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洛陽文旅融合需要活化歷史整合資源 讓遊客感受並帶走洛陽文化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程慧娟/文 李書寶/圖

【編者按】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能使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通過旅遊得以滿足。對於正在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洛陽而言,

文旅融合該如何發展?洛陽的旅遊從業者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騎行愛好者穿過洛寧一處槐花長廊

【】洛陽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趙莉

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謀劃洛陽旅遊新篇章

洛陽旅遊特色、品味和吸引力之根在其歷史文化,

洛陽的人文資源占旅遊資源總量的80%以上。“文化與旅遊二者的融合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要把洛陽特色歷史文化活化成故事。”趙莉說。

①謀劃“博物館之都”等文旅融合新篇章

作為一座有著4000年建城史、1500年建都史的歷史名城,洛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洛陽的旅遊也始終離不開文化。洛陽除了擁有老君山、白雲山、重渡溝等知名山水景區之外,也已經形成了以牡丹書畫、會展節慶、旅遊工藝品及古玩藝術品交易等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一些文化旅遊景區逐漸成熟。

近年來,洛陽在全力打造自然景區之外,還實施了多個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通過抓項目促進了文化旅遊融合。例如玄奘故里、兩程故里、雲夢鬼谷文化產業園項目、靈山寺旅遊文化園項目等,此外,對龍門、關林、白馬寺等一批重要景區進行開發提升,

完善硬體設施,豐富其文化內涵。規劃建設了龍門文化旅遊園區、關聖文化產業園區、白馬寺佛教文化產業園區、隋唐城遺址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等。

歷史遺存眾多,如何將它們展示在遊客面前,洛陽也一直在探索。如今,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明堂天堂和九洲池遺址等文物保護展示工程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已成為展示洛陽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新地標,47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正在規劃建設。

如今,志在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洛陽,不再滿足于依賴傳統的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文化旅遊“老三篇”,趙莉說,除了做好“老三篇”之外,洛陽開始在更高站位上謀劃推出“博物館之都”等“新篇章”。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博物館之都”,擁有各類博物館60餘家,已經推出了10條博物館之都精品旅遊線路,邀請遊客感受“千年古都”韻味。依託新老篇章,

洛陽正在打造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

②挖掘特色文化 讓自然景區更有內涵

雖然洛陽旅遊資源眾多,但目前仍然以觀光旅遊為主,遊客停留時間短,過夜遊客少,產生的消費支出很低。趙莉覺得,究其原因是缺乏高品位、能反映洛陽歷史文化特色的重大旅遊文化項目和特色性旅遊文化產品,遊客“夜生活”貧乏。如今,雖然開發了《武則天》實景演出等演藝節目,但仍不能滿足遊客需求,今後仍需要多結合洛陽歷史進行節目創作。此外,洛陽的大部分山水自然景區文化元素較少,遊樂設施品味不高,僅能滿足人們休閒觀光的需要,自然景區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提升。

如今,洛陽正在實施旅遊產業融合提升行動,持續提升歷史文化游、山水游、生態遊產品的同時,推動旅遊業與文化、農業、體育、會展、工業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旅遊產業體系,提升旅遊產業核心競爭力。

趙莉說,未來要深入挖掘洛陽特色文化資源,把歷史活化為故事、把資源轉化為優勢,立足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山水資源稟賦,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向著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目標邁進。為奮力實現市委“9+2”工作佈局,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努力奮鬥。

詩和遠方,已越來越近

【】欒川縣旅遊工作委員會主任孫欣欣

把鄉村文化融入旅遊需要更多人才回歸鄉村

作為首批國家旅遊強縣、中國十大鄉村旅遊目的地,欒川縣依託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和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鄉村休閒游的道路。孫欣欣說,欒川的文旅融合,更多的要考慮把鄉村文化融入旅遊發展。

