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不同地方的人對“好吃”的定義不同?

1、野味的進化

小時候在山村,經常遇到老鷹捉家雞的事,

於是大人們想出了各種辦法對付老鷹。

終於有一次,爺爺逮到了一隻,毫無疑問的把它變成了桌上的一盤菜。

當像雞一樣被燉著吃的時候,估計它自己都沒想到會有一天變成自己的獵物一樣的下場。

但是,奇怪的是老鷹的肉並不好吃,又老又材肉還少。

於是對於野味的念想就開始慢慢淡下去了,而且長大以後就覺得,基本上我們人類已經把基於營養和美味的動物都篩選了一遍。

那些不在我們日常菜譜裡面的東西,自然有其或者不好吃,或者不好抓,或者不好處理的理由。

對於野味的念想,只剩下了一點獵奇感。

特別是當科技發達了以後,隨著對於人體的認知和對於食物的探索越來越深,我們人類針對現有的食物做出的科學的、契合我們味覺體驗的烹飪加工技術,也在變得越來越發達。

所以現代的一塊炸雞的裡油脂+蛋白質兩種給味蕾帶來的美味刺激,

早已是原始人類初次嘗雞肉時候的幾百倍了。

2、為什麼我們會喜歡一樣食物

那麼我們喜歡吃蛋白質,喜歡吃糖,是因為我們的味蕾和胃喜歡它們嘛?

那麼那些難吃的東西,我們觀念裡嫌棄的東西,自然也是因為味蕾和胃不喜歡了咯?

在那麼一下,我們味蕾最初的這種喜歡是從哪裡來的呢?

從經濟學上來說,我們的喜歡,來源於它們能夠更加有效的提供給我們能量。

也就是說,經濟學上的選擇,給了我們身體進化上方向。

換個演化論的說法,那些基因中更喜歡高效食物的人,活下來的更多,傳承的基因就更多。

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比如雞肉、羊肉和老鷹肉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前者好吃,後者難吃?

純粹從蛋白質的成分上來說,其實沒有什麼區別,都能補充我們身體所需的氨基酸。

但是從獲取的成本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

抓一隻老鷹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吃好幾隻老鷹才能補回來。

我們也可以從口味上去看,對於蟲子的不同愛好,有些人喜歡吃蟲子,比如一些原始部落,有些人特別厭惡蟲子,比如西方人。

這種來自于基因層面的主觀喜好,正是來源於他們對於蛋白質獲取的不同經濟選擇。

對於西方人來說,同樣的蛋白質,通過養羊的成本,遠比去捉蟲子低的多的多的多。

但是那些部落裡的人就不一樣了,對於他們天生蛋白質缺乏的地方,芭蕉葉上的一團蟲子是他們最好的美味。

3、宗教裡的牛肉

除了這些不喜歡,還有就是宗教因素帶來的對於食物的不同選擇。

比如印度人對於牛崇拜。

我們一直認為,印度人不吃牛,那是因為牛是他們宗教裡面神聖的代表,所以不能食用。

因為宗教觀念,所以對食物產生了主觀的選擇。

但是,宗教觀念,從來都是從解釋未知現象開始的,它推動了事物的發展,但是不是起源。

歷數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是從解釋世界開始,取得信仰以後,才開始傳播觀念。

同樣的,宗教對於不能吃牛肉,也只是一種解釋的開始。

對於家養的動物蛋白來源來說,從經濟學上,我們得從餵食同等數量草料,轉化的蛋白質含量來算。

我同樣花1小時割的草,是喂羊好,喂豬好,喂馬好,還是喂牛好呢?

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就是他在其他生產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是否帶來除蛋白質外其他的經濟回報,比如馬在戰爭中的作用,牛在農耕中的作用。

這個時候牛和馬就被排除在食肉以外了,特別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吃牛肉是特別不經濟的,像中國,吃牛肉是要被抓起來的(不要相信武俠小說,畢竟江湖的設定,就是從游離朝廷開始的)。

自然而然對於印度來說牛自然也是一樣,中間宗教一插手,就變成了現在的文化符號。

4、宗教裡的豬肉

我們換個地方,比如美國,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牛肉呢?

那就得從美國的起源五月花那艘船說起了,話說五月花船上大部分都是清教徒,他們來到了美國以後,廣大的平原和牧場,讓在歐洲不划算的養牛,在美國變成了一門更划算的經濟。

於是他們對於牛肉的喜愛開始刻到了基因(或者說模因裡)裡,甚至於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接受了這一套觀念。

著名的神戶牛肉正是來源於這個觀念的產物。

不過說到蛋白質轉化效率,其實最高的是豬(35%,羊13%,牛6.5%),而且豬繁殖還快,產崽還多。

但是猶太人和基於猶太教的伊斯蘭教都對豬厭惡極深,兩個宗教都在教義裡明令禁止吃豬肉。

當然如果我們去翻一下《古蘭經》和《舊約》我們就會發現,主要是和豬的生活習慣有關:懶惰、暴躁、髒等等。

這些習慣和教義不符,於是禁止人們實用,因為這會污染你的靈魂。

當然,我們說過宗教都是從解釋現象開始的。

豬肉在我們中國,從古至今都是老百姓們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為什麼在猶太人和伊斯蘭那邊不行了呢?

