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矽谷科技巨頭的最新革命:繞開華爾街,拿回融資主導權

Snap 去年上市時,賣出了 2 億股,而華爾街沒有任何表決權;Spotify 本月上市時,華爾街沒有籌集任何資金;公眾投資者在 2016 年以摩根士丹利的 New Riders LP 為載體購入優步股份時,華爾街沒有獲得任何有關優步收入、支出或資產負債表的資訊,

也無法為該公司的財務狀況提供擔保……

這些只是一種存在已久的趨勢的幾個最新例子:如果一家科技公司足夠成功,那麼華爾街的一般規則可能不適用於這家公司。

事實上,如果你願意屈尊承認這些規則的存在,華爾街會為此感到慶倖。這些規則例如,當 Spotify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它的首席執行官仍留在瑞典,而不是飛過來參加例行的敲鐘儀式。

這位 CEO 甚至在博客裡寫道,這件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是我們旅途的又一天”。

科技公司在削減華爾街的高薪銀行家們的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好。這不僅意味著大銀行的收入減少,還意味著它們影響力、勢力和話語權的削弱。

銀行家們總是喜歡投入任何正在改變世界的行業——但在科技領域,他們和我們其他人一樣,仍然是局外者,只能把鼻子緊貼著玻璃窗朝裡張望。

這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早在 2004 年,當穀歌上市使用新穎的“改良荷蘭拍賣”技術時,矽谷就開始不斷地設法避免使用傳統上由投行提供的許多服務。例如,在 IPO 時,投行通常會精心設計詢價圈購流程,這有利於擴大對股票的需求,同時也使得投行可以向他們最喜愛的客戶發放令人垂涎的股票份額(這種“回扣”並非聞所未聞)。

相比之下,在開放的荷蘭式拍賣中,銀行家在定價上的自由裁量權就大大減少了,同時公司也降低了費用開支。

和穀歌相似,Spotify 以其革命性的“直接上市”進入證券交易所,該公司本身不出售任何股票,因此也不會為華爾街的投行帶來高達 7% 的傭金。

避免 IPO 費用只是科技公司繞過華爾街趨勢的冰山一角,

更重要的是,由風險投資公司支持的科技公司正在完全避開 IPO。其實科技公司一直在通過出售股票來籌集資金,只是它們不在公開資本市場發售,因此,它們不需要與投資銀行打交道,而投資銀行正是公開市場的守門人。僅僅在 2018 年的前三個月,風險投資家就為私人公司的股票注入了驚人的 282 億美元,遠遠超過同期通過 IPO 募集的 170 億美元資金。這代表著一種持續的資本流動,
而華爾街幾乎未曾觸及這種流動。

債務市場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一個普通公司幾乎不可能在沒有經過華爾街的情況下借到錢:公司要麼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這就需要雇用債務資本市場服務部門的服務;要麼發放貸款,其中就包括了直接從銀行借錢。然而,在最近的債務交易中,優步直接向一批非銀行機構(阿波羅,貝恩,黑石等)借了 12.5 億美元,完全繞開了華爾街。這部分是因為銀行不願意向優步發放新的貸款,因為這可能會使他們違背行業相關法規:優步虧損巨大,監管機構通常不願意向這種沒有清晰表現出任何償還能力的公司發放新貸款。但是現在,優步告訴我們,如果轉向不受這種規則約束的機構,這種交易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很容易推測其他科技公司也會做同樣的事情。畢竟,如果你可以不支付數百萬美元的銀行費用,為什麼還要去支付呢?

那麼,為什麼還要發行證券?穀歌的 IPO 籌集了 16.7 億美元,為了獲得這筆資金,它需要以每股 85 美元的價格賣出 1960 萬股。然而在今天,科技公司還有其他方式籌集資金。今年早些時候,俄羅斯聊天應用 Telegram 通過出售自己設計的加密貨幣,在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籌集了 17 億美元,其創始人的所有權股份毫無稀釋,他們不需要放棄任何董事會席位,甚至不需要去償還這筆款項,因此他們自然不會給華爾街得到大額分成的機會。