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一些展示載體。欒川近年在建設特色文旅小鎮方面加大了招商力度,增加燈光秀、特色街區等旅遊業態,能夠留得住遊客。在特色小鎮建設的同時,欒川也在推動傳統農家樂向精品民宿、特色客棧的轉型升級。孫欣欣說,民宿和客棧建設必須主題化,滿足遊客多元化的需求,這就需要打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欒川已經開發了石門土屋、“隱心穀”特色民宿示範區等特色項目,今後還將在民俗演藝、特色節目開發上多下工夫,讓遊客深度體驗鄉村文化。

然而,文旅融合發展,最缺少的還是人才,孫欣欣說,雖然已經有一些創客和手工藝人來到欒川,開發了一些文創產品,但旅遊發展還需要很多有識之士回歸鄉村、紮根鄉村,政府部門也要從人才入手,大力培訓文旅融合專業人才,讓他們為鄉村遊帶來更多的創意。

隨著全域旅遊時代的到來,洛陽正由“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變。孫欣欣覺得,城市本身就是旅遊產品,洛陽需要對歷史文化資源做出系統審視,讓城市更具有文化特色,展示古都風采,在特色街區、風情小鎮、夜遊文化方面多開發專案,讓遊客在洛陽留下來、不願走。

【】汝陽縣旅遊局局長杜江波

要把洛陽與周邊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打造

歷史悠久的洛陽有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如何把這些文化資源變成經濟優勢,值得每個旅遊從業者思考。杜江波認為,洛陽雖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但依然缺少能叫得響的旅遊品牌。因此,洛陽應該在打造國際旅遊文化名城時,多做一些綱領性的規劃,將洛陽及周邊縣區的精品旅遊資源整合打造品牌,全域發展,趕超其他古都。

洛陽各縣區都有著獨具特色的地域特徵,也擁有很多文化優勢,比如汝陽的杜康文化、鬼穀子故里、恐龍文化等,雖然目前已經在招商開發,但效果不明顯,還需要依託全市的旅遊規劃往更高水準打造。杜江波覺得,洛陽的文旅融合要統籌考慮周邊縣區的文化優勢,讓文化景點遍地開花。此外,要根據各縣區的弱項,在旅遊基礎設施、資金、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文化,變各地的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

杜江波認為,變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文旅融合是旅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是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和西安在文化旅遊開發上,有很多值得洛陽借鑒的地方,比如開封的清明上河園、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都是成熟的文旅融合項目。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也應當與現代化城市建設融合發展,比如請一些優秀設計院規劃設計,打造特色古城,將歷史文化變成通俗易懂又有創意的旅遊項目,迎合現代旅遊市場的需求。再比如借助電影、電視等開發類似《少林寺》的經典作品,能對旅遊產業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嵩縣旅遊局局長段喜波

文旅融合要在體制上創新形成合力

“文化與旅遊融合,對提升洛陽旅遊項目品質,以及促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都大有裨益。”段喜波說,有著兩程故里理學文化、雲岩寺佛教文化、伊尹文化、仰紹文化等資源的嵩縣,一直在逐步開發相關旅遊專案。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仰紹文化博物館,結合程氏家風傳承,在兩程故里建設黨員幹部廉政家風教育基地。打造這些人文景點,開發文化旅遊產品,讓嵩縣的各種文化資源有了展示的載體。

段喜波覺得,洛陽歷史遺存眾多,但是活化的少,可觀可感的少。洛陽正在打造“博物館之都”,但是傳統博物館的形式太專業,今後應該用旅遊的思路來開發,讓博物館成為遊客能近距離接觸、能參與的景點,而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參觀層面。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段喜波認為,在開發文化資源時,要有明確的主體定位,比如深入開發隋唐文化,在市區多增加文化符號,恢復一些標誌性建築,讓遊客有歷史感。此外,在做大龍門石窟、白馬寺等原有文化品牌的同時,也要加大古街古巷的建設力度,恢復古洛陽的歷史風貌。

