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連仲:三游元帥林

元帥林,為一代梟雄張作霖的陵寢。它坐落於鐵背山下,渾河北岸,距離撫順市區僅有35公里。我曾十幾次探訪和遊覽過元帥林,但有3次至今難以忘懷,現在記述下來,願與大家共賞。

第一次是蹚河去的。1952年秋季開學,我剛考入撫順市第六初級中學,因校舍修繕便被校方安排到營盤完小借讀。從營盤到元帥林僅有五六公里,

我早就準備遊覽元帥林。9月7日是個星期日,天藍藍的,雲淡淡的,太陽照在身上暖烘烘,這是一個“秋老虎”的天氣。我與同窗好友長有、長林吃罷早飯,便來到學校門口前的渾河邊,將褲腿挽到大腿根,脫下布鞋掖進褲腰,便蹚著河奔向元帥林。

這時的渾河平靜了許多,也清澈了許多,河底的沙子又細又軟,踩在腳下舒服極了。嘩啦、嘩啦,嘩啦、嘩啦,我們站成橫排,

一步一步地向上游蹚去。那些成群結隊的魚兒好像同我們捉著迷藏,一會兒耍著歡兒向上游遊動,閃現出星星點點的銀白,一會兒突然掉頭從我們腿邊迅速逃竄,身後留下不少細碎的波紋。“哎呀,我踩上了一個活物,直門在腳掌下咕蛹!”長有站在那裡驚呼道。“千萬別動,怕是踩著魚了。”這時只見長林擼起袖子,哈腰用手將魚拽了出來,原來是一條“沙葫蘆”,足有一拃長,活蹦亂跳的,
長林只好小心地將它放回到河水中。我們越走河身越窄河水越深,兩岸的山也逐漸靠攏過來。當發現南岸出現一處懸崖峭壁時,我們立刻心知肚明:這肯定就是鐵背山了!

我們不約而同地朝著北岸望去,一片氣勢恢弘的建築群依山而立。於是,我們便趕忙上岸,穿上布鞋放下褲腿,走進氣宇軒昂的前門,來到被稱為“方城”的四合院。這裡周圍高牆環護,森嚴壁壘,五間正殿巍峨壯觀,

東西配殿雕樑畫棟,可以說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宏偉,還要氣派!可惜,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高牆牆皮脫落尚有幾道缺口,房頂和脊吻的琉璃瓦縫間蒿草叢生,所有靈牌、供桌和祭器早已難覓蹤影。

走出方城便是一百單八磴,我們蹬上大約一半,看見有些石條七扭八歪,特別是那對高聳的棱錐形華表,頂端鑲嵌的象徵中華民國的色彩五角星,佈滿了子彈留下的疤痕。

距離梯磴不遠就有一條鐵路專用線,儘管枕木、鋼軌已不復存在,路基也被雜草所掩蓋,可是依然能夠感受到元帥林陵園工程的浩繁和投資的巨大。在圓城周圍遍佈雜亂的樹樁,看來原來擎天的松柏也已被砍伐殆盡,只剩下少許的山核桃樹在秋風中抖動,而那堵繚牆下面還有不少石人、石獸,有的倚靠在樹幹上,有的倒臥在草叢裡,身上沾滿草屑和泥土,多少顯得有些無地自容和狼狽不堪。在圓城最為令人驚羨的建築當屬漢白玉石牌坊。它高約10米,三樓四柱,上有精美雕刻。其它附屬建築多為頹垣斷壁,早已失去昔日丰采。

距離牌坊不遠就是那座寶頂了。寶頂呈半球形狀,上面長滿了蒿草。我們戰戰兢兢地下到墓道,看見地面上竟有雜亂的牛蹄印,甚至還發現有一攤牛糞。噢,准是當地農民牽著牛在這裡避雨而留下的痕跡。墓室裡面既沒有寶床,也沒有棺槨,只是穹頂有一足球大小的空洞,一束陽光毫無遮攔地斜射進來。至於穹頂和墓壁的各種彩繪,早已模糊不清看不出廬山真面目了......

