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設計師到區域總裁:一個碧桂園人17年的設計人生

從碧桂園基層設計師到博意設計院副院長,再到碧桂園集團豫南區域總裁,李丹俊參與過無數個專案,畫過無數圖紙。17年裡,他以務實、堅持的工作態度為碧桂園的發展添磚加瓦,

他慶倖自己身處一個快速成長的企業,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成就自己職業發展的無數可能。如今他又將全力迎接新的挑戰。

早上六點多,伴著陽春的和風,李丹俊在晨跑中開啟了新的一天,一個小時的晨跑讓他的心情大好。儘管剛到豫地不久,他已經很快適應了新的工作節奏,一如以往與畫圖相伴的那些日日夜夜,這裡的工作總能給他帶來新的成就感。

碧桂園集團豫南區域總裁李丹俊

“下鄉” 的碧桂園設計師

1996年,大學畢業的李丹俊如願進入了一家國有部級設計研究院,雖然日常的設計工作比較辛苦,但在國有體系內,至少生活穩定,也令旁人豔羨不已。

轉變發生在一個週末,當時李丹俊的妻子在看報紙時偶然看到了碧桂園招聘設計師的資訊,

遠高於市場的薪資讓兩人有些心動。此時正值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已在體制內工作了5年的李丹俊也渴望尋求突破。在妻子的鼓動下,李丹俊參加了碧桂園的面試。2001年國慶後,李丹俊正式成為碧桂園的一名設計師。

“當時大家都往大城市走,順德這裡還是比較偏僻的,我們那一批設計師都是從廣州、深圳等地過來的,來了之後看到周圍很荒涼都很迷茫,

也不確定能呆多久。”李丹俊坦言,剛來碧桂園的那段時間壓力很大,因為從國企進入民營企業,考核機制和工作環境都不一樣,也非常希望能夠做出成績。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整個公司發展很快,公司的同事也都很有衝勁、很有激情,身在其中也很受感染,就這樣慢慢決定留下來了。”李丹俊說,沒過多久,妻子也調來了碧桂園,一切算是步入正軌。“碧桂園比較人性化的一點就是鼓勵發展雙職工,

這樣家庭和事業都能夠兼顧。”

李丹俊最開始的工作是做建築方案設計,此後開始參與廣州鳳凰城的專案設計。“那時候廣州鳳凰城剛開始規劃,周圍還是一片荒地。”李丹俊說,每隔一段時間,鳳凰城就有新的項目開盤,“那時候看到自己設計的圖紙成為矗立在眼見的高樓,對職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也是碧桂園的發展帶給我們個人的成長和機會。

2012年-2013年,李丹俊帶領團隊設計了碧桂園新總部大樓,這也是他做設計時最後設計的一個專案,如今,這棟採用垂直綠化生態設計、將綠色生態系統與建築物進行完美組合的建築,已為一萬多名員工提供了舒適的辦公場所。

李丹俊帶團隊設計的碧桂園新總部大樓

直到前幾天,李丹俊回到碧桂園總部和鳳凰城,看著當年的荒僻鄉村已建設成現代化辦公場所和高樓林立、配套完善的社區,當年雜草叢生的小徑已成為綠樹成蔭的綠道,他仍然感慨萬千。

兩輪起伏 17年堅守

2007年,碧桂園在香港上市,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的騰飛期,博意設計院也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這一年,李丹俊成為設計院的一名中層管理者,負責專案的設計管理,雖然不用自己畫圖,每天也需要審閱大量的設計圖紙。在他看來,2007年不僅是公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章節,也是他職業生涯的節點。

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整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碧桂園也深受重創。“老員工”李丹俊非但沒想過離開,反而扛起了肩頭的責任,帶著設計院的同事開始整改、調整,尋求新的轉機。

經此一役,碧桂園鳳凰涅槃,在新的發展機遇中浴火重生。2013年,碧桂園銷售額突破千億級規模,令行業內外刮目相看。

此時,李丹俊正式進入博意設計院的管理層,成為設計院副院長。他喜歡在設計院工作,覺得這裡的人單純,願意將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比較少受外界干擾。

李丹俊(中)與團隊成員一起吃盒飯

“所有做設計的人都很苦,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這也是行業的特色,因為你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是代表自己的作品,必須要花更多時間打磨,也沒什麼值得抱怨的,畢竟最終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其他工作無法比擬的。”他說。

