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是“新妮兒” “我”在天府廣場為您上科普

還記得那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新妮兒”嗎?曾經因患十二指腸梗阻(高位腸梗阻)不幸離開的“我”,

現在又“復活”了。

4月25日,基於生物塑化標本技術運用而重新“復活”的“我”來到天府廣場,以塑化而成的標本親身說教,向大家介紹自己:我是素食主義者嗎?我有幾個指拇等大眾關心而又未知的問題。

作為這場特殊國寶展的主辦單位,“我”曾經的“家”——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希望用科普展覽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科普大熊貓知識,宣傳大熊貓保護,

提高公眾野生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的意識。

“我”是全球首只塑化大熊貓

2016年2月,“新妮兒”我因患十二指腸梗阻(高位腸梗阻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經過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叔叔阿姨們十余天的治療搶救,無奈還是離開了大家。

“我”的離去,抱歉讓大家感到痛心與惋惜。惋惜的同時,如何攻克十二指腸梗阻等威脅大熊貓同類的疾病,更好的開展保護工作,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幸運的是,在大家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下,“新妮兒”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回歸:大熊貓塑化標本。

在生命奧秘博物館隋鴻錦教授及其團隊的支持下,四個不同的“我”以“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的全新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並向大家展示我們家族的演化、生理結構和生命的奧秘,便於大家對大熊貓內部結構的進一步瞭解及醫療培訓。

對於全新形式的“我”,“新妮兒”有話要說。

生物塑化技術是一種可以把生物組織保存得象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廣泛應用於解剖學、病理學、生物學、組織胚胎學、展覽館展示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目前許多動物及人體的科學研究和科普展示都得到了生物塑化技術的應用。通過生物塑化技術重新呈現的“我”,

在展示出我可愛模樣的同時,還可以展示出‘我’的內部結構,更好地揭示了大熊貓的演化和適應環境的結構特點,向公眾普及生物知識。所以“我”的重新出現,大家也不必作過多擔心。

“我”在成都為您解碼生命奧秘

“新妮兒”我此番再次回到“故土”,將在家鄉天府廣場這個人流密集的地方開展公益性科普展覽。作為感恩大夥兒平日給予“我們”照顧的一種“回饋”,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也將選擇免費公益性的方式與大家及國內外遊客見面。在這裡,你們既能聽到生命奧秘博物館科普講解員的專業科普講解,也有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以及由志願者組成的小小講解員們提供的現場科普知識服務。

在這裡,“我”也要自報家底,讓大家認識一個不一樣的“我”。

作為一種800萬年前就存在的遠古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有著“活化石”之稱的大熊貓是佼佼者,更是現在僅在中國存在的亞種,同時熊貓自古就被古人發現並記載下來,因此大熊貓作為中國的符號,有著超越物種本身的價值。

此次公益活動,大家不僅能看到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樣子,更能通過內部結構瞭解“我”。例如大家最為關心的大熊貓究竟是不是“素食主義者”這一問題,從解剖結構上的特徵顯示,“我”與肉食動物是一致的,所以大熊貓原以食肉為主,後因環境的變化改吃竹子, 屬哺乳動物中的食肉動物。我的腸道經過演化,只有體長的4到5倍。而為了適應素食生活,“我”的身體結構也發生了轉變,手部已經產生了6指。其中一隻偽拇指實際是一根變大了很多的籽骨,主要是為了支撐上面的肉墊,也是支撐大熊貓真正的拇指和其他指頭,以便於它們緊握竹子。同樣,大熊貓的腳掌也有相同的構造。

歡迎大家來天府廣場零距離感受“我”的這些變化,通過四個不同的“我”,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瞭解大熊貓,“我”希望未來能參與更多的公眾科普活動,科普更多知識,喚醒更多人對大熊貓的關注與保護。

作為一種800萬年前就存在的遠古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有著“活化石”之稱的大熊貓是佼佼者,更是現在僅在中國存在的亞種,同時熊貓自古就被古人發現並記載下來,因此大熊貓作為中國的符號,有著超越物種本身的價值。

此次公益活動,大家不僅能看到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樣子,更能通過內部結構瞭解“我”。例如大家最為關心的大熊貓究竟是不是“素食主義者”這一問題,從解剖結構上的特徵顯示,“我”與肉食動物是一致的,所以大熊貓原以食肉為主,後因環境的變化改吃竹子, 屬哺乳動物中的食肉動物。我的腸道經過演化,只有體長的4到5倍。而為了適應素食生活,“我”的身體結構也發生了轉變,手部已經產生了6指。其中一隻偽拇指實際是一根變大了很多的籽骨,主要是為了支撐上面的肉墊,也是支撐大熊貓真正的拇指和其他指頭,以便於它們緊握竹子。同樣,大熊貓的腳掌也有相同的構造。

歡迎大家來天府廣場零距離感受“我”的這些變化,通過四個不同的“我”,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瞭解大熊貓,“我”希望未來能參與更多的公眾科普活動,科普更多知識,喚醒更多人對大熊貓的關注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