我們按照一位老羊倌的指點,沿著從鐵背山到營盤的鐵路線,一聲不語地走在返校的路上 。此刻,我們心裡痛惜和憤慨不已:致使元帥林落寞到這種殘破敗和孤寂的情景,完全歸罪於日偽時期憲兵員警的刀光槍影,歸罪於黑暗年代土匪兵痞的雞鳴狗盜!接著,我們很快轉憂為喜:現在,元帥林已經回到了人民的壞抱,黨和政府一定會將它建設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第二次是乘船去的。我於1984年初,被選派到遼寧省委黨校進修。臨到結業前夕,校方決定:新聞培訓班同學齊赴撫順遊覽元帥林。7月14日早晨,碧空如洗,空氣清新,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我們分乘兩輛大客一直駛上大伙房水庫攔河大壩,然後在壩下碼頭換乘兩艘遊艇,緩緩地向元帥林進發。我們站在甲板上極目遠眺,只見浩浩藍天與泱泱碧水,構成渾然一色的浩瀚蒼穹,遠山近巒影影綽綽地隱蔽在嫋嫋的煙波之中。 當遊艇航行到小青島時,湖面上宛如綻放朵朵睡蓮,經仔細辨認,原來是成百隻白鶴、蒼鷺、野鴨等候鳥,將大伙房水庫作為最佳棲息地,它們時而潛入水中捕捉魚蝦,時而浮出湖面追逐嬉戲。

“嗚—嗚—嗚—”兩艘遊艇拉起渾厚、悠長的汽笛 ,徐徐停靠在鐵背山碼頭。大家先後下船邁上一百單八磴石階。我環顧一下四周,非常驚訝:偌大的方城竟然消失殆盡,幾乎完全淹沒在水中,僅有前門露出3個拱形門洞及其殘破的頂部。原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晚期,黨和政府舉全國之力,修建了這座大伙房水庫。它不僅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功能,而且為全省多個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成為遼寧名副其實的“大水缸”。

因此說,個別地方作出一點犧牲是可以理解的。這時的一百單八磴青石參道,一條正道和兩條副道規規整整、一塵不染,之間石欄上雕有雄獅座像。那對造型優美的華表巍然屹立,仿佛兩把寶劍直插雲天。我們拾極而上抵達圓城正門。兩組石雕分列神道兩側,文臣手執笏板忠心耿耿,武將手握兵器威風凜凜,就連那些駿馬、駱駝等石獸,也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走進圓城,那座漢白玉石牌坊傲然矗立,渾然天成的石材,美輪美奐的造型,巧奪天工的工藝,無不反映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無不展現石雕藝術的無窮魅力。就連那些殿堂、廊廡、圍欄、石供等附屬建築,也均精工細作,一絲不苟,處處閃爍著綜合藝術的光芒。寶頂為元帥林的核心建築。寶頂外緣由兩層平臺組成,上面用五彩石子鑲嵌成鹿、鶴、獅子、花卉等圖案,構思巧妙,色彩柔和;寶頂周圍石人、石馬、石羊,工藝精湛,造型逼真 ;影壁牆上有虎、鹿、麒麟浮雕,層次分明,雕工細膩,使寶頂從外觀便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墓室單窟,拱頂呈穹窿狀。拱形穹頂和周圍牆壁,分別繪有日月星辰和水浪浮雲圖案。元帥林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省市政府先後多次撥付鉅款,並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元帥林進行了徹底維修,終於使其成為中外遊客趨之若鶩的旅遊和度假勝地。

第三次是坐車去的。我已退休多年,對於遊歷名山大川和撰寫遊記散文,可謂樂此不疲。2014年5月6日,我邀幾位老年朋友,搭乘一台麵包車,沿著202線國道,到高麗村後再轉向西南,直達元帥林度假村,下榻於返璞歸真的小木屋。我們放下行囊,攀爬連綿起伏的崗巒,不大工夫便融入到鬱鬱蔥蔥的林海之中。

