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嚴苛限購令的背後,海南經歷了什麼?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海南不能炒房

NO.497-海南不能炒房

作者:貓斯圖 編輯:棉花

“北海不同於上海,要量力而行。”1993年,在廣西視察的時任副總理朱鎔基看罷北海嚴重泡沫化的樓市,對接待的地方官員如此說道。

這句話,回頭看來不僅僅是對北海人民說的,也是說給海對岸的海南人民聽的。

警告已經發出,聽到的人卻寥寥無幾。聰明人已經收拾細軟返回內地繼續自己新的人生,深陷其中者沒有能夠離開。哭也沒有用了,

因為海南周邊不缺鹽水,海南更不相信眼淚。

咱們一起闖海南吧

說海南不相信眼淚的不是別人,正是因為自嘲油膩而出名的馮侖。

不過在瘋狂斂財的海南,這樣一個出身知識份子,又有國家研究人員身份的企業家,豈止不油膩,甚至還有些清新脫俗。

連和他合夥的那五個人的組織結構都是清新脫俗的:六個人平分一切權利。

馮侖偶爾把自己放在兄弟們前面,還要解釋說這是因為他年紀大而且政商經驗豐富。

不過如果僅僅從對海南事業的熟悉程度來看,其實馮侖是不應該排行老大的,比他更早看出海南機會的,是潘石屹。

1988年的海南,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出現的第一個野蠻生長的系統性機會。

改革開放雖然已經試點了相當一段時間,但浦東深圳等經濟特區,是城市級及以下的定調,留給年輕人折騰的空間不多;浙江福建等地出現的“小狗經濟”則還遠沒有影響全國的實力,它們所需要的生產和運輸流程也非當地人不能掌握。

所以當海南建省並被劃為經濟特區的時候,潘石屹拿著報紙第一時間就找到了好哥們李勇:“咱們一起闖海南吧!”

然而對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來說,

意識形態仍然是一柄懸在投資頭上的利劍,沒有人知道這根線能堅持到什麼時候。

即使處在江湖之遠,海南的投資者對北京的廟堂之高還是有所忌憚,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劇烈影響房市投資者的興趣。既然連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都會引發激烈的爭議,弱小的海南資本流向不穩定就更是經常的事情。

不過即使如此,1990年到1992年間,海南的房地產投資率還是連年上漲了143%、123%、225%。

1992年的超級上漲源自鄧小平的南方講話,“不爭論”要求人們擱置姓什麼的爭論,把是什麼的文章做大。這給了大批投資者以信心,在海南和內地間逡巡的觀望者紛紛帶著新找來的錢捲土重來。隨之而來的,包括了國家隊、各路銀行、還有投機分子。三教九流彙聚海南,可比黃金時代的大上海。

得到了保障產權的承諾,這一次的房地產泡沫,來勢顯然比上一次更加洶洶。

海南建省初期的那段時間,房地產還可以用“投資”來形容。不理智的投機固然有,但仍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這從潘石屹當時蟄伏的磚頭廠一直能保持不錯的生意也能看出來——老闆們是真的在買磚頭造房子啊。

可當海南特區成為全國熱錢唯一出口的時候,投資很自然就會變成投機。當時的海南,造一套別墅的成本價是2000元/平米,售價4500元/平米,三天后在仲介公司就變成8000元/平米了。造房子的還沒有倒房子的來錢快,誰還好好造房子呢。

這麼想的又豈止是造房子的,那些拿著錢打算來正經幹事的人,看見倒騰房子這麼賺錢,也就放著好好的實業不幹轉投房地產了。

一夜從赤貧到暴富,在1992年的海南是像海風一樣家常便飯的事,但好像沒有什麼人意識到它和海風一樣有一股濃濃的腥味。

這一段就不要再講了嘛

海南房市泡沫巔峰時,在房屋產權大廳底樓買下的房子,走到6樓辦另一個手續再下樓,價格已經漲了20%。人人唯恐落於人後地入手房子,買到就是賺到。

到了1992年4月海南舉辦國際椰子節的時候,風向又有所變化。那時候買賣的物件已經不再是房子,而是連地基都還沒有的地皮。地皮雖然是空的,卻能賣出仿佛有房子一樣的價錢。

