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詞」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傷心人

她是“藕花神”;

她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

她被譽為“詞國皇后”;

她是柔情與豪氣並重的千古第一才女......

說到這裡,想必眾位詩友已經猜出來了。不錯,今天給大家講到的人物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

李家有女初長成,雛鳳清於老鳳聲

能有大成就者,多有家學淵源,李清照亦不例外。

易安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春日杏花吹滿頭,誰家年少足風流。

少年時光總是如此惹人懷念,宛如許久以前心中那只飛遠的紙鳶。

在嫁給趙明誠之前,易安的生活雖不能似現代女子這般自由,但在其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算是痛快自在了。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少女心事最迷人,千山萬水,抵不過微微一瞥;

心裡的少年,應該是瘋長的草,和想像的春天。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沾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林徽因曾說梁思誠是她一樹一樹的花開。 我想易安一樹一樹的花開大概是那年突然到訪,

像午後的一個淡淡的夢一般……

正如白居易所寫: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18歲那年,易安嫁給了與她興趣相投的金石學家趙明誠。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如果非要表達點什麼,只能說:這大概是我見過令人愉悅的最高級秀恩愛方式了。

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遊”,佳節又重陽,只將相思附詩詞,這就是傳唱千年的《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拿到李清照的詞以後,為她的才情傾倒,又為她的柔情感動。細細品讀,猶如美人在懷,如癡如醉。

然而看著看著,趙明誠又生出和老婆一較高下的心思,窩在書房裡閉關,一口氣寫了50首詞,後將自己寫的50首詞和李清照的詞拿去請朋友評鑒。

朋友讀後說:“這麼多詞作中,唯有三句絕佳。”趙明誠迫不及待問是哪三句。

朋友回答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之才,大抵如此。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相思總是醉人心,雁字回時,薄薄一紙錦書也抵不過心裡的人兒。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拿到李清照的詞以後,為她的才情傾倒,又為她的柔情感動。細細品讀,猶如美人在懷,如癡如醉。

然而看著看著,趙明誠又生出和老婆一較高下的心思,窩在書房裡閉關,一口氣寫了50首詞,後將自己寫的50首詞和李清照的詞拿去請朋友評鑒。

朋友讀後說:“這麼多詞作中,唯有三句絕佳。”趙明誠迫不及待問是哪三句。

朋友回答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之才,大抵如此。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相思總是醉人心,雁字回時,薄薄一紙錦書也抵不過心裡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