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蘇軍突然停火,日軍以為蘇軍被打怕了,下一刻便遭殘酷屠殺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給世界各大國軍隊在戰爭中的表現排了個名,非常不要臉地把自己排在第一位,稱日軍士兵是世界上最英勇頑強也是表現最好的。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人居然將中國軍隊排到第二,

原因是中國軍人經常寧可成編制地戰死在陣地上,在子彈打光後和敵人拼刺刀,也不會輕易投降。至於其他國家都一個樣,動輒放棄抵抗整師投降。日軍的這份榜單充滿了軍國主義的“皇道”思想,而在各大強國中,日本人更加看不起蘇軍。

在日軍的認識裡,蘇軍作戰理念老化,士兵懦弱怯戰,武器裝備落後,打仗靠人多。即便是二戰爆發前期,連一向仇視蘇聯的英國和法國都承認,蘇軍擁有世界第一的實力時,日本人的觀點仍沒有多少改變。其實,日軍如此狂妄也並非沒有緣由,早在日俄戰爭時期,在沙俄軍隊對日軍形成絕對優勢時,日軍正是通過殘酷的“肉彈衝鋒”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

此役過後,日軍高層大放厥詞,宣稱士兵的作戰意志是唯一決定勝負的關鍵,武器裝備啥的都不值一提。

俄國人這場戰役輸得慘,被日本這樣的國家欺負也算是恥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俄國人卻無意間改寫了歷史,簡直是深藏功與名。日本原本就缺少戰略物資,無法像美蘇德法這樣的大國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研發重型武器;而日本人也在這個問題上十分糾結,日俄戰爭恰好給了日軍高層藉口,

讓他們幾乎放棄了武器上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轉而過分強調士兵意志對戰局的影響,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日軍面對蘇軍和美軍這樣真正的軍事強國時,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直接不在一個層次上。

我們不妨來看幾個有趣的例子。

在馬來亞戰場上,當日軍面對英聯邦軍隊的坦克時,就已經顯得捉襟見肘了。要知道,二戰時英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政策,先進的武器和優良物資首先提供給歐洲戰場使用,可以說,馬來亞地區英軍的不少武器,其實都是歐洲戰友們淘汰下來的舊貨。即便如此,日軍由於缺少能適應雨林作戰的坦克,山下奉文不得不搞來大量的自行車,架上機槍當輕型坦克用。
在這種情況下,英軍一度被打得潰敗,扔了一地的武器和物資逃回印度,只能說英軍的作戰水準實在是太差了。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對日軍的優勢更是碾壓性的。在瓜島戰役中,由於輕敵,日軍指揮官竟然只派了一支不過千餘人的一木支隊對抗登陸的數萬美軍。一木支隊顯然對上級的精神貫徹得相當深入,當被美軍擊潰後,他們立刻就組織了自殺式衝鋒。然而美軍早有防備,將坦克排成銅牆鐵壁,還攔上鐵絲網。後來這支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兇悍部隊,被美軍坦克活活碾壓成肉泥。而在塞班島戰役中,日軍發揮了自己射術強悍的特點,日軍狙擊手讓美軍防不勝防。而美軍則出手闊綽,一旦發現有敵軍狙擊手活動的跡象,哪怕對方只有一個人,也要用炮彈將整片區域火力覆蓋。

其實,在教訓日軍方面,最有心得的還是蘇聯人。正所謂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蘇軍士兵不但強硬,打起仗來更是不要命。而經過兩個五年規劃,蘇聯早已脫胎換骨,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上,蘇軍也完成了現代化改造,武器裝備相當先進,建制龐大而正規;一大批卓越的蘇軍將領將彼此智慧融合而成的整套戰術,不但對蘇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深刻影響了世界軍事理論的發展。而在諾門罕戰役爆發前期,日軍高層是如何評估蘇軍的呢?幾乎用四個字就能概括——“不堪一擊”。

1939年5月,自信滿滿的日軍率先發起進攻,起初,雙方都在相互試探,蘇軍尚未拿出全力,而日軍則是氣焰囂張,甚至多次主動對蘇軍陣地發起突擊。戰役初期,日軍居然還靠出其不意的衝鋒取得了一定的優勢,然而,蘇聯人很快就適應了這樣強度的作戰,並且做出了回應。

要知道,那時候蘇軍裝備非但不落後,反而基本處於世界一流水準的。可以說,該有的蘇聯人都有,但用不用是兩碼事。舉個例子,一戰結束後,世界軍事戰略總體由守轉攻,各國都在追求強大的火力。蘇軍不但注重坦克等重型武器的研發,在輕武器的發展上也絲毫沒有懈怠。1935年,蘇聯武器設計師喬治·斯帕金設計出一款新型衝鋒槍,被蘇聯軍方選用並裝備全軍。該款衝鋒槍後來被命名為“PPSh41”,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波沙。