在一個高效率的現代經濟中,銀行沒有理由佔據現在這樣的主導地位。在標普 500 指數中,金融部門僅次於科技行業。近似地說,每七美元中,就有一美元以各種方式進了華爾街的口袋。這對於一個經濟部門來說意味著巨大的低效率,用前銀行家和銀行監管者 Adair Turner 的話來形容,這是一種“社會無用”。因此,一些科技公司制定出為自己和他們的投資者保留大部分價值的方案並不奇怪。

令人驚訝的是,其他領域的公司並沒有追隨科技公司引領的趨勢。這種對華爾街原有業態的破壞並未超出科技行業。

為什麼 Google 的荷蘭式拍賣 IPO 方法沒有迅速流行?為什麼在科技領域以外,我們將極少看到 Spotify 式的直接上市,優步式的無銀行貸款或 Telegram 式的 ICO?答案是:力量的平衡。

如果沒有華爾街高度專業的經理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大型公司就無法正常運作。銀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且只要你能持續為他們提供業務,他們就會很好的對待你。但一旦你得罪了他們,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懲罰你。

相比之下,科技公司更年輕,他們不依賴於幾十年前認定銀行將始終履行某些職能的舊體系,也從未有過任何可能危及自身的深層銀行關係,不會擔心因為把銀行排除在交易之外而惹惱銀行。

最後,其他經濟領域的公司,從能源到醫療保健,都需要向矽谷的公司學習,繞開銀行。繞開華爾街不只是一個夢——事實上,它沒有理由不應該更加廣泛地發生。在這方面,美國的其他企業需要的只是一點點技術世界的勇氣。

這部分是因為銀行不願意向優步發放新的貸款,因為這可能會使他們違背行業相關法規:優步虧損巨大,監管機構通常不願意向這種沒有清晰表現出任何償還能力的公司發放新貸款。但是現在,優步告訴我們,如果轉向不受這種規則約束的機構,這種交易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很容易推測其他科技公司也會做同樣的事情。畢竟,如果你可以不支付數百萬美元的銀行費用,為什麼還要去支付呢?

那麼,為什麼還要發行證券?穀歌的 IPO 籌集了 16.7 億美元,為了獲得這筆資金,它需要以每股 85 美元的價格賣出 1960 萬股。然而在今天,科技公司還有其他方式籌集資金。今年早些時候,俄羅斯聊天應用 Telegram 通過出售自己設計的加密貨幣,在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籌集了 17 億美元,其創始人的所有權股份毫無稀釋,他們不需要放棄任何董事會席位,甚至不需要去償還這筆款項,因此他們自然不會給華爾街得到大額分成的機會。

在一個高效率的現代經濟中,銀行沒有理由佔據現在這樣的主導地位。在標普 500 指數中,金融部門僅次於科技行業。近似地說,每七美元中,就有一美元以各種方式進了華爾街的口袋。這對於一個經濟部門來說意味著巨大的低效率,用前銀行家和銀行監管者 Adair Turner 的話來形容,這是一種“社會無用”。因此,一些科技公司制定出為自己和他們的投資者保留大部分價值的方案並不奇怪。

令人驚訝的是,其他領域的公司並沒有追隨科技公司引領的趨勢。這種對華爾街原有業態的破壞並未超出科技行業。

為什麼 Google 的荷蘭式拍賣 IPO 方法沒有迅速流行?為什麼在科技領域以外,我們將極少看到 Spotify 式的直接上市,優步式的無銀行貸款或 Telegram 式的 ICO?答案是:力量的平衡。

如果沒有華爾街高度專業的經理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大型公司就無法正常運作。銀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且只要你能持續為他們提供業務,他們就會很好的對待你。但一旦你得罪了他們,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懲罰你。

相比之下,科技公司更年輕,他們不依賴於幾十年前認定銀行將始終履行某些職能的舊體系,也從未有過任何可能危及自身的深層銀行關係,不會擔心因為把銀行排除在交易之外而惹惱銀行。

最後,其他經濟領域的公司,從能源到醫療保健,都需要向矽谷的公司學習,繞開銀行。繞開華爾街不只是一個夢——事實上,它沒有理由不應該更加廣泛地發生。在這方面,美國的其他企業需要的只是一點點技術世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