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一勞動節特輯:勞動光榮、技能立身,像拼搏努力的船院人致敬!

再過兩天就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了,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在68年的發展歷程中,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培養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

他們在各自平凡崗位中,踐行著“勞動光榮、技能立身”的真理,

今日之推送,謹獻給那些正揮灑汗水、拼搏努力的船院人!

人物簡介

杜昌烈,一位年滿70歲的船院老校友,在共和國傳動齒輪箱技術領域上辛勤付出大半輩子的元老級人物,擁有“一種船用齒輪箱集成閥”、“大功率船用齒輪箱小齒輪軸的軸承配置結構”等七項專利的資深老專家......

在他的那個年代,杜老演繹著平凡而又傳奇的人生!

軍事化管理磨礪堅毅品性

1963年,不過十五六歲年紀的杜老,以優異的成績被當時的軍事化管理學校—武漢機械工業學校(學院前身)成功錄取。所謂軍事化管理即 “三線一方” :“牙膏一條線,杯子一條線,牙刷一條線,被子是方的”,杜老回憶,那時候還會大半夜突然吹號起床集合,

沿著龍燈堤走上個幾圈天才亮,吃飯也是排著隊唱著歌進食堂,但也正是這些嚴苛的制度培養了那一代人最為樸素的品性。

在被問及是否埋怨過當時嚴苛的制度時,杜老果斷否決。這些在我們晚輩看來十分痛苦的經歷,在他們那代人的眼裡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當然了,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之外,課下的活動還是令杜老樂在其中的。打球唱歌那都是杜老的拿手好戲,學校每屆的運動會他都積極參加,鉛球更是穩居前兩名。學校軍事化的管理制度造就了他強健的體魄以及頑強的毅力,成為了其一生寶貴的財富。

元老級“尖兵”見證發展與興盛

到了臨近畢業的1967年,正值社會變革的風口浪尖,但杜老並未受到影響,他同當時學校所有的熱血青年一樣,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支援三線建設,被分配到了“468廠”,開啟了人生的新起點。

杜老所去的468廠是一個正在建設初期的三線軍工廠。從進廠的第一天起,杜老便參與了廠房的建設工作。“我是當時工廠的民工連長,帶著五六十個民工平地、炸山…這樣一搞就是兩年多”。

重慶當年的山地到處都是爛泥,杜老等人長期穿著水靴穿梭在工廠的一線建設中。由於是在山上建廠平地,需要放炮炸山,草棚也因此經常會被山上滾落的石頭砸穿,面臨著“塌方”的危機,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工廠建成後,生活條件逐漸得到了改善。工廠初期以生產某種型號的軍方傳動齒輪箱為主業,到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實施,工廠逐漸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化。九十年代末期,工廠的發展開始走上了高速,員工人數擴大了近一倍,面積、設備、固定資產投資更是擴大了好幾倍。工廠在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同時,杜老在崗位上也是不斷的提升,連續十年獲得總部重慶船舶工業公司評選的“十佳科技工作者”,更是獲得過江津市委辦公室頒發的“年度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這些不僅代表著榮譽,更是對杜老多年來不斷努力探索付出以及在468廠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工作的見證。

如今的468廠已有了它更為體面的名字——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也始終是學院穩定的優質就業單位,但杜老依舊叫著它最初的名字,那三個普通而又平凡的數位!468,它不僅是一座軍工廠的編號,更像是陪伴了杜老五十年之久的第二個家,是杜老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心血!

老專家技術不老

在事業上早已擁有最高職稱的杜老,拋開工作後的私人生活更是令人羡慕。原本國家規定的六十歲退休,杜老被人事部推舉延遲退休直至六十八的時候才開始安享晚年,這一切都是歸因於它的技術優勢。如今兒孫滿堂的杜老,在臨近七十周歲之時又再一次被公司返聘進入了新成立的一個專家組,雖大多時間還是在家裡,但每當廠裡需要杜老在技術上的把關指導時,他還是會回廠裡指教這些年輕人們。是的,直至現在,杜老仍是廠裡不可或缺的骨幹。

“感覺自己雖然年紀也大了,但也還能發揮點作用吧,能夠為工廠還能做一點貢獻,為國家的一些重點專案還能出一點力,說明自己還不是完全無用了嘛”。這是在談到僅時隔一年又被重新返聘後的感受時杜老調侃自己所說的話。

後記

去年是杜老從武漢船院畢業的五十周年,十一期間她隨眾同學一起重返母校。在看到武漢船院嶄新面貌的同時,這代人也還能找到那些曾經他們所熟悉的船院記憶,感慨曾經那些屬於他們那代人的校園時光!

杜昌烈,這個嚴謹認真而又幽默的老專家,這個從武漢船院走向重慶江津大山裡的老學長,他的奮鬥努力值得我們學習,他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點贊!但,青春只有一次,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卻是掌握在我們新一代船院人的手中,更多的故事等著我們新一代船院人續寫。

工廠建成後,生活條件逐漸得到了改善。工廠初期以生產某種型號的軍方傳動齒輪箱為主業,到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實施,工廠逐漸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化。九十年代末期,工廠的發展開始走上了高速,員工人數擴大了近一倍,面積、設備、固定資產投資更是擴大了好幾倍。工廠在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同時,杜老在崗位上也是不斷的提升,連續十年獲得總部重慶船舶工業公司評選的“十佳科技工作者”,更是獲得過江津市委辦公室頒發的“年度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這些不僅代表著榮譽,更是對杜老多年來不斷努力探索付出以及在468廠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工作的見證。

如今的468廠已有了它更為體面的名字——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也始終是學院穩定的優質就業單位,但杜老依舊叫著它最初的名字,那三個普通而又平凡的數位!468,它不僅是一座軍工廠的編號,更像是陪伴了杜老五十年之久的第二個家,是杜老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心血!

老專家技術不老

在事業上早已擁有最高職稱的杜老,拋開工作後的私人生活更是令人羡慕。原本國家規定的六十歲退休,杜老被人事部推舉延遲退休直至六十八的時候才開始安享晚年,這一切都是歸因於它的技術優勢。如今兒孫滿堂的杜老,在臨近七十周歲之時又再一次被公司返聘進入了新成立的一個專家組,雖大多時間還是在家裡,但每當廠裡需要杜老在技術上的把關指導時,他還是會回廠裡指教這些年輕人們。是的,直至現在,杜老仍是廠裡不可或缺的骨幹。

“感覺自己雖然年紀也大了,但也還能發揮點作用吧,能夠為工廠還能做一點貢獻,為國家的一些重點專案還能出一點力,說明自己還不是完全無用了嘛”。這是在談到僅時隔一年又被重新返聘後的感受時杜老調侃自己所說的話。

後記

去年是杜老從武漢船院畢業的五十周年,十一期間她隨眾同學一起重返母校。在看到武漢船院嶄新面貌的同時,這代人也還能找到那些曾經他們所熟悉的船院記憶,感慨曾經那些屬於他們那代人的校園時光!

杜昌烈,這個嚴謹認真而又幽默的老專家,這個從武漢船院走向重慶江津大山裡的老學長,他的奮鬥努力值得我們學習,他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點贊!但,青春只有一次,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卻是掌握在我們新一代船院人的手中,更多的故事等著我們新一代船院人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