然而危機總是突如其來,2014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驟入寒冬,還沒來得及為上一年的業績歡呼喝彩,碧桂園人就要開始應對新的挑戰。已經歷過上一次寒冬的李丹俊更加沉穩,他頂著各方壓力安排著設計院的工作,更加嚴苛地把控著專案的進展。

歷經兩次“劫難”,碧桂園也在不斷轉型,內部體系更完善,產品線更明晰,專案管理更精細,邁著更穩健的步伐加速前進。如今,碧桂園已步入世界500強行列,驕人的業績令業界驚歎。

回望在碧桂園的17年以及這兩次起伏,已是豫南區域總裁的李丹俊慶倖自己是一個親歷者。“有時候回想起來,還覺得像在做夢一樣,當年我們何曾想過自己會做出今天的成績,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說到底還是很幸運能在這樣一家有潛力的企業,我們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市場形勢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接很多項目,做出好的業績;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被動等待,必須主動求變謀求生存之道。”李丹俊對碧桂園掌舵人楊國強曾經的一席話印象深刻。他說,楊主席非常務實,做出決策也很堅持,由此影響整個企業的風格,而自己的性格也與這種務實、堅韌的風格相契合。

永遠奔跑,永遠在路上

工作之余的李丹俊非常喜歡戶外運動,尤其熱愛跑步。他說,跑步能夠改善自己的心情,釋放壓力,“無論遇到多大的困擾,跑一個小時,出完汗就豁然開朗了。”

李丹俊是從2013年開始與跑步結緣的。“那時經歷了一個迷茫期,人生好像突然就沒有了目標。”開始跑步後,他每次都會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里程逐漸變長,進步也越來越快,“好像找到了當年設計方案的那種成就感”。

到2013年底,李丹俊報名參加了當年的廣州馬拉松,並堅持到最後跑完了全程。這項愛好他一直堅持到現在,從第一次跑步的疲憊與堅持,到現在的淋漓與享受,他愛上了馬拉松那種自由奔跑和不斷挑戰自我的姿態。

2013年虎門馬拉松,李丹俊首次完成半馬跑

他說,跑步的起點就如同設計師在圖紙上畫下的第一筆,只有邁出這第一步,才會有後面的精彩故事。

馬拉松全程的42.195公里,是重生的42.195公里,期間可能會遇到呼吸不暢、抽筋、缺水等各種困難,而當堅持挺過體能極限,剩下的路程就會越跑越輕鬆了。“就像圖紙的設計,也許開始困難重重,被老闆要求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但是等按照你設計的圖紙建造出的建築呈現在眼前時,心裡還是挺自豪的。”

李丹俊說,很多時候想要做一件事,約束不一定是來自外界的因素,而是更多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內心無比強大,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

在設計院的時候,李丹俊還專門拉了一個跑步群,鼓勵設計師同行們下班後一起跑,既鍛煉了身體,也緩解了工作壓力。“公司一直宣導運動文化,除了鼓勵員工健身外,還經常舉辦一些體育賽事,線上也有各類運動群,參與度都很不錯。”很多人在他的帶動下,也成了跑步愛好者,並因此受益匪淺。

如今,從廣州到豫南,李丹俊逐漸將夜跑改為晨跑,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卻是同樣奮進的姿態。“在陽光下跑動著,就感受到了新一天的希望。”

編輯手記:

從一個基層設計師成長為設計院副院長,再到區域總裁總裁,李丹俊十七年的設計人生,在碧桂園並不是個案傳奇。在碧桂園,壓力帶給個人的,是更大的成長動力和更廣闊的職業平臺。據瞭解,碧桂園設計系統為設計師們提供了完善的垂直培訓機制和晉升空間。截至目前,在碧桂園設計院近5000名設計師中,近10人晉升為區域總裁級別,約500人晉升設計總監或以上職位,超過2000名設計師在這裡晉升為中高級職稱。

直到前幾天,李丹俊回到碧桂園總部和鳳凰城,看著當年的荒僻鄉村已建設成現代化辦公場所和高樓林立、配套完善的社區,當年雜草叢生的小徑已成為綠樹成蔭的綠道,他仍然感慨萬千。

兩輪起伏 17年堅守

2007年,碧桂園在香港上市,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的騰飛期,博意設計院也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這一年,李丹俊成為設計院的一名中層管理者,負責專案的設計管理,雖然不用自己畫圖,每天也需要審閱大量的設計圖紙。在他看來,2007年不僅是公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章節,也是他職業生涯的節點。

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整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碧桂園也深受重創。“老員工”李丹俊非但沒想過離開,反而扛起了肩頭的責任,帶著設計院的同事開始整改、調整,尋求新的轉機。

