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癔症性抽搐與癲癇的鑒別 癔症該如何治療好

癔症性抽搐是癔症性軀體障礙的一種症狀表現,往往由暗示而起,即發作前有一定的精神因素誘發。癲癇也會發生抽搐,但是很多人會把癔症性抽搐跟癲癇混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癔症性抽搐與癲癇的鑒別方法。

癔症性抽搐與癲癇的鑒別

癔症性抽搐與癲癇的相同點:

①兩者發作時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重複言語、低聲自語、叫喊聲或發笑,甚至恐懼和憤怒;

②均可出現吸吮、舐唇、伸舌、吞咽、咀嚼等怪異動作或行為;

③兩者發作時可有解扣、脫衣等情感性動作,

但癔症抽搐患者動作比較激烈,癲癇則比較柔和。

癔症性抽搐與癲癇的不同點:

①癔病性抽搐雜亂無規律,不伴意識喪失和大小便失禁,而癲癇發作時正好相反。

②小兒癔病性發作多見於年長兒,與精神因素關係密切。

而低齡的典型患者較少。

③癔病性抽搐發作與周圍環境有關,常在引人注目的時間、地點發作,周圍有人時發作加重。而癲癇發作往往無徵兆。

④癔症性抽搐發作時腦電圖正常,癲癇患者的腦電圖一般均有異常。

癔症性抽搐的治療方法

癔症發作有明顯的精神刺激,

加之患者特殊的人格特點,如情緒不穩定,感情用事,急燥及任性等,有高度的暗示性,其情感和行為極易被別人的言語、行為和態度所影響。我們在治療上以心理支持為主,再輔以藥物等治療,藥物作為暗示治療常可獲得明顯療效。

一、心理治療

説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解釋本病完全可以治癒而不留下任何殘疾,並應做好患者家屬、同事等人的工作,避免周圍人群的緊張及過分關心等不良氣氛對其造成影響。

1、暗示療法

指在醫患交往中,醫護人員通過表情、手勢、態度及含蓄的言語去影響並改變患者的感受、認識、情緒、態度與行為,以減輕或消除其心理及軀體上的各種疾病與痛苦。

2、心理療法

分為解釋性心理療法或分析性心理療法,

可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克服個性缺陷,認識無意識動機對健康的影響並加以消除。

3、行為療法

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適用於暗示治療無效、肢體或言語有障礙的患者。

二、藥物治療

當患者在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時,一些鎮靜藥物的使用可以很好的保護患者。可使用鹽酸氯丙嗪25〜50mg肌內注射;或地西泮10〜20mg靜脈注射,可促使患者人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