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後來的我們》曝出“退票門”,什麼時候懷念前任變成了一種剛需

劉若英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上映首日,就創造了1.22億的愛情片最好預售成績,單日超過2.8億的票房直逼國產片工作日單日最高票房紀錄《戰狼2》(首日2.92億)。

不過隨後,《後來的我們》就被曝出“退票門”,貓眼電影隨後兩次發聲明回應。

不過這裡先不討論刷票事件,沒看過電影也先不評論電影本身,我們先來討論一下什麼時候懷念前任變成了一種剛需?

《後來的我們》上映之後,就有一大波的人開始懷念前任:

這畫面有些熟悉。

去年年底,一部《前任攻略3》就以此為賣點,並成為黑馬創造了19億的票房奇跡。

雖然在業內備受質疑,但是這部電影實打實的讓一些觀眾得到了情感共鳴,

甚至淚灑影院,看完電影的男男女女開始懷念自己的前任。一起去看電影的情侶,看完之後也各懷心事。

不過根據以往的愛情電影的經驗,似乎都是如此。從《失戀三十三天》到《致青春》再到《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等,這一系列青春片都打著疼痛青春的旗號,通過失去和虐來催淚,通過告別過去來回味情感的高峰體驗。比起正面講愛情如何甜蜜,這種撕心裂肺的痛感似乎更能激起觀眾共鳴。

實際上都是關於“前任”電影。

但是電影裡大部分的催淚橋段,引發共鳴的劇情都特別矯情和作,比如《前任3》,為男女主分手強行找了一個看似特別合理的理由。觀眾自己代入時,多少會為自己青春年少時的矯情和作找到合理性。

另外,跟前任在一起的時間大部分都處於青春時期,與其說是對前任的懷念,不如說是對曾經美好時光的懷念。

年紀大了,更容易這樣。

不過我想說,看看身邊的現任,到底是有多差還要老是去懷念前任?守著現任懷念前任,良心不會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