歸根結底,是因為房價已經高到人們沒辦法繼續加價,只能找潛在的房屋繼續炒作。泡沫破裂以後人們能在海南看到的眾多半成品地基,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市面上流傳著潘石屹用五斤桔子查到內部資料,意識到海南的人均住房面積50平而北京只有7平,做出了這是一個毫無市場需求基礎的泡沫市場的判斷,帶著兄弟們逃出生天。潘石屹本人似乎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這個傳說,也許是為了增加一點自己的神秘感。

但其實要判斷1992年海南樓市的泡沫性質根本犯不上還要去看看土地規劃資料。當一個商人看到街面上有人指著一片地基說“這就是我準備開發的國際酒店,你買不買?”,還有好幾個人競爭著叫高價的時候,海南房市的泡沫屬性就已經一覽無餘了。

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明知道這裡面的泡沫成分有多大,人們還是不願意離開這片熱土。賺到錢的想要再賺一點,還沒有賺到的在等著找下一個冤大頭。說是擊鼓傳花都有點對不起這些房子的價錢,這個遊戲更像是擊鼓傳燙手的山芋,在一雙又一雙手之間快速傳遞著,生怕山芋會在自己手裡炸開。

終於,伴隨著1993年中《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最後一個拿到山芋的人變成了孤魂野鬼。

“前幾天還在街頭開賓士、提磚頭炒房!”

END

海南建省初期的那段時間,房地產還可以用“投資”來形容。不理智的投機固然有,但仍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這從潘石屹當時蟄伏的磚頭廠一直能保持不錯的生意也能看出來——老闆們是真的在買磚頭造房子啊。

可當海南特區成為全國熱錢唯一出口的時候,投資很自然就會變成投機。當時的海南,造一套別墅的成本價是2000元/平米,售價4500元/平米,三天后在仲介公司就變成8000元/平米了。造房子的還沒有倒房子的來錢快,誰還好好造房子呢。

這麼想的又豈止是造房子的,那些拿著錢打算來正經幹事的人,看見倒騰房子這麼賺錢,也就放著好好的實業不幹轉投房地產了。

一夜從赤貧到暴富,在1992年的海南是像海風一樣家常便飯的事,但好像沒有什麼人意識到它和海風一樣有一股濃濃的腥味。

這一段就不要再講了嘛

海南房市泡沫巔峰時,在房屋產權大廳底樓買下的房子,走到6樓辦另一個手續再下樓,價格已經漲了20%。人人唯恐落於人後地入手房子,買到就是賺到。

到了1992年4月海南舉辦國際椰子節的時候,風向又有所變化。那時候買賣的物件已經不再是房子,而是連地基都還沒有的地皮。地皮雖然是空的,卻能賣出仿佛有房子一樣的價錢。

歸根結底,是因為房價已經高到人們沒辦法繼續加價,只能找潛在的房屋繼續炒作。泡沫破裂以後人們能在海南看到的眾多半成品地基,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市面上流傳著潘石屹用五斤桔子查到內部資料,意識到海南的人均住房面積50平而北京只有7平,做出了這是一個毫無市場需求基礎的泡沫市場的判斷,帶著兄弟們逃出生天。潘石屹本人似乎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這個傳說,也許是為了增加一點自己的神秘感。

但其實要判斷1992年海南樓市的泡沫性質根本犯不上還要去看看土地規劃資料。當一個商人看到街面上有人指著一片地基說“這就是我準備開發的國際酒店,你買不買?”,還有好幾個人競爭著叫高價的時候,海南房市的泡沫屬性就已經一覽無餘了。

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明知道這裡面的泡沫成分有多大,人們還是不願意離開這片熱土。賺到錢的想要再賺一點,還沒有賺到的在等著找下一個冤大頭。說是擊鼓傳花都有點對不起這些房子的價錢,這個遊戲更像是擊鼓傳燙手的山芋,在一雙又一雙手之間快速傳遞著,生怕山芋會在自己手裡炸開。

終於,伴隨著1993年中《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最後一個拿到山芋的人變成了孤魂野鬼。

“前幾天還在街頭開賓士、提磚頭炒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