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最好的時光裡,思考並準備人生下半場的主題。

所有年輕還在奮鬥著的人,所有已然中年、邁入轉折期的人,在最好的時光裡,思考並準備人生下半場的主題,都是幸運的。

每個人,都將在抵達中年時發現,中年是角色最多、最不堪負重的時期,身體正由盛轉衰,人格也由年輕時衝動、敢為的外傾漸轉內傾,越來越關注內心感受。發展心理學把40-60歲劃為人生的中年期。40-45歲是中年的轉換期,55-60達到高峰。修正、評價生活與希望之間的距離,對自我進行審視和調整,就是轉換期的意義。

這個時期,通常會推翻過去建立起來的東西,重建符合自己價值觀、信念和個人優勢的新系統。

世間萬物,都有由盛至衰的宿命。佛洛德發現了人自出生,便意圖擺脫我們對母體、對子宮的依戀,獲得生命高飛的自由。這種努力充斥著人生上半場。它讓名利自然充滿魅力。由此產生的痛苦,也是生命想要爬向高峰必經的痛苦。然而,即便攀爬到財富與名望的頂峰,受他人目光的欣賞或裁定,

也無法抵禦生命下半場一個始終存在的危機,這便是榮格看到的,人在走向無可逃避的死亡歸宿的陰影。“為了向前邁進,閃耀的太陽必須甘心降落,最後消失在墓冡的黑夜子宮中。”

“我已經決定了。我不會再回來了。”

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留下這樣一張字條,

帶上一件行李,便離家出走了。這一年,他40歲。

十幾年後,他死在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土著小島上,死於麻風病。那個叫塔西提的寂寂小島,從此因他而出名。

除了塔西提島3年短暫的安定,他一直在顛沛流離中。他當過船員,扛過大包,也棲身在流浪漢收養所內,為掙得一點點勉強可以趕走饑寒的麵包不計尊嚴。而40歲前的他,在倫敦過著日復一日的典型中產階級生活,

賢妻溫婉、子女可心。雖有平庸、虛假之嫌,卻也是 “幸福”、“安穩”、“體面”。出走,毫無徵兆,冷酷、徹底,令他成為妻子的仇敵、周遭人眼中的惡魔。但他,並非私奔,為某個傳言中的女人。他只是要畫畫。這在青年時期就埋藏下的熱情,被作證券經紀人的現實作用擠壓了17年,終於在40歲迸發。他拋棄了一切,不在意物質生活的舒適與否,不,甚至不關心它的有無。他只要畫畫。

思特裡克蘭德是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人物。在毛姆筆下,思特裡克蘭德就像魔鬼附體讓人感到困惑。他背負了不道德的惡名,生命在貧困線上行走。但毛姆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偉大。思特裡克蘭最終窺見了生命的原始、神秘之力,他將這美自由、準確地傾泄在畫布上,創作了令人震撼的藝術傑品。

小說的原型,在現實版中是畫家高更。毛姆用小說家之筆,刻畫了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這選擇所以會發生,它潛伏在中年危機中。

在希臘神話中,從父親烏拉諾斯那裡奪取權力,成為掌管世界和眾神的第二代天之王克洛諾斯,由於懼怕自己的王權重蹈覆轍,便在所有孩子一降生時便將他們吞進肚中,直到第七孩子宙斯,在神的幫助下躲過被吞掉的命運,最終以戰爭謀取了他的王位。“如果不對勝利所帶來的驕傲與自恃加以克制,勝利之花裡便必然會誕生毀滅的力量。”神話喻示的就是生命循環往復的真相。我們必須接受退位,並在衰退中找到安然。

世界的吊詭之處,常在對立處生出希望。死亡不可逃縱,目光卻由此轉向內在。專事研究幸福與快樂的美國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用25年的時光發現了我們追尋的快樂本質,是與自己全然一致在一起的專注狀態,他說,“能掌握內在經歷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品質,這也是最接近我們所嚮往的快樂。”

神話也用隱喻的方式,傳遞出人生為謝幕所準備的下半場該如何安然自處。落葉化泥更護花,便是在回歸自身的同時找到回饋社會的方式,這是上半場追求個人目標的實現與下半場求得人生意義的重要差別。正是這一差別,讓我們得以窺見上半場無緣相遇的生命之光。班福德以《人生下半場》為題寫作一書,得到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傾力推薦。寫作根緣,是他中年喪子。這份殘酷的痛疼,迫使他從以往的節奏中停頓下來,痛苦思考人生的永恆價值,以及將如何度過下半生。他提出,決定人生下半場可以走得多遠,就在於對主題——意義的確立。

班福德用一套現代語言——查理斯·漢第的“斯格模德曲線”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方式。“不斷成長的秘訣,就是在第一個斯格模德曲線走下坡之前,開始一個新的曲線。開始第二個曲線最正確的時間是A點(在達到頂點之前的一個點),因為在A點有時間、資源和精力,可以在第一條曲線開始下降之前,説明新的曲線渡過它起初的探索期和可能產生的錯誤。”這第一曲線就是指人生上半場。

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關押過4年活下來的心理學家弗蘭克,通過觀察集中營內每天都在發生的死亡,思考除了被送去殺死之外的因素,究意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活下來。他發現了“生命意志”,即存在的意義感。他認為,今天世界普遍存在的虛無感,大多是囿於人們對外在世界的追逐,而喪失了對活著的“意義”的渴望。

“大部分在上半場的人,都是離心力的受害者……”,而下半場向內投注的目光與放慢下來的腳步,正是給了我們一個追問意義的機會,可以“重新拾回對生活的駕馭,做你決定要做的事。”

