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實現載人航太15年後,美私營企業仍停留在載貨階段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

太空探索工程一般都是政府主導的專案,

這些專案耗資巨大,週期漫長,普通的私營公司很難承受,2012年5月25日,由私營公司發射的貨運飛船首次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從此私營公司正式走上了太空探索的舞臺,在隨後的幾年中,私營公司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首次實現了火箭的重複利用,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航太大國,與美國的私營公司到底孰優孰劣?

美私營公司仍無法掌握載人航太技術

儘管美國的私營公司口號喊得非常響亮,但都只是掌握了貨運飛船和衛星發射技術,以SpaceX為例,其開發的“獵鷹九號”火箭每次發射報價僅為5400萬美金,比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報價還要低,近年來已經成長為美國第四大衛星發射服務提供者,但SpaceX的“龍”飛船並不具有載人航太功能,

2014年,SpaceX和NASA簽訂了26億美金的合同,計畫在“龍二代”飛船中實現載人功能,要知道中國在2003年就掌握了載人航太技術(首位太空人楊利偉),並進行了多次技術反覆運算,如今更是全面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等到中國空間站建成之時,美國私營公司或許正在為因國際空間站退役而缺乏貨運訂單發愁。

貨運飛船領域中國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拿美國私營公司的“龍”飛船和“天鵝座”飛船為例,兩款飛船僅僅擁有不超過4噸的運載能力,在 SpaceX的官網上,“龍”飛船的運載能力標識為6噸,不過在它十幾次的發射活動中,都僅攜帶了2.5噸左右的貨物,官網宣稱的6噸可能只是一個行銷概念,而“天鵝座”飛船還不如“龍”飛船,

因為“天鵝座”飛船使用的“安塔瑞斯火箭”依賴於俄羅斯提供的NK-33發動機,俄羅斯不提供發動機,“天鵝座”飛船都無法發射,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運載能力6.5噸,起飛重量12.9噸,“龍”飛船的自重僅4.2噸,相比之下,天舟一號運載能力更強,空間更大,中國多年積累的飛船技術,不會被美私營公司輕鬆超越。

美國私營公司的崛起不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不是NASA為它們提供訂單和技術,這些公司也不可能擁有自己的火箭和飛船, 中國的航太發展完全靠自力更生,兩者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