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家級名老中醫的養生三寶

國家級名老中醫、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首席專家史載祥,與該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黃柳華,是一對名醫夫妻,他們結婚50周年了,回憶起一起走過的這50年,二老就說了四個字:“真不容易。

二老年輕時都曾身患重病,通過調養,生命重新綻放,他倆透露養生離不開三寶——自製養生八寶羹、活血化瘀的玫瑰飲、晨起鍛煉三動作。

1,自製養生八寶羹

史載祥和黃柳華堅持吃自製八寶羹20多年。

製作方法是,先將藕粉用溫水化開,迅速用剛燒開的熱水沖調,攪拌成透明黏稠狀,然後將核桃粉、黑芝麻粉、葡萄乾、小麥胚芽粉、奶粉、麥片放入攪拌,待溫度稍涼後加入蜂蜜。

中醫認為,蓮藕不僅是營養豐富的食材,還是一種良藥。

清代著名醫家張璐在79歲高齡時編寫了一部著名中醫著作《本經逢原》,書中記載了一個很簡單的方劑藕粉:藕粉12克,加白糖適量,用冷開水少許調稀,再以沸水沖調成糊狀食。

本方能益胃調中,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調理。

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藕,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老”。

《本草綱目》更是誇讚其“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

《神農本草經疏》也不吝讚美之詞:“藕實得天地清芳之氣,稟土中沖和之味,故味甘氣平。”

清代著名中醫食療養生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對藕的食療功效記載更為詳細,稱其“生食生津,行瘀,止渴除煩,開胃消食,析酲,治霍亂口幹,療產後悶亂。罨金瘡,止血定痛,殺射罔、魚蟹諸毒。熟食補虛,養心生血,開胃舒鬱,止瀉充饑。

2,活血化瘀的玫瑰飲

黃柳華面色紅潤,優雅從容,得益於她每天喝的“玫瑰飲”,該“玫瑰飲”由玫瑰花、西洋參、石斛和黃芪四味藥組成。

很多人都知道玫瑰花好看,卻不知道它更是一種有多種功效的中藥材,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失眠門診主任中醫師王東旭介紹說,

玫瑰飲不僅對於女性養生有幫助,對於男性而言只要對證也適用。

比如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失眠,都可以嘗試用玫瑰花加入的方劑進行調理。

但玫瑰花需要辨證使用,並不適合所有人用,如果辨證不準確,請在中醫指導下使用。

此外,玫瑰花還具有以下幾大功效:

利肺脾,益肝膽 《食物本草》中記載玫瑰能“利肺脾,益肝膽,辟邪惡之氣,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活血化瘀 《藥性考》中記載玫瑰能“行血破積,損傷瘀痛,浸酒飲。”

行血理氣 《綱目拾遺》中記載玫瑰能“和血,行血,理氣。治風痹。”治療因風寒濕侵襲而引起的肢節疼痛或麻木。

疏肝解鬱 《本草再新》中記載玫瑰能“舒肝膽之鬱氣,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積寒,兼能破血。”

3,晨起三個動作

這三個動作黃柳華堅持了20年。她說,人是一部精密儀器,就像鐘錶,每天都要轉動,所以不管多大歲數,都要“動”起來。

揉腹

人體的肚臍基本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直接與筋膜、腹膜相連,很容易受寒邪侵襲,但同時也便於溫養,故神闕穴歷來是養生要穴。

神闕穴是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很容易找到。神闕穴鄰近胃、肝膽、胰、腸等器官,溫養神闕穴,可鼓舞一身陽氣,還可以輔助治療腹痛、腹瀉、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頑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結腸炎、脫肛等。

床上踏車

仰躺在床上或墊子上,然後雙腿抬起,保持上身貼地,然後雙腳屈膝,交替模擬踩單車的動作,每次約30~50次。

如果剛開始嘗試,可以在臀部下方墊一個枕頭作支撐。要注意的是,做動作的時候腳背最好繃直,動作不要太快,慢慢地把動作做到位,感受腹部及腿部的肌肉變化。

仰臥起坐

仰臥,兩腿併攏,兩手上舉,利用腹肌收縮,兩臂向前擺動,迅速成坐姿,上體繼續前屈,兩手觸腳面,低頭,然後還原成坐姿。如此連續進行。

該運動能鍛煉腹部肌肉,使腹部肌肉收緊,更好地保護好腹腔內的臟器。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楊璞

都要“動”起來。

揉腹

人體的肚臍基本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直接與筋膜、腹膜相連,很容易受寒邪侵襲,但同時也便於溫養,故神闕穴歷來是養生要穴。

神闕穴是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很容易找到。神闕穴鄰近胃、肝膽、胰、腸等器官,溫養神闕穴,可鼓舞一身陽氣,還可以輔助治療腹痛、腹瀉、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頑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結腸炎、脫肛等。

床上踏車

仰躺在床上或墊子上,然後雙腿抬起,保持上身貼地,然後雙腳屈膝,交替模擬踩單車的動作,每次約30~50次。

如果剛開始嘗試,可以在臀部下方墊一個枕頭作支撐。要注意的是,做動作的時候腳背最好繃直,動作不要太快,慢慢地把動作做到位,感受腹部及腿部的肌肉變化。

仰臥起坐

仰臥,兩腿併攏,兩手上舉,利用腹肌收縮,兩臂向前擺動,迅速成坐姿,上體繼續前屈,兩手觸腳面,低頭,然後還原成坐姿。如此連續進行。

該運動能鍛煉腹部肌肉,使腹部肌肉收緊,更好地保護好腹腔內的臟器。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楊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