當然,找到自己的“天賦”才華,與興趣、價值觀、“意義”並置,不是件容易的事。找尋的過程,很可能會像高更,未必有那般極端,卻仍然風險莫測。“大部分人一生只有一條曲線,慢慢上升到中年期,然後急劇下降進入退休期。”因為懼怕改變,固守在既有與熟悉中,他們只活了上半場,順著上半場的慣性被動退場,錯失了一窺生命之光的機會。

少數人展開了下半場的征程。美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將生命的征程喻為“英雄之旅”。像神話中的英雄一般,他們出發,帶著脫離已知之境闖入未知的勇氣,那個陌生之境——既充滿著真實世界全新的誘惑與挑戰,也極有可能將心靈送至幽暗之門,恐懼、迷茫、猶疑、退縮,險象叢生。在心靈焦灼的最黑暗時刻,也是生命陷落谷底之時。但,當他堅守住,生命便會展開柳暗花明的新路途。那是帶著心靈番然領悟後的全新勇氣,帶著屬於自己的使命,在世間,以不再退縮的意志完成生命的最終歸宿。這是神話中的規律,也是現實世界的規律。

人生有上半場和下半場之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色彩分明、精彩各異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大部分人,上半場體力充沛、鬥志昂揚,目光焦點都在外界,奮鬥、折騰,風光無限,卻不知道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下半場生活需要鼓起勇氣準備,需要與上半場轉換、告別。

創作了令人震撼的藝術傑品。

小說的原型,在現實版中是畫家高更。毛姆用小說家之筆,刻畫了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這選擇所以會發生,它潛伏在中年危機中。

在希臘神話中,從父親烏拉諾斯那裡奪取權力,成為掌管世界和眾神的第二代天之王克洛諾斯,由於懼怕自己的王權重蹈覆轍,便在所有孩子一降生時便將他們吞進肚中,直到第七孩子宙斯,在神的幫助下躲過被吞掉的命運,最終以戰爭謀取了他的王位。“如果不對勝利所帶來的驕傲與自恃加以克制,勝利之花裡便必然會誕生毀滅的力量。”神話喻示的就是生命循環往復的真相。我們必須接受退位,並在衰退中找到安然。

世界的吊詭之處,常在對立處生出希望。死亡不可逃縱,目光卻由此轉向內在。專事研究幸福與快樂的美國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用25年的時光發現了我們追尋的快樂本質,是與自己全然一致在一起的專注狀態,他說,“能掌握內在經歷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品質,這也是最接近我們所嚮往的快樂。”

神話也用隱喻的方式,傳遞出人生為謝幕所準備的下半場該如何安然自處。落葉化泥更護花,便是在回歸自身的同時找到回饋社會的方式,這是上半場追求個人目標的實現與下半場求得人生意義的重要差別。正是這一差別,讓我們得以窺見上半場無緣相遇的生命之光。班福德以《人生下半場》為題寫作一書,得到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傾力推薦。寫作根緣,是他中年喪子。這份殘酷的痛疼,迫使他從以往的節奏中停頓下來,痛苦思考人生的永恆價值,以及將如何度過下半生。他提出,決定人生下半場可以走得多遠,就在於對主題——意義的確立。

班福德用一套現代語言——查理斯·漢第的“斯格模德曲線”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方式。“不斷成長的秘訣,就是在第一個斯格模德曲線走下坡之前,開始一個新的曲線。開始第二個曲線最正確的時間是A點(在達到頂點之前的一個點),因為在A點有時間、資源和精力,可以在第一條曲線開始下降之前,説明新的曲線渡過它起初的探索期和可能產生的錯誤。”這第一曲線就是指人生上半場。

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關押過4年活下來的心理學家弗蘭克,通過觀察集中營內每天都在發生的死亡,思考除了被送去殺死之外的因素,究意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活下來。他發現了“生命意志”,即存在的意義感。他認為,今天世界普遍存在的虛無感,大多是囿於人們對外在世界的追逐,而喪失了對活著的“意義”的渴望。

“大部分在上半場的人,都是離心力的受害者……”,而下半場向內投注的目光與放慢下來的腳步,正是給了我們一個追問意義的機會,可以“重新拾回對生活的駕馭,做你決定要做的事。”

當然,找到自己的“天賦”才華,與興趣、價值觀、“意義”並置,不是件容易的事。找尋的過程,很可能會像高更,未必有那般極端,卻仍然風險莫測。“大部分人一生只有一條曲線,慢慢上升到中年期,然後急劇下降進入退休期。”因為懼怕改變,固守在既有與熟悉中,他們只活了上半場,順著上半場的慣性被動退場,錯失了一窺生命之光的機會。

少數人展開了下半場的征程。美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將生命的征程喻為“英雄之旅”。像神話中的英雄一般,他們出發,帶著脫離已知之境闖入未知的勇氣,那個陌生之境——既充滿著真實世界全新的誘惑與挑戰,也極有可能將心靈送至幽暗之門,恐懼、迷茫、猶疑、退縮,險象叢生。在心靈焦灼的最黑暗時刻,也是生命陷落谷底之時。但,當他堅守住,生命便會展開柳暗花明的新路途。那是帶著心靈番然領悟後的全新勇氣,帶著屬於自己的使命,在世間,以不再退縮的意志完成生命的最終歸宿。這是神話中的規律,也是現實世界的規律。

人生有上半場和下半場之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色彩分明、精彩各異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大部分人,上半場體力充沛、鬥志昂揚,目光焦點都在外界,奮鬥、折騰,風光無限,卻不知道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下半場生活需要鼓起勇氣準備,需要與上半場轉換、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