以前,我去元帥林,多數屬於參觀和遊覽,走馬觀花,來去匆匆。這次純粹是為了遊山玩水、休閒度假,同時也為了弄懂弄清長期糾結在心裡的幾個問題。張作霖陵園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帥林風景區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也就是說,除了欣賞張氏陵園建築之外,就是邀游於青山綠水之間了。

這是一片茂密的混交林。明麗的陽光從青枝綠葉間篩濾進來,灑落在樹葉覆蓋的坡地上,形成斑斑駁駁的光影。布穀鳥、山脖鴿、花喜鵲等鳥雀,在樹林中自由地飛來飛去,不時傳來或清亮或圓潤的歌唱。大家感到在這裡呼吸格外舒暢,心情格外愉悅。不知誰從遠處喊了一聲:“快來呀,這裡有不少山菜。”“好,在那等著啊!”群山裡回蕩著旅伴的聲音。我們循著喊音走去,很快便找到了同伴。這是南北走向的小山溝,一條小溪叮叮咚咚地向山下流淌。緊挨著河溝長著一簇一簇的猴腿兒,大家彎下腰采了幾把,然後便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去。度假村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主食是玉米麵大餅子,副食是紅燒胖頭魚、油炸尖嘴子、豆角燒排骨、豬肉炒蕨菜和小雞燉蘑菇,還有貓爪子、刺嫩芽蘸醬,一句話,全是清一色的農家飯菜,味道飽含著湖水的鮮美和山野的清香!

在這群旅伴中,有位姓趙的民俗學專家,早就答應圍繞張作霖陵寢問題,為我們答疑解惑。吃完晚飯,我們一行人圍著一張石桌,坐在石凳上,身披瑰麗的晚霞,面拂清涼的晚風,一場非正式的“答記者問”便算開始了。

“張學良為何選擇此處,作為安葬其父張作霖之地?”老李首先提出這樣一個疑問。

“根據當年參與勘選元帥林的風水先生說,這裡‘前照鐵背山,後座金龍灣,東有鳳凰泊,西有金沙灘’,可見這是一塊鐘靈毓秀之寶地。”老趙講得有理有據,老戴聽得入了神,連忙插話問道:

”張學良興師動眾,為父親修建了這座陵園,為何最終卻成了一座空塚?”

老趙稍微考慮了一下,有根有據地進行回答: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死于皇姑屯事件。靈柩存放于瀋陽珠林寺,1931年秋,元帥林雖已建成,但卻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被日本人佔領。無奈,張作霖遺骨只好葬于錦州醫巫閭山的驛馬坊,與原配夫人合葬。”

我實在按捺不住,拋出了一個憋在心裡很久的問題:

“孫中山的中山陵有墓碑,就連袁世凱的袁林也有墓碑,可是這一投資1400萬塊銀元的元帥林卻沒建墓碑,不知是何緣故?”

“張作霖曾被袁世凱正式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後來,被孫傳芳等推舉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但南京政府只默許‘張大帥’的軍閥身份,而不承認‘大元帥’的職銜,這就為張作霖墓碑‘難以鐫刻’埋下了伏筆。”老趙對那段民國歷史的嫺熟,不得不叫大家嘆服.....

這天夜晚,我們躺在小木屋的木板床上,聽著湖水輕輕地拍打岸邊的聲音,嗅著松林散發出來的淡淡清香,便甜甜地進入了美麗的夢境。

在圓城最為令人驚羨的建築當屬漢白玉石牌坊。它高約10米,三樓四柱,上有精美雕刻。其它附屬建築多為頹垣斷壁,早已失去昔日丰采。

距離牌坊不遠就是那座寶頂了。寶頂呈半球形狀,上面長滿了蒿草。我們戰戰兢兢地下到墓道,看見地面上竟有雜亂的牛蹄印,甚至還發現有一攤牛糞。噢,准是當地農民牽著牛在這裡避雨而留下的痕跡。墓室裡面既沒有寶床,也沒有棺槨,只是穹頂有一足球大小的空洞,一束陽光毫無遮攔地斜射進來。至於穹頂和墓壁的各種彩繪,早已模糊不清看不出廬山真面目了......

