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億目標悄然消失:北斗星通並購業績不達標 董監高減持超10億

研究一家公司不能光看TA說了什麼,還要看做的如何。

今天要研究的這家公司——北斗星通(002151.SZ),屬於北斗衛星導航產業鏈,被券商冠以“擁抱千億市場”美名,曾自稱“2020年實現百億目標”。

2017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飆升103%至1.05億元。2014-2017年,其總營收由9.54億元增加至22.04億元,歸母淨利潤由約0.31億元增加至1.05億元,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速分別為32%及50%。

看到以上這些資料,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感覺到這是一家非常牛的公司?

然而,在公司營收和歸母利潤大幅上漲的同時,

實控人及董監高們卻拋出了減持計畫。2018年4月10日,北斗星通發佈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周儒欣、監事王建茹及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潘國平三人計畫在公告發佈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3%。

相關減持計畫內容如下:

業績大幅飆升,實控人和董監高卻計畫大額減持,為何?

這勾起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財報細讀:扣非後歸母淨利潤下滑,

經營性淨現金流連續兩年為負

根據財報: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04億元,同比增長36.3%,歸母淨利潤1.05億元,同比增長102.99%。

有常識的投資者大概都明白,看上市公司業績不能只看歸母利潤,還要看利潤構成,尤其要關注扣非之後的利潤。

財報顯示:公司利潤大幅飆升主要因政府補助、處置資產及理財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大幅增加。2017年,公司政府補助、處置資產及理財收益合計金額約8766.6萬元,

占到當期歸母淨利潤的83%。以下為年報披露資料: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後,公司利潤實際上是下滑的:2017年,北斗星通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約0.35億元,同比下降35.52%。

有時候,現金流比帳面利潤更能說明問題。

儘管,北斗星通淨利潤大幅飆升,但公司的經營性淨現金流卻已經持續兩年為負:2016年及2017年,

公司經營性淨現金流分別為負的約0.42億及約0.25億。

影響經營性現金流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幅上升的應收賬款。

2017年底,公司帳面上應收賬款價值約10.7億,相比於2015年底的5.24億增加了104%。

10億並購業績持續不達標,

確認商譽減值損失3160萬

商譽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前期並購的子公司已經出現業績不達標,並計提了商譽減值。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北斗星通帳面上的商譽餘額約19.58億元,約占到公司淨資產的43%,占到總資產的29%。以下為2017年財報披露的各並購公司形成商譽明細:

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形成商譽最大的深圳市華信天線技術有限公司,因其經營業績低於預期,2017年已經計提商譽減持準備約3160萬元。

根據當時的業績承諾,華信天線2015-2018年分別實現扣非後淨利潤7800萬元、9800萬元、12250萬元、14250萬元,累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不低於44100萬元。

然而,並表的第一年,華信天線業績就未達標。上市公司在2015年年報中表示“2015年下半年華信天線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防範與降低(商譽減值)風險的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2016年,華信天線業績又未達標。上市公司在2016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已採取或擬採取以下措施……預計華信天線能較好的完成2017年承諾業績”,並未計提商譽減值。

結果,2017年華信天線業績還是未達標,這臉打得不痛嗎?然後,公司就計提了3160萬元的商譽減值準備。以下為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的華信天線業績完成情況:

這麼看來,公司此前表示要採取的措施似乎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現在的問題是,華信天線已經連續三年業績未達標,北斗星通目前計提的商譽減值是否充分?如果華信天線將來業績持續下滑,是否會產生大額的商譽減值?

關於商譽是否會減值有待未來的減值測試結果來驗證。而公司的實控人以及高管們此前的減持動作和新公佈的減持計畫值得投資者格外留心。

董監高減持套現超10億:說好的“百億目標”呢?

交易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北斗星通的實控人及董事長周儒欣、董事及副董事長李建輝等多位高管(包括其關聯人)合計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以下為根據深交所公佈資料整理的董監高及其關聯人減持情況統計:

以上減持是過去時。2018年4月10日,又一批減持計畫被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周儒欣、監事王建茹及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潘國平三人計畫在公告發佈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3%。

截止2018年4月24日,北斗星通市盈率164倍,市淨率3.98倍,總市值為173億。這個估值水準似乎說不上便宜,用什麼來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說一段往事。

2015年,公司曾在年報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百億目標”的發展願景。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約22億元,距離百億目標還有約78億的差距,距離目標實現deadline還有3年。

北斗星通能否在未來3年內創造奇跡,實現一百個“小目標”?目前尚未可知。

但麵包君發現,北斗星通在2017年年報中將願景目標稍作修改,由2016年的“成為受人尊重、員工自豪、國家信賴、國際一流的百億級導航產業集團”變為“成為客戶信賴、員工自豪、受人尊重、國際一流的產業集團”。主體內容差別不大,但“百億”兩個字悄悄地不見了。

以下為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公司發展戰略變化:

說好的“百億目標”什麼時候能實現呢?

有些事,認真,你就輸了。(YYL/JW)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形成商譽最大的深圳市華信天線技術有限公司,因其經營業績低於預期,2017年已經計提商譽減持準備約3160萬元。

根據當時的業績承諾,華信天線2015-2018年分別實現扣非後淨利潤7800萬元、9800萬元、12250萬元、14250萬元,累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不低於44100萬元。

然而,並表的第一年,華信天線業績就未達標。上市公司在2015年年報中表示“2015年下半年華信天線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防範與降低(商譽減值)風險的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2016年,華信天線業績又未達標。上市公司在2016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已採取或擬採取以下措施……預計華信天線能較好的完成2017年承諾業績”,並未計提商譽減值。

結果,2017年華信天線業績還是未達標,這臉打得不痛嗎?然後,公司就計提了3160萬元的商譽減值準備。以下為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的華信天線業績完成情況:

這麼看來,公司此前表示要採取的措施似乎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現在的問題是,華信天線已經連續三年業績未達標,北斗星通目前計提的商譽減值是否充分?如果華信天線將來業績持續下滑,是否會產生大額的商譽減值?

關於商譽是否會減值有待未來的減值測試結果來驗證。而公司的實控人以及高管們此前的減持動作和新公佈的減持計畫值得投資者格外留心。

董監高減持套現超10億:說好的“百億目標”呢?

交易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北斗星通的實控人及董事長周儒欣、董事及副董事長李建輝等多位高管(包括其關聯人)合計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以下為根據深交所公佈資料整理的董監高及其關聯人減持情況統計:

以上減持是過去時。2018年4月10日,又一批減持計畫被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周儒欣、監事王建茹及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潘國平三人計畫在公告發佈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3%。

截止2018年4月24日,北斗星通市盈率164倍,市淨率3.98倍,總市值為173億。這個估值水準似乎說不上便宜,用什麼來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說一段往事。

2015年,公司曾在年報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百億目標”的發展願景。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約22億元,距離百億目標還有約78億的差距,距離目標實現deadline還有3年。

北斗星通能否在未來3年內創造奇跡,實現一百個“小目標”?目前尚未可知。

但麵包君發現,北斗星通在2017年年報中將願景目標稍作修改,由2016年的“成為受人尊重、員工自豪、國家信賴、國際一流的百億級導航產業集團”變為“成為客戶信賴、員工自豪、受人尊重、國際一流的產業集團”。主體內容差別不大,但“百億”兩個字悄悄地不見了。

以下為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公司發展戰略變化:

說好的“百億目標”什麼時候能實現呢?

有些事,認真,你就輸了。(YYL/JW)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