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雷軍說小米硬體淨利潤不超5%,暴露互聯網紅利正在消失!

對於從來沒有考慮靠硬體賺錢的雷軍來說,動不動就拿小米的硬體價格和利潤說事,

釋放的不是對硬體和使用者的話語權,恰恰暴露出互聯網企業“輕資產”運營下的心虛和膽怯。

何聲||撰稿

不賺錢的企業都是“耍流氓”,比如很多虧損的上市公司;公開拿硬體成本定價的企業更是“耍流氓”,比如樂視;如今公開拿硬體淨利潤不超過5%說事的行為,仍然是“耍流氓”,比如小米的雷軍。

最近,小米創始人雷軍再次因為一句話,從而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雷軍宣佈,從2018年起,小米的所有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超出部分,將全部返還給使用者。

拋開作為小米的用戶來說,如何知道一家企業的淨利潤水準等核心財務資料不論,單就5%的硬體淨利潤而言,對於雷軍和小米硬體產品來說,都是對於使用者極其不負責的行為。因為對於從未想靠硬體賺錢的小米和雷軍來說,硬體就是一個炒作和利用的工具。

正所謂,聲東擊西。拿硬體成本、利潤說事,以所謂的“極致性價比”吸引用戶的眼球,這是過去幾年來,以小米為代表的一大批互聯網基因企業,進入家電行業之後,最常用的手段。因為中國消費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決定了低價格永遠對市場和一部分用戶,是有足夠吸引力的。這也是小米手機等硬體產品,在上市後就能快速形成規模化銷售局面。

但是這卻不能成為小米所有硬體產品的核心價值和尺規,

更不能成為衡量中國製造的硬體商品的重要參照物。因為拿硬體的原材料成本定價,以所謂的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5%作為商業行銷的噱頭和手段,這是對自身硬體產品價值的公開否定,更是對使用者未來硬體產品使用和體驗的不負責。

因為對於一款硬體產品,無論是手機、路由器、攝像頭,還是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其價值絕對不可能拿“原材料成本”來衡量和評估。

其不只是涉及到生產製造過程中的硬體成本,還涉及到對於品質的長期可靠耐用,以及對於售後服務的“隨叫隨到”。

同時還有大量對於硬體的技術工藝、工程材料,以及功能創新的資金持續性投入。以及還有品牌價值帶來的榮譽感和社會地位。這些都不是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所能理解和認識到的。

當前中國製造正處在一輪從大規模、低成本的加工組裝,

向高品質、高技術的原創智慧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轉型的關鍵節點上,小米和雷軍所拋出的“硬體淨利潤不超過5%”,無疑是一種在行業發輾轉型的“開倒車”行為。

簡單地拿價格、利潤作為取悅市場和用戶的手段,而忽視產品的創新、功能和品質、服務,以及使用者體驗等其它要素,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誤導,而是公開否定硬體的商業價值。

回歸手機、電視等小米主要硬體的經營情況來看,小米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其不是一家典型的硬體製造商,而是一家以硬體為紐帶的內容服務商。說白了,即便是硬體淨利潤率低於2%,雷軍也絕對不會擔心小米的盈利和發展。因為,基於硬體搭建的內容、廣告等收態收入,才是支撐小米運營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小米在硬體產品採取的是“輕資產”運營模式,從來不投入一分錢買地、買設備、建工廠,招工人。都是通過“委託加工”的方式去尋找協力廠商。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和雷軍對於製造產業是沒有感情r ,更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提升中國製造系統競爭力。只會拿著原材料成本和規模化訂單逼著代工廠們“競相殺價”。

還應該看到,消費電子等同質化的硬體產品,如今要保持5%的淨利潤率已經非常困難。目前液晶電視機的淨利潤率只有1、2個點左右,同樣電腦也差不多,雖然空調巨頭的淨利潤高,但中小企業的淨利潤也只有5個點左右。硬體本身的淨利潤能力就已經很稀薄,雷軍卻還要拋出5%的論調,到底是在忽悠誰?