文化與旅遊部門的合併,也給旅遊產業的發展體制帶來了破局之路。段喜波說,以往人文類的旅遊專案,主管的部門眾多,沒有在統籌協調的基礎上形成大開發的格局,也限制了一些文化旅遊專案的開發,今後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進行體制上的創新改革,建立一個文化旅遊專案開發機制,形成合力,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以牡丹文化節為依託的各類文化演藝方興未艾

【】河南省老君山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海波

加強文創產品開發 讓遊客帶走洛陽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於旅遊而言,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楊海波認為,對於山水自然景區而言,文化與旅遊融合才能得到長遠發展。

文化與旅遊融合,在老君山景區的發展過程中也多有體現,近年來,老君山景區連續舉辦了3屆國際老子文化論壇,為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交流老子文化提供了平臺,道教文化在老君山景區裡也多有體現,楊海波覺得,通過文化活動的舉辦,不僅為景區發展提供了更多思路,也有了一定的宣傳效果,更為重要的是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有了全身心的文化體驗,這種體驗又能變成一種旅遊文化。

洛陽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楊海波覺得,洛陽要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需要抓好切入點,把歷史這種“死”的東西做“活”。洛陽擁有眾多的歷史類博物館,也正在打造“博物館之都”,如何把博物館裡陳列的內容變成故事和節目,甚至變成切入生活的文創產品,需要旅遊從業者多加思考。比如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成為“網紅”,銷售火爆,改變了過去單一依靠門票收入的狀況,這一點值得洛陽各類博物館學習。再比如少林寺禪宗音樂大典的演出,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展示少林文化,讓遊客在聲光電及音樂中得到視覺和感官的刺激,從而有了新的文化體驗,不失為很好的方式。

遊客流連在有關牡丹的書畫展品前

【】洛陽白雲山旅遊有限責任公司執行總經理鐘飛:

“詩”和“遠方”需要捆綁成多元化旅遊產品

洛陽擁有白馬寺、龍門石窟、關林、天堂明堂等文化類景區,又有白雲山、老君山、龍潭峽等一批自然資源景區。“在這裡即有詩也有遠方,文旅的融合發展需要用這一根線,將詩和遠方捆綁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旅遊產品。”鐘飛說。

實現從白天旅遊到黑夜旅遊、從傳統觀光遊到深度體驗旅遊、從一日遊到多日遊的轉變,鐘飛認為,旅遊景區要定好文化主題,從景點開發、導遊詞的講解、旅遊商品打造和文化活動體驗著手,用文化來提升景區的吸引力。旅遊景區不能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實現景區品質內涵提升、文化夢想承載的新局面。

鐘飛說,過去白雲山景區“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年來,規劃了大白雲山度假區發展規劃藍圖,提升了景區接待設施,新打造了部分旅遊景點,還修建了北歐風情街、萌寵樂園等旅遊娛樂設施和地質博物館,景區產品可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還舉辦了河洛詩詞大會、中國圍棋棋聖戰等活動,將琴棋書畫引入景區,以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文生態山清水秀。

“旅遊目的地要讓遊客‘進得來,留得住’,洛陽旅遊要在留得住方面多下文章,”鐘飛說,近年來洛陽一直在探索打造夜遊文化,夜遊文化不能簡簡單單的打造古街、小吃街,要有體驗性的東西,要與遊客互動,要將文化做到極致。此外,景點和景點之間要開展行銷合作,龍頭景點帶動小景區發展,以文化為導線開展產品聯合。

遊客在洛陽一家牡丹瓷博物館參觀

【】欒川縣重渡溝風景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峰:

山水景區要注重與鄉村文化融合

進入4月,洛陽步入賞花期,然而洛陽市區遊人如織,周邊縣區的山水景區卻並不火爆。劉海峰覺得,這是因為周邊山水景區與市區文化旅遊線路聯繫不緊密導致的,加強洛陽市區文化旅遊景點和周邊山水景區在線路、產品等方面的整合,向省外、境外市場聯合推廣十分有必要。

