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監管開啟“除雜草”模式,互金巨頭紛紛強調“不做金融”

4月24日消息,在強監管下,未來中國金融必須持牌經營,

BATJ若想真正切入金融行業做強做大,去金融留科技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2017年下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了一個特別的詞彙“下半場”,指行業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變化。

今年博鼇亞洲論壇期間,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就對外表示,京東金融將不再做金融。螞蟻金服、百度金融等公司也紛紛稱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

一時間以BATJ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在講科技,講技術,

講AI。

儘管京東、百度、螞蟻金服等紛紛強調“不做金融”,但他們手握保險、小貸、基金、銀行等各類金融業務牌照確是不爭的事實,且對一些尚未擁有的牌照仍是勢在必得。

一邊說不做金融,一邊又不放棄拿金融牌照。儘管只想成為技術輸出的供應商,但所有試驗都需在金融這塊試驗田進行。不管是短暫試驗還是長期從業,只要涉及金融業務,就必須要有各種金融牌照。

互聯網金融經過十年的野蠻生長,

監管已在這一行業開啟了強勢“除雜草”模式。不論是銷售、支付還是消費金融領域,近兩年所受到的限制越來越緊。

互聯網金融進入下半場,大家不約而同意識到科技能力之于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性。

互聯網金融平臺從科技的角度真正切入金融領域是一種趨勢。5年間,中國已從金融業技術應用國變為技術應用強國,因技術而產生的金融交易規模已居全球首位。

目前互聯網金融平臺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真正通過技術來做金融業務平臺,落腳點是做金融業務,需要相應的牌照,是監管的一個方向;另一類,是運用科技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平臺。

在目前強監管的情況下,牌照吃緊,所以巨頭們紛紛選擇第二種。

互聯網金融平臺定位為科技公司,一方面符合當前監管方向,另一方面也利於估值上市。

在中國的上市制度如此嚴苛的情況下,如果具有很強的金融性,上市便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