我們按照一位老羊倌的指點,沿著從鐵背山到營盤的鐵路線,一聲不語地走在返校的路上 。此刻,我們心裡痛惜和憤慨不已:致使元帥林落寞到這種殘破敗和孤寂的情景,完全歸罪於日偽時期憲兵員警的刀光槍影,歸罪於黑暗年代土匪兵痞的雞鳴狗盜!接著,我們很快轉憂為喜:現在,元帥林已經回到了人民的壞抱,黨和政府一定會將它建設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第二次是乘船去的。我於1984年初,被選派到遼寧省委黨校進修。臨到結業前夕,校方決定:新聞培訓班同學齊赴撫順遊覽元帥林。7月14日早晨,碧空如洗,空氣清新,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我們分乘兩輛大客一直駛上大伙房水庫攔河大壩,然後在壩下碼頭換乘兩艘遊艇,緩緩地向元帥林進發。我們站在甲板上極目遠眺,只見浩浩藍天與泱泱碧水,構成渾然一色的浩瀚蒼穹,遠山近巒影影綽綽地隱蔽在嫋嫋的煙波之中。 當遊艇航行到小青島時,湖面上宛如綻放朵朵睡蓮,經仔細辨認,原來是成百隻白鶴、蒼鷺、野鴨等候鳥,將大伙房水庫作為最佳棲息地,它們時而潛入水中捕捉魚蝦,時而浮出湖面追逐嬉戲。

“嗚—嗚—嗚—”兩艘遊艇拉起渾厚、悠長的汽笛 ,徐徐停靠在鐵背山碼頭。大家先後下船邁上一百單八磴石階。我環顧一下四周,非常驚訝:偌大的方城竟然消失殆盡,幾乎完全淹沒在水中,僅有前門露出3個拱形門洞及其殘破的頂部。原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晚期,黨和政府舉全國之力,修建了這座大伙房水庫。它不僅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功能,而且為全省多個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成為遼寧名副其實的“大水缸”。

因此說,個別地方作出一點犧牲是可以理解的。這時的一百單八磴青石參道,一條正道和兩條副道規規整整、一塵不染,之間石欄上雕有雄獅座像。那對造型優美的華表巍然屹立,仿佛兩把寶劍直插雲天。我們拾極而上抵達圓城正門。兩組石雕分列神道兩側,文臣手執笏板忠心耿耿,武將手握兵器威風凜凜,就連那些駿馬、駱駝等石獸,也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走進圓城,那座漢白玉石牌坊傲然矗立,渾然天成的石材,美輪美奐的造型,巧奪天工的工藝,無不反映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無不展現石雕藝術的無窮魅力。就連那些殿堂、廊廡、圍欄、石供等附屬建築,也均精工細作,一絲不苟,處處閃爍著綜合藝術的光芒。寶頂為元帥林的核心建築。寶頂外緣由兩層平臺組成,上面用五彩石子鑲嵌成鹿、鶴、獅子、花卉等圖案,構思巧妙,色彩柔和;寶頂周圍石人、石馬、石羊,工藝精湛,造型逼真 ;影壁牆上有虎、鹿、麒麟浮雕,層次分明,雕工細膩,使寶頂從外觀便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墓室單窟,拱頂呈穹窿狀。拱形穹頂和周圍牆壁,分別繪有日月星辰和水浪浮雲圖案。元帥林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省市政府先後多次撥付鉅款,並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元帥林進行了徹底維修,終於使其成為中外遊客趨之若鶩的旅遊和度假勝地。