在重渡溝景區工作多年,劉海峰認為山水景區發展至如今的階段,要更加注重與鄉村文化的融合。欒川的鄉村休閒遊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可如今面臨著傳統農家樂處於淘汰邊緣的問題,傳統農家樂要向精品民宿、特色客棧方面轉變,不僅需要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提供支援,在風格、設計、定位方面往高端引導,在金融支持方面出臺政策,還需要引進有情懷、有文藝氣質的優秀人才到鄉村去,解決他們的社保和待遇問題,參與鄉村休閒遊的發展。

此外,劉海峰認為文旅融合也應該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力度,讓這些傳統內容走進景區和旅遊市場,讓遊客能夠接觸到,並且參與其中,能帶走相關旅遊產品,達到弘揚文化的目的。

洛陽一直缺少固定場所的大型文化演藝項目,劉海峰建議,洛陽應該在招商、政策等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文化專案往往投入成本高、週期長、原創性強,政府要在土地、宣傳、稅收等方面多加優惠,讓項目能夠真正落地,不能怕短期不賺錢,要像栽樹一樣,給項目一定的成長期,多關注多“施肥”,讓洛陽也出現有影響力、震撼力的演出,遊客在觀光游的同時,靜下心來享受一場文化盛宴。

但仍不能滿足遊客需求,今後仍需要多結合洛陽歷史進行節目創作。此外,洛陽的大部分山水自然景區文化元素較少,遊樂設施品味不高,僅能滿足人們休閒觀光的需要,自然景區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提升。

如今,洛陽正在實施旅遊產業融合提升行動,持續提升歷史文化游、山水游、生態遊產品的同時,推動旅遊業與文化、農業、體育、會展、工業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旅遊產業體系,提升旅遊產業核心競爭力。

趙莉說,未來要深入挖掘洛陽特色文化資源,把歷史活化為故事、把資源轉化為優勢,立足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山水資源稟賦,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向著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目標邁進。為奮力實現市委“9+2”工作佈局,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努力奮鬥。

詩和遠方,已越來越近

【】欒川縣旅遊工作委員會主任孫欣欣

把鄉村文化融入旅遊需要更多人才回歸鄉村

作為首批國家旅遊強縣、中國十大鄉村旅遊目的地,欒川縣依託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和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鄉村休閒游的道路。孫欣欣說,欒川的文旅融合,更多的要考慮把鄉村文化融入旅遊發展。

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一些展示載體。欒川近年在建設特色文旅小鎮方面加大了招商力度,增加燈光秀、特色街區等旅遊業態,能夠留得住遊客。在特色小鎮建設的同時,欒川也在推動傳統農家樂向精品民宿、特色客棧的轉型升級。孫欣欣說,民宿和客棧建設必須主題化,滿足遊客多元化的需求,這就需要打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欒川已經開發了石門土屋、“隱心穀”特色民宿示範區等特色項目,今後還將在民俗演藝、特色節目開發上多下工夫,讓遊客深度體驗鄉村文化。

然而,文旅融合發展,最缺少的還是人才,孫欣欣說,雖然已經有一些創客和手工藝人來到欒川,開發了一些文創產品,但旅遊發展還需要很多有識之士回歸鄉村、紮根鄉村,政府部門也要從人才入手,大力培訓文旅融合專業人才,讓他們為鄉村遊帶來更多的創意。

隨著全域旅遊時代的到來,洛陽正由“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變。孫欣欣覺得,城市本身就是旅遊產品,洛陽需要對歷史文化資源做出系統審視,讓城市更具有文化特色,展示古都風采,在特色街區、風情小鎮、夜遊文化方面多開發專案,讓遊客在洛陽留下來、不願走。

