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漢還建社區藏著民俗博物館,這些老物件你還認得嗎?

長江日報融媒體訊

舊式縫紉機、書架、臉盆架、櫃子等。

舊式雕花床、蔑制嬰兒搖籃、石磨、紡紗車、斗笠、木屐、水車、煤油燈……

在武漢開發區(漢南區)龍湖社區,有這樣一個民俗博物館,收藏著110件農具、老傢俱,記錄著社區居民在農耕時代的生活方式。

龍湖社區位於軍山街,南鄰長江,北鄰東荊河,西靠大軍山,站在社區樓上可以看到軍山長江大橋。這是一個拆遷還建社區,由附近7個村集並而成,有50棟住宅樓,7700多名居民。拆遷之前,居民大多世代都是農民,

種田打魚為生。

社區書記劉豔霞介紹,拆遷時,有許多群眾捨不得家裡傳了幾代的老物件,於是社區便在居民活動中心二樓建起了這一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占地約150平米,目前有110件藏品,其中最老的要數一架木制香桌,“年紀”應在百年以上。

老式石磨的主人鄭勇介紹,小時候家裡窮,這個石磨是用來磨豆腐米漿的。“打我一出生,家裡就有這東西。我至今都記得小時候大人們磨豆腐、小孩子在一旁添豆子的場景。

父母做好了豆腐,我們還拿到街上去賣,補貼家用。”鄭勇的父母如今都已70多歲,4個兄弟姐妹均已長大成人,父母。

“這些藏品來自不同家庭,每一件背後都有故事。建這個博物館,就是為了讓居民有個念想,寄託鄉愁,另一方面,也讓下一代的孩子們瞭解父輩們過去的生活方式,傳承家風。”劉豔霞介紹,下一步,該社區還將增加藏品,

達到300件以上。

你家裡是否曾有這些東西?還能叫得上名字嗎

篩子、水桶、扁擔、秤、腳盆、籮框等。

烘爐、菜罎子等。烘爐是農村冬天用於暖手暖腳的工具,

圖中有陶做的,也有銅做的烘爐。

竹制或木制嬰兒搖籃,以及衣被、嬰兒鞋及羽毛扇等。

石磨,用來磨豆腐等。

“三轉一響”曾經是農村結婚必備四大件,指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圖中縫紉機為“大橋牌”,由武漢縫紉機製造總廠生產。

手電筒、毛筆硯臺、舊書等。

老式雕花床。

算盤。

耙,一種常用農具,前面牛拉,用於翻松土壤。

風車。用於吹去秕谷、穀糠等。

秧馬,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可供一人坐。

秤,用於秤重。

搖盆。一種能在水上滑行的農具,用於採蓮。

鉋子。木匠工具,用來刨直、削薄、出光、作平物面。

彈棉花工具。

米缸,另外一種工具用於捉魚。

煤油燈,用於照明。

雕花首飾盒。

水車,舊式水利工具。

木屐,常見雨具,一種兩齒木頂鞋,雨天可在泥上行走

供桌,農村常見傢俱,用於供香等。

竹簍,用於捉泥鰍。

紡車,用於織布紡紗。

“三轉一響”曾經是農村結婚必備四大件,指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圖中縫紉機為“大橋牌”,由武漢縫紉機製造總廠生產。

手電筒、毛筆硯臺、舊書等。

老式雕花床。

算盤。

耙,一種常用農具,前面牛拉,用於翻松土壤。

風車。用於吹去秕谷、穀糠等。

秧馬,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可供一人坐。

秤,用於秤重。

搖盆。一種能在水上滑行的農具,用於採蓮。

鉋子。木匠工具,用來刨直、削薄、出光、作平物面。

彈棉花工具。

米缸,另外一種工具用於捉魚。

煤油燈,用於照明。

雕花首飾盒。

水車,舊式水利工具。

木屐,常見雨具,一種兩齒木頂鞋,雨天可在泥上行走

供桌,農村常見傢俱,用於供香等。

竹簍,用於捉泥鰍。

紡車,用於織布紡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