛在濃墨蒼勁的枝幹上,綴上幾片綠葉,形成一派喜氣洋洋的豐收景象。他的“廬山雲煙”青花瓷盤,“梅花”三角花插,粉彩“魚樂圖”等很多藝術陶瓷被陶瓷館收藏或被外國行家買去,成了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胡先生一生都虔誠而執著地追求藝術,淡泊名利,無論順境和逆境,筆耕不輟。還有一位溫柔善良、志同道合的夫人孫常粲尊敬勤謹為他當配角,夫婦倆常聯手作畫,忘卻晨昏。1990年北京亞運會,他與夫人兩次潑墨,贈畫以賀。景德鎮兩層陶瓷節,他與夫人親臨現場作畫,令中外來賓讚歎。

如今,九十四歲高齡的胡老先生仍筆墨遒勁,老當益壯,如同他的自勉詩所雲:“蕭蕭白髮任垂肩,藝海揚帆志益堅,敢把時光輕易度,澄懷力學樂餘年”。

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只要生命不息,蘊藏在他心中的藝術之火就永遠不會熄滅。

徐文粟

乙亥年孟夏於瓷都

胡獻雅先生夫人孫常粲女士,江西泰和人,生於一九一六年。先後畢業于長沙:新女子美術學校、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附中、江西立風藝術專科學校。現任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分會會員,江西省國畫研究曾曾員,八大山人研究會會員,景德鎮書畫院畫師。其筆墨簡樸秀逸清新,擅長花烏,亦攻山水。作品曾參加第二屆全國當代花烏畫邀請展,北京五區江西三市一區書畫聯展,中央文史研究館暨華東地區七省市文史研究館書畫聯展,黃帝陵徵集書畫展,並在江西南昌等地舉辦個人國畫展數次,獲得了好評。她的作品還曾被《景德鎮畫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香港中國當代書畫選》大陸專輯等書收錄出版。個人小傳也被編入大型辭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一九九五年五月

如有侵權,造謠,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謝謝!

胡先生的國畫題材以花鳥居多,執教作品以《墨梅》《墨竹》貝長。他的松、竹、梅、蘭、翠烏,雛鷄,寫意運筆,寥寥數筆便生機盎然,筆簡而意深,境虛而神旺,連著名國畫大師劉海粟看了以後也十分稱讚,在畫上題寫了。蒼秀驚奇。四個字。胡先生書畫的獨特風格,正如1993年他自己應江西八大山人紀念館之邀所作詩畫中題寫的:“著墨無多天地寬,溪流洄合抱峰巒,平凡筆硯平凡景,怪底圖成出異觀”。他常教誨學子:中國畫以筆墨寄物象,國畫到八大山人,在筆墨運用和意境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八大山人削盡冗繁,返樸歸真,一點一畫,都是旨在邃擄心意,我們學習前人重在神韻,絕不能苟合取容,從俗沉浮。

胡先生的作品不僅僅在於他的技法,主要在於他的思想深度,他強調畫家的“運思。和“神氣。。他“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寫極目所知的‘表像’,只傾心於以意為之的‘意象”。正是這樣遷想妙得,思若泉湧,構成了他的作品形神兼備,栩栩如生。1980年,著名畫家兼美術理論家鄧白教授撰文評價他“先生之畫吸取了八大山人之精華,又跳出了八大山人之樊籬”。

胡先生精通國畫,又善詩詞,亦攻書法,堪稱詩、書、畫三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如題“墨貓”的一首五絕:“巨壑龍眠態,烏雲蓋雪毛,誰家愁鼠患?借與效微勞”,妙趣橫生,把畫題活了。他的書法藝術正如青年書法家曹淦源先生所評:“胡老書法擅長行草,取法懷素,上追二王,參合黃慣之體勢,中鋒用筆,老辣似枯藤,矯健如蛟龍,奔放瀟灑,與其畫交融為一體。”我國風景名勝地廬山、黃鶴樓.洛陽、西安等處都有他的作品刻碑陳列。

由於長期生活在瓷都,胡先生巧妙地將國畫藝術運用於陶瓷裝飾,培養了大批陶瓷彩繪人才,瓷與畫相得益彰,使這兩種傳統藝術開出了美麗的奇葩,為瓷都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畫的“紅梅”荼具,幾枝紅梅斜穿橫插,爛漫怒放,勝似春光;他畫的“紅柿”瓷瓶,一支果實累累的紅柿,掛在濃墨蒼勁的枝幹上,綴上幾片綠葉,形成一派喜氣洋洋的豐收景象。他的“廬山雲煙”青花瓷盤,“梅花”三角花插,粉彩“魚樂圖”等很多藝術陶瓷被陶瓷館收藏或被外國行家買去,成了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胡先生一生都虔誠而執著地追求藝術,淡泊名利,無論順境和逆境,筆耕不輟。還有一位溫柔善良、志同道合的夫人孫常粲尊敬勤謹為他當配角,夫婦倆常聯手作畫,忘卻晨昏。1990年北京亞運會,他與夫人兩次潑墨,贈畫以賀。景德鎮兩層陶瓷節,他與夫人親臨現場作畫,令中外來賓讚歎。

如今,九十四歲高齡的胡老先生仍筆墨遒勁,老當益壯,如同他的自勉詩所雲:“蕭蕭白髮任垂肩,藝海揚帆志益堅,敢把時光輕易度,澄懷力學樂餘年”。

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只要生命不息,蘊藏在他心中的藝術之火就永遠不會熄滅。

徐文粟

乙亥年孟夏於瓷都

胡獻雅先生夫人孫常粲女士,江西泰和人,生於一九一六年。先後畢業于長沙:新女子美術學校、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附中、江西立風藝術專科學校。現任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分會會員,江西省國畫研究曾曾員,八大山人研究會會員,景德鎮書畫院畫師。其筆墨簡樸秀逸清新,擅長花烏,亦攻山水。作品曾參加第二屆全國當代花烏畫邀請展,北京五區江西三市一區書畫聯展,中央文史研究館暨華東地區七省市文史研究館書畫聯展,黃帝陵徵集書畫展,並在江西南昌等地舉辦個人國畫展數次,獲得了好評。她的作品還曾被《景德鎮畫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香港中國當代書畫選》大陸專輯等書收錄出版。個人小傳也被編入大型辭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一九九五年五月

如有侵權,造謠,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