第三次是坐車去的。我已退休多年,對於遊歷名山大川和撰寫遊記散文,可謂樂此不疲。2014年5月6日,我邀幾位老年朋友,搭乘一台麵包車,沿著202線國道,到高麗村後再轉向西南,直達元帥林度假村,下榻於返璞歸真的小木屋。我們放下行囊,攀爬連綿起伏的崗巒,不大工夫便融入到鬱鬱蔥蔥的林海之中。

以前,我去元帥林,多數屬於參觀和遊覽,走馬觀花,來去匆匆。這次純粹是為了遊山玩水、休閒度假,同時也為了弄懂弄清長期糾結在心裡的幾個問題。張作霖陵園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帥林風景區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也就是說,除了欣賞張氏陵園建築之外,就是邀游於青山綠水之間了。

這是一片茂密的混交林。明麗的陽光從青枝綠葉間篩濾進來,灑落在樹葉覆蓋的坡地上,形成斑斑駁駁的光影。布穀鳥、山脖鴿、花喜鵲等鳥雀,在樹林中自由地飛來飛去,不時傳來或清亮或圓潤的歌唱。大家感到在這裡呼吸格外舒暢,心情格外愉悅。不知誰從遠處喊了一聲:“快來呀,這裡有不少山菜。”“好,在那等著啊!”群山裡回蕩著旅伴的聲音。我們循著喊音走去,很快便找到了同伴。這是南北走向的小山溝,一條小溪叮叮咚咚地向山下流淌。緊挨著河溝長著一簇一簇的猴腿兒,大家彎下腰采了幾把,然後便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去。度假村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主食是玉米麵大餅子,副食是紅燒胖頭魚、油炸尖嘴子、豆角燒排骨、豬肉炒蕨菜和小雞燉蘑菇,還有貓爪子、刺嫩芽蘸醬,一句話,全是清一色的農家飯菜,味道飽含著湖水的鮮美和山野的清香!

在這群旅伴中,有位姓趙的民俗學專家,早就答應圍繞張作霖陵寢問題,為我們答疑解惑。吃完晚飯,我們一行人圍著一張石桌,坐在石凳上,身披瑰麗的晚霞,面拂清涼的晚風,一場非正式的“答記者問”便算開始了。

“張學良為何選擇此處,作為安葬其父張作霖之地?”老李首先提出這樣一個疑問。

“根據當年參與勘選元帥林的風水先生說,這裡‘前照鐵背山,後座金龍灣,東有鳳凰泊,西有金沙灘’,可見這是一塊鐘靈毓秀之寶地。”老趙講得有理有據,老戴聽得入了神,連忙插話問道:

”張學良興師動眾,為父親修建了這座陵園,為何最終卻成了一座空塚?”

老趙稍微考慮了一下,有根有據地進行回答: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死于皇姑屯事件。靈柩存放于瀋陽珠林寺,1931年秋,元帥林雖已建成,但卻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被日本人佔領。無奈,張作霖遺骨只好葬于錦州醫巫閭山的驛馬坊,與原配夫人合葬。”

我實在按捺不住,拋出了一個憋在心裡很久的問題:

“孫中山的中山陵有墓碑,就連袁世凱的袁林也有墓碑,可是這一投資1400萬塊銀元的元帥林卻沒建墓碑,不知是何緣故?”

“張作霖曾被袁世凱正式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後來,被孫傳芳等推舉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但南京政府只默許‘張大帥’的軍閥身份,而不承認‘大元帥’的職銜,這就為張作霖墓碑‘難以鐫刻’埋下了伏筆。”老趙對那段民國歷史的嫺熟,不得不叫大家嘆服.....

這天夜晚,我們躺在小木屋的木板床上,聽著湖水輕輕地拍打岸邊的聲音,嗅著松林散發出來的淡淡清香,便甜甜地進入了美麗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