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曲:黃土高原上的“海燕”

河曲: 黃土高原上的“海燕”

河曲視窗網特稿:(特約記者 李小白)“在蒼茫的大海上,

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這是高爾基的名篇《海燕》,寓指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在晉西北四野茫茫的黃土高原上,狂風並不遜色於海面。在風沙與單寨鄉蒼翠的大地之間,也有一隻“海燕”,是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單寨鄉的扶貧工作者:武海燕。

一、90後女公務員考回家鄉,人才扶貧精准發力。

武海燕被老師與同學昵稱為“小武”,個頭不高,年齡更小,出生於1990年9月,做人做事盡善盡美,是典型的“處☆禁☆女座”性格。2009年,她從文昌中學的“拔尖班”順利考入中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也就是和中國載人航太緊密相關的“中北7門16院”中的“3院”;2012年4月2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免試成為全班唯一被保送的研究生,拜入山西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張治民門下。張治民是中國國防工業先進製造技術專家、總裝預研規劃專家,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山西省國防科工的一面旗幟。

有了這樣扎實的理論背景,2016年7月武海燕碩士畢業的時候,全班同學散落中華大地五湖四海的研究院,部分學生留在學校繼續讀博士,要麼選擇“高薪”,要麼選擇“高研”,個個飛上枝頭成鳳凰;她卻毅然留在了山西,選擇了省公務員“選調生”考試,順利考回忻州市委組織部,被組織分配回家鄉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成為一名國家級貧困縣的小科員,

也成為飛回山溝溝裡的“小海燕”。

鳳凰有鳳凰的追求,鳳棲梧桐,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海燕有海燕的信仰,低飛吟唱,海燕是暴風雨的使者。高爾基這樣形容海燕的信仰: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海燕是天生戰鬥的物種!是攻堅克難、堅強無畏的名詞!武海燕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山村貨郎,多年來起早貪黑經營水產生意,

全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但她父親一直默默無聞通過河曲志願者協會每年資助貧困高中生上大學。長輩有一個簡單的理想:從河曲念出書的孩子,將來有一天還會回來建設河曲!就是在這個簡單樸實的理想下,她父親從2015年開始,堅持每年資助1名貧困高中生上大學。

以回顧的眼光看,武海燕畢業時擇業的選擇既有自己的追求,也有家庭、社會、國家政策對她的影響。

精准教育扶貧的政策首次出現於2012年,國家希望通過傾斜為貧困縣培養更多的“名校生”、“大學生”,讓他們將來參與回鄉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武海燕成為政策的第一批先行者!

二、“三門”幹部下基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韓寒有一本出道名著,叫做“三重門”,寓指年輕人必須經過的三道門檻。自從公務員考試興盛以來,中國也逐漸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他們沒有基層工作的經驗與履歷,從“家門”邁入“校門”,又從“校門”考入“機關門”,與社會複雜的從政經歷脫節,被戲稱為“三門”幹部。毫無疑問,“三門”幹部個個都是學霸,理論知識豐富,尤其擅長考試;但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團隊意識薄弱,不善於處理農村工作。武海燕是科班出生,是典型的“三門”幹部。

建設家鄉並不僅僅靠一腔意氣,也要靠合適的方法、過人的膽識、精准的決斷。時任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的苗永清同志對武海燕特別賞識,將其放到了辦公室的機要崗位上,負責收發文件等日常性工作;但是武海燕主動要求下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去。年輕人鋒芒正勁,有幹事謀實的激情,局裡的領導很快將其放到了特監的崗位上,而更快的,是2017年10月正式被選派進入單寨鄉從事扶貧工作。社會變革日新月異,體制內的工作方式也在不斷轉變,對於年輕幹部來說,很多技能手到擒來,而對於年齡較大的老鄉鎮幹部來說,學成學好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基層,武海燕依然能夠看到已經適應了半輩子舊工作方式的老鄉鎮幹部們在努力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也許講學歷,他們不如“三門”幹部,但是講奉獻,他們把自己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基層,他們用自己樸素傳統的方式維持了一方的政通人和。面對變革,他們堅持不忘初心,選擇通過不斷學習來改變自己,來繼續服務基層、服務人民。從他們身上,武海燕看到了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名鄉鎮基層幹部強烈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她被這種精神深深感染,在這樣的氛圍下迅速成長,很快就融入到了集體中。

武海燕開始頻繁的接到鄉鎮書記的電話,開始頻繁的吃住在鄉鎮,開始頻繁的與各種年齡層次的村民溝通,開始逐步掌握溝通方法,開始逐步摸索出工作節奏,開始讓人們記住她弱小卻執著的身影。白加黑,五加二,再加上日復一日的填表、周複一周的下鄉,她的皮膚逐漸成了小麥色。她不再是“三門”幹部;她跨出“家門”、“校門”、“機關門”,真正走進了農村,成為單寨鄉脫貧攻堅的巾幗主力。

以縱深的眼光看,“三門”幹部是今天我國基層工作的顯著現象。國家公務員考試規範了考試程式,讓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體制;但也讓很多完全沒有基層經驗與社會經驗的大學生直接到了重要崗位上。武海燕上山下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歷練方式,成為國家通過政策鍛煉公務員隊伍的一個縮影;她成為政策的第一批實踐者!

