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一小長假 旅遊去哪裡?《走進渭南》之黑瓷之鄉 大德澄城

五一長假想出去溜達溜達~太遠時間不夠?太近不知道哪好玩~ 不如去渭南澄城縣堯頭窯遺址看一看吧~

堯頭窯遺址位於歷史名鎮堯頭鎮附近,依山傍水,風景獨特,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景觀,總面積4平方公里之多,目前保存著元、 明、清、民國各個時期以來遺存的古遺址、古作坊40余座,古民居100餘家,是我國唯一現存完整的陶瓷遺址生態區,

極具保護挖掘開發價值。同時也被稱為“中國原生態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

順著老街,自東向西行走,右側出現一座破敗的窯洞。通過旁邊的展牌,才知道它是始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商鋪窯,

空間較大,存貨較多。因為位於堯頭窯制瓷的中心,各窯的瓷器燒成後多集中於此,然後批量零售給各路商客。

行至山路的盡頭,

河岸邊的山坡上,遍佈著燒造黑瓷的窯址。這裡的燒造者多以後坡村的宋家道和南關的李、宋、白、郭姓家族為主,燒造罐、壇、盆、枕、燈、筆筒、酒具等器皿,因為它們均為黑色,所以被稱為“黑珍珠”。

對面是一片瓷窯林立的景象,走下山坡,置身其中,開始堯頭窯核心區的旅程。

路邊最顯眼的地方,矗立著一座始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瓷窯。它由耐火磚和廢棄的匣缽堆砌而成,由雙回風煙道、落灰坑和煤爐構成,乃北方地區典型的饅頭窯,窯內可裝800—1200件瓷器。

經過宋家城和古家城,路邊廢棄的瓷窯一個接著一個,

匣缽壘砌的護欄,瓷片鋪設的地面,極具特色。

行至最西端,又出現成片的瓷窯遺址,周圍被堆積如山的瓷甕環繞,原來這裡是專門燒造這甕的區域,燒造者以龍灣、周家洞、周家溝、杜家灣、趙家咀的周、杜、趙、景姓家族為主。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裡依然有二十多座瓷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明清時期的老窯,鼎盛時年產甕、盆、缸十萬餘件。

登上山坡,一座古老的門洞出現在眼前,上方赫然寫著“大通道”三個大字,另一側寫著“周家洞”。它修建於明代,過去是通往蒲城和白水等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瓷器外銷的主要通道。穿過這座門洞,又是另一番景象。

周家洞的內側不遠處,有一座周家家廟,雖然已經破敗不堪,但是還可以想見當年的氣魄。它的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道光二年(1822),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是周氏子弟上學的初級小學,每到年祭的時候,這裡的活動極為隆重和熱鬧。

隨後繞過的一條山溝,應該就是周家溝。這裡密集的建築舊址,應該就是周姓族人曾經生活的地方。路邊遍佈被荒草淹沒的院落,倒塌的磚牆,裸☆禁☆露的木柱,過去的繁華仿佛過眼雲煙。

這裡依然有二十多座瓷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明清時期的老窯,鼎盛時年產甕、盆、缸十萬餘件。

登上山坡,一座古老的門洞出現在眼前,上方赫然寫著“大通道”三個大字,另一側寫著“周家洞”。它修建於明代,過去是通往蒲城和白水等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瓷器外銷的主要通道。穿過這座門洞,又是另一番景象。

周家洞的內側不遠處,有一座周家家廟,雖然已經破敗不堪,但是還可以想見當年的氣魄。它的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道光二年(1822),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是周氏子弟上學的初級小學,每到年祭的時候,這裡的活動極為隆重和熱鬧。

隨後繞過的一條山溝,應該就是周家溝。這裡密集的建築舊址,應該就是周姓族人曾經生活的地方。路邊遍佈被荒草淹沒的院落,倒塌的磚牆,裸☆禁☆露的木柱,過去的繁華仿佛過眼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