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代名將狄青墓址何在?人稱“面涅將軍”,生前戰功赫赫

狄青,字漢臣,宋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是一位貧寒子弟,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
衝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保持良好關係。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也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

動畫--狄青形象

在西夏戰爭中屢立戰功,由士兵升大將,皇佑五年(1053年)官拜樞密使。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
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昆侖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可歎的是狄青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嘉佑四年(1059年)歸葬於此。嘉佑七年,追贈為狄武襄公。那麼狄青墓如今在何處呢?

狄青墓

狄青墓位於汾陽市峪道河鎮劉村東約200米處。
據《汾陽縣誌》記載,狄青初為騎禦馬直(宮廷衛兵),後任指使。因其屢建奇功,故官升至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樞密副使等職。宋嘉祐元年(1056)遭同僚謗誣,八月被免去樞密使之職,以同平章事的宰相虛銜,出判陳州。次年三月病故于陳州,宋廷賜諡號“武襄公。

殘墓碑特寫

此墓地原分佈面積為7.99萬平方米,可惜墓區內早已封土被夷平,現僅存原神道碑座及清宣統元年(1909)在該碑座上重立的墓碑一通(原神道碑現存于汾陽太符觀內)。此碑坐北朝南,青石質,碑陽正中鐫“宋狄武襄公之墓”;碑陰則載:原碑立于宋嘉祐七年(1062),因其倒于路旁,恐其泯滅,故將其遷至郡城狄公祠;又恐此地日後成為墟坪,
特立此碑為志。原神道碑座為青石質,龜跌式,體形較大,高為0.7米。另外,墓地原保留有石獸兩尊(羊、虎),現存于劉村關帝廟(現村委)內。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狄青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