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明花開十八洞

4月24日,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拔姐(左一)在自家門前給遊客表演打苗鼓。

湖南日報記者 陳昊 攝

湖南日報記者 陳昊 通訊員 吳建斌

4月24日,小雨中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遊客依然絡繹不絕。村口的停車場邊上,村民施蘭玲的“阿雅小吃鋪”前圍滿了遊客。施蘭玲告訴記者:“幾乎天天給遊客做免費導遊,還要提醒司機預留手機號碼。停車場小,經常要打電話移車。”

走進十八洞村,感受最深的,就是如施蘭玲這般洋溢在村民們臉上的文明新風。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戰略思想。經過3年多努力,2017年2月,十八洞村摘掉貧困村帽子,全村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56.76%下降到1.28%。2017年11月,在中央文明辦舉辦的“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評比中,十八洞村榜上有名。

短短4年時間,十八洞村就從一個深度貧困村變為全國文明村,這一成就令人矚目。

十八洞村的脫貧發展,首先體現在產業上。

該村通過發展民族文化鄉村遊、特色種植和養殖業、苗繡加工和勞務輸出等產業,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7年的10180元。基礎設施也得到極大改善,水、電、路通了,全村實現無線網路全覆蓋。

但作為全國文明村的十八洞村,又不止於此。向貧困宣戰,不僅要有物質的投入,更需要催發內生動力;美好的生活,不僅是“倉廩實衣食足”的生活水準,還包含“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根、提振精氣神,讓精神的力量發揮先導作用,才能讓村民們真正從思想上走出貧困。”村支書龍書伍如是說。

3月18日,十八洞村舉行了主題為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的道德講堂活動。從2014年9月23日第一期道德講堂開講以來,這已是第九期了。對村民來說,這是村裡的一件大事——道德講堂不僅要學習黨和國家政策,更多的主題是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火車輪下救人的龍興剛、拾金不昧的楊秀富、自力更生脫貧的楊進昌等村民上臺講述自己的故事,

為村民樹立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激勵著村民們凝心聚力抓好村裡各項建設,也使文明意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他們的心底。

十八洞村推行的“思想道德建設星級化管理模式”,更是讓村民們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氣氛。村民以組為單位互相評分,當場宣佈結果。

評分內容包括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等六大塊,其中首項就是“支援村公益事務”。每戶按家庭成員計平均分,90分以上為五星級家庭,80分以上為四星級家庭,以此類推。每到年底,還要評選出村道德模範以及最美保潔員、優秀村民、拾金不昧和自力更生脫貧典型予以表彰獎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曾因不准電杆架在自己田裡而“大鬧村部”的施六金,如今村裡修建停車場,主動無償讓出1畝多地;供職於花垣縣某公司的龍進,多次推掉公司安排他出差的機會,回村參加修路、改水等公益活動……

“如今的十八洞,是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回來了,外面的客人也來了。”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精准扶貧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說。

這是一幅幸福文明的田園景象。

“投入有限、民力無窮,自力更生、建設家園”,村民們自己總結的“十八洞精神”,生動詮釋了如今十八洞人的精神家園。

多次推掉公司安排他出差的機會,回村參加修路、改水等公益活動……

“如今的十八洞,是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回來了,外面的客人也來了。”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精准扶貧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說。

這是一幅幸福文明的田園景象。

“投入有限、民力無窮,自力更生、建設家園”,村民們自己總結的“十八洞精神”,生動詮釋了如今十八洞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