起初,波波沙這種新型武器,蘇聯士兵拿在手裡並不舒坦。波波沙射程短,子彈消耗快,雖然每個作戰單位都配置了這款衝鋒槍,但在諾門罕戰役前,很少有人會將它作為主武器使用。諾門罕戰役中,當蘇軍吃了日軍自殺式衝鋒的虧後,突然想起了波波沙。在一次戰鬥中,當日軍故技重施展開衝鋒時,蘇軍指揮官立即下令士兵停止開槍,任由日本兵往上沖。日軍不明所以,還以為蘇聯人是怕了。然而當日軍沖到陣地跟前時,蘇軍士兵人手一把波波沙一齊開火,日本兵當即成片倒下。即便是有少數僥倖沖進蘇軍陣地,也立刻被蘇軍消滅。現場可謂是血肉橫飛,相當暴力。

其實,這樣的戰鬥僅僅是一個縮影,卻也折射出日本已經遠遠落後世界強國的事實。諾門罕戰役末期,當日軍想要複製“燃燒瓶之夜”的奇跡時,已經完全適應作戰強度的蘇軍,用燃燒彈將夜空照得亮如白晝;即便是日軍率先對蘇軍陣地展開狂轟亂炸,蘇軍沒有任何慌亂,當即支起火炮展開反制,最終硬生生用炮彈壓過日軍,炸得對方抱頭鼠竄,一路潰敗。諾門罕戰役使得日本人開始畏懼蘇聯,然而真正決定這個歷史走向的,其實從日俄戰爭結束那一刻就開始了。

將坦克排成銅牆鐵壁,還攔上鐵絲網。後來這支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兇悍部隊,被美軍坦克活活碾壓成肉泥。而在塞班島戰役中,日軍發揮了自己射術強悍的特點,日軍狙擊手讓美軍防不勝防。而美軍則出手闊綽,一旦發現有敵軍狙擊手活動的跡象,哪怕對方只有一個人,也要用炮彈將整片區域火力覆蓋。

其實,在教訓日軍方面,最有心得的還是蘇聯人。正所謂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蘇軍士兵不但強硬,打起仗來更是不要命。而經過兩個五年規劃,蘇聯早已脫胎換骨,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上,蘇軍也完成了現代化改造,武器裝備相當先進,建制龐大而正規;一大批卓越的蘇軍將領將彼此智慧融合而成的整套戰術,不但對蘇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深刻影響了世界軍事理論的發展。而在諾門罕戰役爆發前期,日軍高層是如何評估蘇軍的呢?幾乎用四個字就能概括——“不堪一擊”。

1939年5月,自信滿滿的日軍率先發起進攻,起初,雙方都在相互試探,蘇軍尚未拿出全力,而日軍則是氣焰囂張,甚至多次主動對蘇軍陣地發起突擊。戰役初期,日軍居然還靠出其不意的衝鋒取得了一定的優勢,然而,蘇聯人很快就適應了這樣強度的作戰,並且做出了回應。

要知道,那時候蘇軍裝備非但不落後,反而基本處於世界一流水準的。可以說,該有的蘇聯人都有,但用不用是兩碼事。舉個例子,一戰結束後,世界軍事戰略總體由守轉攻,各國都在追求強大的火力。蘇軍不但注重坦克等重型武器的研發,在輕武器的發展上也絲毫沒有懈怠。1935年,蘇聯武器設計師喬治·斯帕金設計出一款新型衝鋒槍,被蘇聯軍方選用並裝備全軍。該款衝鋒槍後來被命名為“PPSh41”,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波沙。

起初,波波沙這種新型武器,蘇聯士兵拿在手裡並不舒坦。波波沙射程短,子彈消耗快,雖然每個作戰單位都配置了這款衝鋒槍,但在諾門罕戰役前,很少有人會將它作為主武器使用。諾門罕戰役中,當蘇軍吃了日軍自殺式衝鋒的虧後,突然想起了波波沙。在一次戰鬥中,當日軍故技重施展開衝鋒時,蘇軍指揮官立即下令士兵停止開槍,任由日本兵往上沖。日軍不明所以,還以為蘇聯人是怕了。然而當日軍沖到陣地跟前時,蘇軍士兵人手一把波波沙一齊開火,日本兵當即成片倒下。即便是有少數僥倖沖進蘇軍陣地,也立刻被蘇軍消滅。現場可謂是血肉橫飛,相當暴力。

其實,這樣的戰鬥僅僅是一個縮影,卻也折射出日本已經遠遠落後世界強國的事實。諾門罕戰役末期,當日軍想要複製“燃燒瓶之夜”的奇跡時,已經完全適應作戰強度的蘇軍,用燃燒彈將夜空照得亮如白晝;即便是日軍率先對蘇軍陣地展開狂轟亂炸,蘇軍沒有任何慌亂,當即支起火炮展開反制,最終硬生生用炮彈壓過日軍,炸得對方抱頭鼠竄,一路潰敗。諾門罕戰役使得日本人開始畏懼蘇聯,然而真正決定這個歷史走向的,其實從日俄戰爭結束那一刻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