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華大學劉萬里團隊發表免疫學新成果|JCB

本文轉載自“清華免疫”,原標題:清華大學劉萬里研究組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發文報導機械力啟動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新機制。

B淋巴細胞作為抗體免疫應答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維繫著人類的健康,

B細胞的免疫活化進程在其質膜表面的B細胞受體(BCR)識別外來病原體抗原後啟動。該研究組的前期工作揭示B細胞利用BCR來精確地識別抗原的理化性狀。其中,表達IgM-BCR的初始型B細胞的免疫活化對機械力信號敏感,呈現低、中、高的階梯型多閾值效應,而表達IgG-BCR的記憶性B細胞的免疫活化需要的機械力閾值極低。該論文結合基於雙鏈DNA的機械力探針系統和基於全內反射、共聚焦及超分辨螢光顯微鏡等高速高解析度成像系統,
對記憶性B細胞的IgG-BCR免疫活化的機械力超敏感閾值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系統地研究。

該論文發現這種超敏感活化閾值依賴於靜息態下IgG-BCR胞內區同細胞膜內葉的貼附狀態。進一步研究發現,貼附在細胞膜內葉的IgG-BCR胞內區所帶的正電荷將帶有負電的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高度富集到IgG-BCR的膜微區域中從而降低了IgG-BCR的機械力活化閾值。

通過操縱IgG-BCR膜微區域中PIP2的含量可以顯著改變IgG-BCR活化的閾值和敏感性。相比於記憶性IgG-BCR而言,初始型IgM-BCR缺少富集PIP2的能力,因此表現為多閾值效應。該研究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為記憶性B淋巴細胞在識別病原體抗原後,展現的快速高效的免疫活化以及後續增強的記憶性抗體應答提供了新的解釋。為B淋巴細胞的免疫識別、免疫活化和免疫調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自身免疫疾病,
從而對探索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以及藥物疫苗研發等重要工作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劉萬里研究組一直致力於使用新型的高速高解析度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結合傳統的分子免疫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研究手段,對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及相關疾病的分子機制進行研究。繼2013年在《免疫學雜誌》(Journal of Immunology),2015年在《歐洲免疫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eLife》,2017年在《eLife》上發表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受到機械力調控的相關論文後,

這一新成果是他對該領域的又一貢獻。

劉萬里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PTN專案博士生萬政鵬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需要大力整合分子免疫學、生物化學合成、細胞生物學、高精度活細胞成像和生物物理學等不同學科的交叉優勢,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飛研究員、唐卓研究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鄭基深研究員,浙江大學陳偉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婁繼忠研究員,中科院生化細胞所許琛琦研究員,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龍勉研究員,清華大學祁海教授,北京大學孫育傑教授等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青年千人計畫和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提供經費支援。

圖. 基於記憶性B細胞受體(IgG-BCR)胞內區富集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具有超低機械力活化閾值的機制概念手繪圖 (原稿:清華大學趙興旺)

圖.記憶性B細胞受體(IgG-BCR)胞內區富集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具有超低機械力活化閾值的卡通模式圖

原文連結:

http://jcb.rupress.org/content/early/2018/04/20/jcb.201711055

圖. 基於記憶性B細胞受體(IgG-BCR)胞內區富集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具有超低機械力活化閾值的機制概念手繪圖 (原稿:清華大學趙興旺)

圖.記憶性B細胞受體(IgG-BCR)胞內區富集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具有超低機械力活化閾值的卡通模式圖

原文連結:

http://jcb.rupress.org/content/early/2018/04/20/jcb.20171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