三、敢於“亮劍”,沉心靜氣才能打硬仗。

從2017年10月到今天整整7個月的時間,武海燕協助單寨鄉片長做好馬束坪村的包村工作,鞏固並發展了馬束坪村黨支部作為“河曲縣五星村級黨支部”的榮譽稱號;並且適逢其會,在2017年年底和鄉鎮其他包村幹部、片長一起與各村兩委班子積極溝通,確保了馬束坪、窯峪、東會、紅崖峁、紫河和胡家坪等村的換屆工作有序完成;還與其他扶貧工作者一道對全鄉所有貧困村的產業增收情況和全年各項收入情況進行了細緻的摸底排查,並列表造冊。

武海燕深知自己的工作並不輕鬆。在黃土高原的窮山大院,晚飯當午飯吃、深夜十一點多回家、在零下十幾度的院裡開幾個小時的會……也許現在她覺得很正常,但是當第一次經歷的時候,那種驚訝溢於言表。從最開始的笨手笨腳到後來的輕車熟路,從完全沒有頭緒的手忙腳亂到井井有條的手到擒來,這中間經歷了什麼?深深銘記的又是什麼?武海燕在給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新任局長丁銳述職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進村入戶的過程中,她遇到過晚飯時執意讓她吃蒸胡蘿蔔的大娘,儘管胡蘿蔔不高級,但真的很甜;也遇到過用最樸素的充滿鄉土氣息的話誇獎黨的政策的80多歲的老大爺,老大爺樸實的話語讓她濕了雙目,在一瞬間感受到了工作的意義。單寨鄉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混雜著泥土的生活背後,是他們勤勞善良的信仰。“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的理念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十年改革開放,言猶在耳;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新時代的筆解答歷史的這張考卷;武海燕、吳偉華、張建國、李剛、喬富強、付玉軍、王志軍、賈軍曉、苗田忠、李青山、杜宇翔、趙學軍、王文忠、郝國榮等等這些人,就是點點墨水。

2018年是河曲縣的脫貧摘帽之年,這場席捲13萬人口的全覆蓋戰役已經到了最後收尾的階段。人們將這場戰役稱為脫貧攻堅戰!什麼叫“攻堅”?這是個每個人看法都不盡相同的問題。在武海燕看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限的駐村扶貧工作者與基層鄉村幹部就是這一根根“攻堅”的針,而上面層層疊疊無數的關注、政策、思想就是“千條線”;要想織就社會主義的錦繡山河,關鍵不在“一根針的攻堅”,而在於“穿針引線”。如何活用政策,如何有效利用社會關注,如何將所有思想全部實踐入農村,如何將上面的“千條線”與下面的“一根針”有機結合起來,是河曲縣扶貧工作的重點與難點,也是發力點與承重點。

現年不足30歲,武海燕銳氣不失,信仰堅定;但對扶貧工作並不盲目樂觀。她認為敢於“亮劍”,沉心靜氣才能打硬仗。扶貧不是一陣風,扶貧是持久戰。短期脫貧後,還要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發揚駐村“安專迷”的精神。武海燕感到任重道遠,但她抖擻精神,重新出發,並不畏風吹雨打與艱難險阻,因為她是黃土高原上的“海燕”!

河曲: 黃土高原上的“海燕”

從“家門”邁入“校門”,又從“校門”考入“機關門”,與社會複雜的從政經歷脫節,被戲稱為“三門”幹部。毫無疑問,“三門”幹部個個都是學霸,理論知識豐富,尤其擅長考試;但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團隊意識薄弱,不善於處理農村工作。武海燕是科班出生,是典型的“三門”幹部。

建設家鄉並不僅僅靠一腔意氣,也要靠合適的方法、過人的膽識、精准的決斷。時任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的苗永清同志對武海燕特別賞識,將其放到了辦公室的機要崗位上,負責收發文件等日常性工作;但是武海燕主動要求下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去。年輕人鋒芒正勁,有幹事謀實的激情,局裡的領導很快將其放到了特監的崗位上,而更快的,是2017年10月正式被選派進入單寨鄉從事扶貧工作。社會變革日新月異,體制內的工作方式也在不斷轉變,對於年輕幹部來說,很多技能手到擒來,而對於年齡較大的老鄉鎮幹部來說,學成學好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基層,武海燕依然能夠看到已經適應了半輩子舊工作方式的老鄉鎮幹部們在努力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也許講學歷,他們不如“三門”幹部,但是講奉獻,他們把自己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基層,他們用自己樸素傳統的方式維持了一方的政通人和。面對變革,他們堅持不忘初心,選擇通過不斷學習來改變自己,來繼續服務基層、服務人民。從他們身上,武海燕看到了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名鄉鎮基層幹部強烈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她被這種精神深深感染,在這樣的氛圍下迅速成長,很快就融入到了集體中。