從這個角度來看,雷軍拋出的“小米硬體的淨利潤率不超過5%”口號,對於電視、電腦等行業來說,這已經是相當高的淨利潤率。在這種情況下,雷軍拿5%的淨利潤率說事,無疑是巧妙利用社會公眾特別是消費者對於硬體成本、淨利潤等財務資訊的不瞭解、不熟悉等資訊不對的漏洞,成功演繹一場“小米的硬體淨利潤低”的事件公關。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市場上,受到產品同質化,以及硬體差異化創新難度大等影響,單純的硬體盈利難度越來越大,而且硬體淨利潤水準在競爭中不斷走低。所以,很多企業,如蘋果、三星、索尼,以及華為、海爾等企業,都在探索軟硬協同經營的新“護城河”,即通過硬體為平臺下的內容、廣告、服務等盈利,從而獲得更多的淨利潤。

所以,接下來小米硬體淨利潤率真的不會超過5%,當然其它很多企業的硬體也不會超過5%。但對於小米和雷軍來說,更關心的是,隨著整個公司IPO完成,銷售額的增長才是最看中的,對於硬體淨利潤的需求並不明顯。

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看中的更是不是硬體和服務的盈利價值,而是未來的商業預期和企業估值。後者需要一輪又一輪的概念炒作和包裝,才能實現!

回歸手機、電視等小米主要硬體的經營情況來看,小米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其不是一家典型的硬體製造商,而是一家以硬體為紐帶的內容服務商。說白了,即便是硬體淨利潤率低於2%,雷軍也絕對不會擔心小米的盈利和發展。因為,基於硬體搭建的內容、廣告等收態收入,才是支撐小米運營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小米在硬體產品採取的是“輕資產”運營模式,從來不投入一分錢買地、買設備、建工廠,招工人。都是通過“委託加工”的方式去尋找協力廠商。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和雷軍對於製造產業是沒有感情r ,更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提升中國製造系統競爭力。只會拿著原材料成本和規模化訂單逼著代工廠們“競相殺價”。

還應該看到,消費電子等同質化的硬體產品,如今要保持5%的淨利潤率已經非常困難。目前液晶電視機的淨利潤率只有1、2個點左右,同樣電腦也差不多,雖然空調巨頭的淨利潤高,但中小企業的淨利潤也只有5個點左右。硬體本身的淨利潤能力就已經很稀薄,雷軍卻還要拋出5%的論調,到底是在忽悠誰?

從這個角度來看,雷軍拋出的“小米硬體的淨利潤率不超過5%”口號,對於電視、電腦等行業來說,這已經是相當高的淨利潤率。在這種情況下,雷軍拿5%的淨利潤率說事,無疑是巧妙利用社會公眾特別是消費者對於硬體成本、淨利潤等財務資訊的不瞭解、不熟悉等資訊不對的漏洞,成功演繹一場“小米的硬體淨利潤低”的事件公關。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市場上,受到產品同質化,以及硬體差異化創新難度大等影響,單純的硬體盈利難度越來越大,而且硬體淨利潤水準在競爭中不斷走低。所以,很多企業,如蘋果、三星、索尼,以及華為、海爾等企業,都在探索軟硬協同經營的新“護城河”,即通過硬體為平臺下的內容、廣告、服務等盈利,從而獲得更多的淨利潤。

所以,接下來小米硬體淨利潤率真的不會超過5%,當然其它很多企業的硬體也不會超過5%。但對於小米和雷軍來說,更關心的是,隨著整個公司IPO完成,銷售額的增長才是最看中的,對於硬體淨利潤的需求並不明顯。

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看中的更是不是硬體和服務的盈利價值,而是未來的商業預期和企業估值。後者需要一輪又一輪的概念炒作和包裝,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