經此一役,碧桂園鳳凰涅槃,在新的發展機遇中浴火重生。2013年,碧桂園銷售額突破千億級規模,令行業內外刮目相看。

此時,李丹俊正式進入博意設計院的管理層,成為設計院副院長。他喜歡在設計院工作,覺得這裡的人單純,願意將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比較少受外界干擾。

李丹俊(中)與團隊成員一起吃盒飯

“所有做設計的人都很苦,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這也是行業的特色,因為你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是代表自己的作品,必須要花更多時間打磨,也沒什麼值得抱怨的,畢竟最終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其他工作無法比擬的。”他說。

然而危機總是突如其來,2014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驟入寒冬,還沒來得及為上一年的業績歡呼喝彩,碧桂園人就要開始應對新的挑戰。已經歷過上一次寒冬的李丹俊更加沉穩,他頂著各方壓力安排著設計院的工作,更加嚴苛地把控著專案的進展。

歷經兩次“劫難”,碧桂園也在不斷轉型,內部體系更完善,產品線更明晰,專案管理更精細,邁著更穩健的步伐加速前進。如今,碧桂園已步入世界500強行列,驕人的業績令業界驚歎。

回望在碧桂園的17年以及這兩次起伏,已是豫南區域總裁的李丹俊慶倖自己是一個親歷者。“有時候回想起來,還覺得像在做夢一樣,當年我們何曾想過自己會做出今天的成績,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說到底還是很幸運能在這樣一家有潛力的企業,我們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市場形勢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接很多項目,做出好的業績;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被動等待,必須主動求變謀求生存之道。”李丹俊對碧桂園掌舵人楊國強曾經的一席話印象深刻。他說,楊主席非常務實,做出決策也很堅持,由此影響整個企業的風格,而自己的性格也與這種務實、堅韌的風格相契合。

永遠奔跑,永遠在路上

工作之余的李丹俊非常喜歡戶外運動,尤其熱愛跑步。他說,跑步能夠改善自己的心情,釋放壓力,“無論遇到多大的困擾,跑一個小時,出完汗就豁然開朗了。”

李丹俊是從2013年開始與跑步結緣的。“那時經歷了一個迷茫期,人生好像突然就沒有了目標。”開始跑步後,他每次都會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里程逐漸變長,進步也越來越快,“好像找到了當年設計方案的那種成就感”。

到2013年底,李丹俊報名參加了當年的廣州馬拉松,並堅持到最後跑完了全程。這項愛好他一直堅持到現在,從第一次跑步的疲憊與堅持,到現在的淋漓與享受,他愛上了馬拉松那種自由奔跑和不斷挑戰自我的姿態。

2013年虎門馬拉松,李丹俊首次完成半馬跑

他說,跑步的起點就如同設計師在圖紙上畫下的第一筆,只有邁出這第一步,才會有後面的精彩故事。

馬拉松全程的42.195公里,是重生的42.195公里,期間可能會遇到呼吸不暢、抽筋、缺水等各種困難,而當堅持挺過體能極限,剩下的路程就會越跑越輕鬆了。“就像圖紙的設計,也許開始困難重重,被老闆要求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但是等按照你設計的圖紙建造出的建築呈現在眼前時,心裡還是挺自豪的。”

李丹俊說,很多時候想要做一件事,約束不一定是來自外界的因素,而是更多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內心無比強大,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

在設計院的時候,李丹俊還專門拉了一個跑步群,鼓勵設計師同行們下班後一起跑,既鍛煉了身體,也緩解了工作壓力。“公司一直宣導運動文化,除了鼓勵員工健身外,還經常舉辦一些體育賽事,線上也有各類運動群,參與度都很不錯。”很多人在他的帶動下,也成了跑步愛好者,並因此受益匪淺。

如今,從廣州到豫南,李丹俊逐漸將夜跑改為晨跑,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卻是同樣奮進的姿態。“在陽光下跑動著,就感受到了新一天的希望。”

編輯手記:

從一個基層設計師成長為設計院副院長,再到區域總裁總裁,李丹俊十七年的設計人生,在碧桂園並不是個案傳奇。在碧桂園,壓力帶給個人的,是更大的成長動力和更廣闊的職業平臺。據瞭解,碧桂園設計系統為設計師們提供了完善的垂直培訓機制和晉升空間。截至目前,在碧桂園設計院近5000名設計師中,近10人晉升為區域總裁級別,約500人晉升設計總監或以上職位,超過2000名設計師在這裡晉升為中高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