武海燕開始頻繁的接到鄉鎮書記的電話,開始頻繁的吃住在鄉鎮,開始頻繁的與各種年齡層次的村民溝通,開始逐步掌握溝通方法,開始逐步摸索出工作節奏,開始讓人們記住她弱小卻執著的身影。白加黑,五加二,再加上日復一日的填表、周複一周的下鄉,她的皮膚逐漸成了小麥色。她不再是“三門”幹部;她跨出“家門”、“校門”、“機關門”,真正走進了農村,成為單寨鄉脫貧攻堅的巾幗主力。

以縱深的眼光看,“三門”幹部是今天我國基層工作的顯著現象。國家公務員考試規範了考試程式,讓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體制;但也讓很多完全沒有基層經驗與社會經驗的大學生直接到了重要崗位上。武海燕上山下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歷練方式,成為國家通過政策鍛煉公務員隊伍的一個縮影;她成為政策的第一批實踐者!

三、敢於“亮劍”,沉心靜氣才能打硬仗。

從2017年10月到今天整整7個月的時間,武海燕協助單寨鄉片長做好馬束坪村的包村工作,鞏固並發展了馬束坪村黨支部作為“河曲縣五星村級黨支部”的榮譽稱號;並且適逢其會,在2017年年底和鄉鎮其他包村幹部、片長一起與各村兩委班子積極溝通,確保了馬束坪、窯峪、東會、紅崖峁、紫河和胡家坪等村的換屆工作有序完成;還與其他扶貧工作者一道對全鄉所有貧困村的產業增收情況和全年各項收入情況進行了細緻的摸底排查,並列表造冊。

武海燕深知自己的工作並不輕鬆。在黃土高原的窮山大院,晚飯當午飯吃、深夜十一點多回家、在零下十幾度的院裡開幾個小時的會……也許現在她覺得很正常,但是當第一次經歷的時候,那種驚訝溢於言表。從最開始的笨手笨腳到後來的輕車熟路,從完全沒有頭緒的手忙腳亂到井井有條的手到擒來,這中間經歷了什麼?深深銘記的又是什麼?武海燕在給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新任局長丁銳述職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進村入戶的過程中,她遇到過晚飯時執意讓她吃蒸胡蘿蔔的大娘,儘管胡蘿蔔不高級,但真的很甜;也遇到過用最樸素的充滿鄉土氣息的話誇獎黨的政策的80多歲的老大爺,老大爺樸實的話語讓她濕了雙目,在一瞬間感受到了工作的意義。單寨鄉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混雜著泥土的生活背後,是他們勤勞善良的信仰。“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的理念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十年改革開放,言猶在耳;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新時代的筆解答歷史的這張考卷;武海燕、吳偉華、張建國、李剛、喬富強、付玉軍、王志軍、賈軍曉、苗田忠、李青山、杜宇翔、趙學軍、王文忠、郝國榮等等這些人,就是點點墨水。

2018年是河曲縣的脫貧摘帽之年,這場席捲13萬人口的全覆蓋戰役已經到了最後收尾的階段。人們將這場戰役稱為脫貧攻堅戰!什麼叫“攻堅”?這是個每個人看法都不盡相同的問題。在武海燕看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限的駐村扶貧工作者與基層鄉村幹部就是這一根根“攻堅”的針,而上面層層疊疊無數的關注、政策、思想就是“千條線”;要想織就社會主義的錦繡山河,關鍵不在“一根針的攻堅”,而在於“穿針引線”。如何活用政策,如何有效利用社會關注,如何將所有思想全部實踐入農村,如何將上面的“千條線”與下面的“一根針”有機結合起來,是河曲縣扶貧工作的重點與難點,也是發力點與承重點。

現年不足30歲,武海燕銳氣不失,信仰堅定;但對扶貧工作並不盲目樂觀。她認為敢於“亮劍”,沉心靜氣才能打硬仗。扶貧不是一陣風,扶貧是持久戰。短期脫貧後,還要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發揚駐村“安專迷”的精神。武海燕感到任重道遠,但她抖擻精神,重新出發,並不畏風吹雨打與艱難險阻,因為她是黃土高原上的“海燕”!

河曲: 黃土高原上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