他們為什麼會討厭吃豬肉呢?如果按照經濟學來解釋,是什麼讓他們無法像中國一樣養豬呢?

主要他們那邊不適合養豬,沒錯,因為不適合。

豬喜歡呆在陰涼潮濕的森林穀底或者河岸地區,但是那邊炎熱乾燥日曬還多。

另一方面豬是穀食類動物,不是草食類,他是和人類在口糧上有競爭關係的。

所以養豬的條件就比較苛刻了,第一氣候要允許,第二要有剩餘糧食,比如東亞完善農產體系,比如美國橫貫中西的玉米種植帶。

而他們都不具備,所以養豬變得非常非常不經濟,不經濟自然會排斥,自然少有人來飼養。

而且它的習性太適合宗教來做反派了,就像我們講故事需要一個反向類比一樣,豬立馬出現了。

於是禁食豬肉的傳統就形成了。

所以,口味的主觀偏好,有時候可能是長時間的經濟選擇的結果。

所以,以後雞蛋只會越來越美味,哈哈哈。

它推動了事物的發展,但是不是起源。

歷數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是從解釋世界開始,取得信仰以後,才開始傳播觀念。

同樣的,宗教對於不能吃牛肉,也只是一種解釋的開始。

對於家養的動物蛋白來源來說,從經濟學上,我們得從餵食同等數量草料,轉化的蛋白質含量來算。

我同樣花1小時割的草,是喂羊好,喂豬好,喂馬好,還是喂牛好呢?

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就是他在其他生產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是否帶來除蛋白質外其他的經濟回報,比如馬在戰爭中的作用,牛在農耕中的作用。

這個時候牛和馬就被排除在食肉以外了,特別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吃牛肉是特別不經濟的,像中國,吃牛肉是要被抓起來的(不要相信武俠小說,畢竟江湖的設定,就是從游離朝廷開始的)。

自然而然對於印度來說牛自然也是一樣,中間宗教一插手,就變成了現在的文化符號。

4、宗教裡的豬肉

我們換個地方,比如美國,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牛肉呢?

那就得從美國的起源五月花那艘船說起了,話說五月花船上大部分都是清教徒,他們來到了美國以後,廣大的平原和牧場,讓在歐洲不划算的養牛,在美國變成了一門更划算的經濟。

於是他們對於牛肉的喜愛開始刻到了基因(或者說模因裡)裡,甚至於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接受了這一套觀念。

著名的神戶牛肉正是來源於這個觀念的產物。

不過說到蛋白質轉化效率,其實最高的是豬(35%,羊13%,牛6.5%),而且豬繁殖還快,產崽還多。

但是猶太人和基於猶太教的伊斯蘭教都對豬厭惡極深,兩個宗教都在教義裡明令禁止吃豬肉。

當然如果我們去翻一下《古蘭經》和《舊約》我們就會發現,主要是和豬的生活習慣有關:懶惰、暴躁、髒等等。

這些習慣和教義不符,於是禁止人們實用,因為這會污染你的靈魂。

當然,我們說過宗教都是從解釋現象開始的。

豬肉在我們中國,從古至今都是老百姓們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為什麼在猶太人和伊斯蘭那邊不行了呢?

他們為什麼會討厭吃豬肉呢?如果按照經濟學來解釋,是什麼讓他們無法像中國一樣養豬呢?

主要他們那邊不適合養豬,沒錯,因為不適合。

豬喜歡呆在陰涼潮濕的森林穀底或者河岸地區,但是那邊炎熱乾燥日曬還多。

另一方面豬是穀食類動物,不是草食類,他是和人類在口糧上有競爭關係的。

所以養豬的條件就比較苛刻了,第一氣候要允許,第二要有剩餘糧食,比如東亞完善農產體系,比如美國橫貫中西的玉米種植帶。

而他們都不具備,所以養豬變得非常非常不經濟,不經濟自然會排斥,自然少有人來飼養。

而且它的習性太適合宗教來做反派了,就像我們講故事需要一個反向類比一樣,豬立馬出現了。

於是禁食豬肉的傳統就形成了。

所以,口味的主觀偏好,有時候可能是長時間的經濟選擇的結果。

所以,以後雞蛋只會越來越美味,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