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第一套錢幣竟然印有李鴻章頭像?真相隱藏了近80年

以國為名,百年傳承,中國銀行,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帶你探尋江蘇101個博物館傳奇。

從今年5月1日開始,第四套人民幣就將停止流通,並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追憶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要回溯到1987年,至今已經有30餘載。而就在第四套人民幣發行的第二年,中國貨幣史上的另一顆璀璨明珠,也再次從歷史煙雲中展露光華,出現在當代世人眼中。它就是神秘的“共和第一鈔”:南京券。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外憂內患中建立,並設南京臨時政府,由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國家創立之初百業待興,幹什麼都離不開一個錢字。

楊松林 《開創共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油畫

其實早在民國建立之前,孫中山就已經先後赴英國和法國尋求貸款支持,然而卻顆粒無收。當他回到上海接受《大陸報》記者採訪時,記者滿懷期待的問道:“君帶有鉅款來滬供革命軍乎?”孫中山只有說:“革命不在金錢,

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

精神雖然可嘉,但卻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一次,安徽都督孫毓筠派遣特使來南京求援,說“需餉奇急”。為安撫民心,彰顯南京臨時政府的實力,孫中山特批了20萬元以解安徽之急。然而,當總統府秘書長前往財政部撥款時,卻愕然發現“金庫僅存十洋”。這件事足可見臨時政府的財政是如何的捉襟見肘。

為振興金融,支持財政,

南京臨時政府馬上開始籌備建立中央銀行,完善金融制度,發行新的鈔票。1912年2月14日,南京中國銀行開業,地址在珠寶廊。時至今日,中國銀行已成為目前國內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金融企業。

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但民國發行的第一張鈔票,

一直以來卻顯得撲朔迷離,因為當時中國銀行的兌換券上,印的竟然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頭像。

為何民國流通的貨幣,卻要使用清朝大臣作為頭像呢?原來早在1909年,當時清政府陷入財政危機,為統一全國幣制,決定印製“大清銀行兌換券”,券上印有李鴻章頭像,委託以雕印技藝馳名世界的美國鈔票公司印製。

這種有李鴻章像的“大清銀行兌換券”只有在東北發行過,大清銀行的庫存還有很多。

所以,當大清銀行改建為中國銀行後,這些兌換券該如何處理,就顯得比較棘手。因為棄之可惜,便決定加以利用,加印“中華民國元年”和“中國銀行兌換券”及地名、簽字等字樣,暫代流通。

當歷史的塵埃淹沒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人們只有從資料文獻中回顧過往的崢嶸。不少海內外錢幣學家長期認為,中國銀行於1912年2月草創時來不及自行印製鈔票,因此“李鴻章像券”被認為中華民國成立後發行的第一種鈔票。

但一個叫做孔祥賢的人,卻不這樣看。

南京券

孔祥賢先生是已故的南京中國銀行員工,中國銀行行史研究資深專家。他通過細心查閱,發現在1912年中國銀行的第一套報表上,南京中國銀行流通有一元券、五元券,共計2306張。但是,這和北京、上海兩家中國銀行發行的面值系統似乎卻不一樣。他隱隱覺得,可能有一種不同于“李鴻章像券”的貨幣,在當時流通,卻被歷史遺忘了。

之後數年,孔祥賢先生又陸續查證,但進展卻不明朗。1988年,孔祥賢在整理館藏舊鈔時,終於在一大堆散亂的鈔票中,發現了“共和第一鈔——南京券”,這一發現立刻引發了轟動,新華社對此事作出報導。

報導中引用孔祥賢的話說:“南京券的發現,否定了李像券(李鴻章像券)是中國銀行第一種鈔票的成說,從而修正了貨幣史上的一個訛誤……就是中華民國國家銀行發行的第一種鈔票。”

作者 | 泊南

但一個叫做孔祥賢的人,卻不這樣看。

南京券

孔祥賢先生是已故的南京中國銀行員工,中國銀行行史研究資深專家。他通過細心查閱,發現在1912年中國銀行的第一套報表上,南京中國銀行流通有一元券、五元券,共計2306張。但是,這和北京、上海兩家中國銀行發行的面值系統似乎卻不一樣。他隱隱覺得,可能有一種不同于“李鴻章像券”的貨幣,在當時流通,卻被歷史遺忘了。

之後數年,孔祥賢先生又陸續查證,但進展卻不明朗。1988年,孔祥賢在整理館藏舊鈔時,終於在一大堆散亂的鈔票中,發現了“共和第一鈔——南京券”,這一發現立刻引發了轟動,新華社對此事作出報導。

報導中引用孔祥賢的話說:“南京券的發現,否定了李像券(李鴻章像券)是中國銀行第一種鈔票的成說,從而修正了貨幣史上的一個訛誤……就是中華民國國家銀行發行的第一種鈔票。”

作者 | 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