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感冒藥能引發交通事故?驚呆了!

近期,小暢留意到有個詞在熱點裡面出現的較為頻繁,那就是藥駕。聽過酒駕、毒駕那藥駕到底是什麼呢?

臨床上服用後會影響駕車的藥物多達十幾類,多是用於治療一些常見疾病的,其中最常見的是感冒藥。由於這些藥物中含有抑制中樞神經的成分,人在服用後會產生嗜睡、頭暈、反應遲鈍等不良反應,這些因素將嚴重影響駕駛人的駕車安全。例如常見的抗感冒藥和胃動力藥等,從藥理學角度說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強度不遜於酒精,

對此,小暢也是服氣的。

國外一份有關致命性☆禁☆交通事故中用藥情況的調查顯示:在用藥後駕車的人群中,吃氯苯那敏等抗組胺藥(感冒常用藥)駕車造成的事故率達72%,服用抗抑鬱藥物和鎮靜劑後駕車造成的事故率高達97%。同樣,國內也有一份資料顯示,

服藥後駕車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

一、哪些常見藥品不能在開車前服用?

1. 胃動力藥:如胃複安,有眩暈、嗜睡等副作用;

2. 降糖藥:降糖藥易引起低血糖症而出現饑餓、心慌、手抖、頭暈、出汗、煩躁、焦慮、全身無力等症狀,程度嚴重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精神不集中等;

3. 抗菌藥物:如甲硝唑可以引起頭痛、眩暈;

4. 抗心律失常藥:如奎尼丁、美西律和心得安等,

常會伴有頭痛、眼花、耳鳴和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如果劑量過大,甚至可引發低血壓昏厥;

5. 催眠藥:如巴比妥類藥物、水合氯醛等,服用後會出現頭暈目眩、乏力嗜睡和反應遲鈍;

6. 抗感冒藥:大多數感冒藥都含有抗組織胺類藥物,會有嗜睡等副作用;

7. 抗組織胺藥:如異丙嗪(非那根)、撲爾敏等,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往往會引起眩暈、頭痛乏力、顫抖、耳鳴和幻覺等副作用;

8. 抗心絞痛藥:如硝酸甘油、心得安、消心痛和抗高血壓藥。可能引起搏動性頭痛,視力不清、頭暈乏力等;

9. 抗焦慮藥:如丙咪嗪、多慮平和苯乙肼等,常伴有疲乏嗜睡、視野不清、肌肉震顫、反應遲鈍和體位性低血壓等;

10. 解痙止痛藥:阿托品類生物鹼及後馬托品等,常見副作用為視物模糊和心悸等副反應。

二、建議

除了以上這幾類藥物,還有一些藥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液體藥劑,

常見的有複方甘草合劑、藿香正氣水、感冒止咳糖漿等。這些藥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後至少應間隔半小時左右才能開車,否則容易被誤會成“酒駕”。

醫師建議:在口服涉及“藥駕”的藥品後,6小時~7小時內儘量不要開車。同時,臨床藥師應加強患者的用藥教育,指導患者安全用藥,提醒司機防範“藥駕”。廣大駕駛員也應吸取血的教訓,遵從醫囑,科學服用藥物,並在服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如果有此類副作用,就儘量避免藥物在血液濃度峰值的時間內開車。如此,則可主動降低“藥駕”風險,既能保護自己,也對他人的安全負責。(以上由暢行安徽-大李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如果有此類副作用,就儘量避免藥物在血液濃度峰值的時間內開車。如此,則可主動降低“藥駕”風險,既能保護自己,也對他人的安全負責。(以上由暢行安徽-大李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