【】汝陽縣旅遊局局長杜江波

要把洛陽與周邊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打造

歷史悠久的洛陽有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如何把這些文化資源變成經濟優勢,值得每個旅遊從業者思考。杜江波認為,洛陽雖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但依然缺少能叫得響的旅遊品牌。因此,洛陽應該在打造國際旅遊文化名城時,多做一些綱領性的規劃,將洛陽及周邊縣區的精品旅遊資源整合打造品牌,全域發展,趕超其他古都。

洛陽各縣區都有著獨具特色的地域特徵,也擁有很多文化優勢,比如汝陽的杜康文化、鬼穀子故里、恐龍文化等,雖然目前已經在招商開發,但效果不明顯,還需要依託全市的旅遊規劃往更高水準打造。杜江波覺得,洛陽的文旅融合要統籌考慮周邊縣區的文化優勢,讓文化景點遍地開花。此外,要根據各縣區的弱項,在旅遊基礎設施、資金、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文化,變各地的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

杜江波認為,變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文旅融合是旅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是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和西安在文化旅遊開發上,有很多值得洛陽借鑒的地方,比如開封的清明上河園、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都是成熟的文旅融合項目。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也應當與現代化城市建設融合發展,比如請一些優秀設計院規劃設計,打造特色古城,將歷史文化變成通俗易懂又有創意的旅遊項目,迎合現代旅遊市場的需求。再比如借助電影、電視等開發類似《少林寺》的經典作品,能對旅遊產業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嵩縣旅遊局局長段喜波

文旅融合要在體制上創新形成合力

“文化與旅遊融合,對提升洛陽旅遊項目品質,以及促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都大有裨益。”段喜波說,有著兩程故里理學文化、雲岩寺佛教文化、伊尹文化、仰紹文化等資源的嵩縣,一直在逐步開發相關旅遊專案。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仰紹文化博物館,結合程氏家風傳承,在兩程故里建設黨員幹部廉政家風教育基地。打造這些人文景點,開發文化旅遊產品,讓嵩縣的各種文化資源有了展示的載體。

段喜波覺得,洛陽歷史遺存眾多,但是活化的少,可觀可感的少。洛陽正在打造“博物館之都”,但是傳統博物館的形式太專業,今後應該用旅遊的思路來開發,讓博物館成為遊客能近距離接觸、能參與的景點,而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參觀層面。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段喜波認為,在開發文化資源時,要有明確的主體定位,比如深入開發隋唐文化,在市區多增加文化符號,恢復一些標誌性建築,讓遊客有歷史感。此外,在做大龍門石窟、白馬寺等原有文化品牌的同時,也要加大古街古巷的建設力度,恢復古洛陽的歷史風貌。

文化與旅遊部門的合併,也給旅遊產業的發展體制帶來了破局之路。段喜波說,以往人文類的旅遊專案,主管的部門眾多,沒有在統籌協調的基礎上形成大開發的格局,也限制了一些文化旅遊專案的開發,今後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進行體制上的創新改革,建立一個文化旅遊專案開發機制,形成合力,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以牡丹文化節為依託的各類文化演藝方興未艾

【】河南省老君山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海波

加強文創產品開發 讓遊客帶走洛陽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於旅遊而言,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楊海波認為,對於山水自然景區而言,文化與旅遊融合才能得到長遠發展。

文化與旅遊融合,在老君山景區的發展過程中也多有體現,近年來,老君山景區連續舉辦了3屆國際老子文化論壇,為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交流老子文化提供了平臺,道教文化在老君山景區裡也多有體現,楊海波覺得,通過文化活動的舉辦,不僅為景區發展提供了更多思路,也有了一定的宣傳效果,更為重要的是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有了全身心的文化體驗,這種體驗又能變成一種旅遊文化。

洛陽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楊海波覺得,洛陽要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需要抓好切入點,把歷史這種“死”的東西做“活”。洛陽擁有眾多的歷史類博物館,也正在打造“博物館之都”,如何把博物館裡陳列的內容變成故事和節目,甚至變成切入生活的文創產品,需要旅遊從業者多加思考。比如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成為“網紅”,銷售火爆,改變了過去單一依靠門票收入的狀況,這一點值得洛陽各類博物館學習。再比如少林寺禪宗音樂大典的演出,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展示少林文化,讓遊客在聲光電及音樂中得到視覺和感官的刺激,從而有了新的文化體驗,不失為很好的方式。

遊客流連在有關牡丹的書畫展品前

【】洛陽白雲山旅遊有限責任公司執行總經理鐘飛:

“詩”和“遠方”需要捆綁成多元化旅遊產品

洛陽擁有白馬寺、龍門石窟、關林、天堂明堂等文化類景區,又有白雲山、老君山、龍潭峽等一批自然資源景區。“在這裡即有詩也有遠方,文旅的融合發展需要用這一根線,將詩和遠方捆綁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旅遊產品。”鐘飛說。

實現從白天旅遊到黑夜旅遊、從傳統觀光遊到深度體驗旅遊、從一日遊到多日遊的轉變,鐘飛認為,旅遊景區要定好文化主題,從景點開發、導遊詞的講解、旅遊商品打造和文化活動體驗著手,用文化來提升景區的吸引力。旅遊景區不能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實現景區品質內涵提升、文化夢想承載的新局面。

鐘飛說,過去白雲山景區“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年來,規劃了大白雲山度假區發展規劃藍圖,提升了景區接待設施,新打造了部分旅遊景點,還修建了北歐風情街、萌寵樂園等旅遊娛樂設施和地質博物館,景區產品可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還舉辦了河洛詩詞大會、中國圍棋棋聖戰等活動,將琴棋書畫引入景區,以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文生態山清水秀。

“旅遊目的地要讓遊客‘進得來,留得住’,洛陽旅遊要在留得住方面多下文章,”鐘飛說,近年來洛陽一直在探索打造夜遊文化,夜遊文化不能簡簡單單的打造古街、小吃街,要有體驗性的東西,要與遊客互動,要將文化做到極致。此外,景點和景點之間要開展行銷合作,龍頭景點帶動小景區發展,以文化為導線開展產品聯合。

遊客在洛陽一家牡丹瓷博物館參觀

【】欒川縣重渡溝風景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峰:

山水景區要注重與鄉村文化融合

進入4月,洛陽步入賞花期,然而洛陽市區遊人如織,周邊縣區的山水景區卻並不火爆。劉海峰覺得,這是因為周邊山水景區與市區文化旅遊線路聯繫不緊密導致的,加強洛陽市區文化旅遊景點和周邊山水景區在線路、產品等方面的整合,向省外、境外市場聯合推廣十分有必要。

在重渡溝景區工作多年,劉海峰認為山水景區發展至如今的階段,要更加注重與鄉村文化的融合。欒川的鄉村休閒遊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可如今面臨著傳統農家樂處於淘汰邊緣的問題,傳統農家樂要向精品民宿、特色客棧方面轉變,不僅需要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提供支援,在風格、設計、定位方面往高端引導,在金融支持方面出臺政策,還需要引進有情懷、有文藝氣質的優秀人才到鄉村去,解決他們的社保和待遇問題,參與鄉村休閒遊的發展。

此外,劉海峰認為文旅融合也應該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力度,讓這些傳統內容走進景區和旅遊市場,讓遊客能夠接觸到,並且參與其中,能帶走相關旅遊產品,達到弘揚文化的目的。

洛陽一直缺少固定場所的大型文化演藝項目,劉海峰建議,洛陽應該在招商、政策等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文化專案往往投入成本高、週期長、原創性強,政府要在土地、宣傳、稅收等方面多加優惠,讓項目能夠真正落地,不能怕短期不賺錢,要像栽樹一樣,給項目一定的成長期,多關注多“施肥”,讓洛陽也出現有影響力、震撼力的演出,遊客在觀光游的同時,靜下心來享受一場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