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困難年代的軍人生活|冉守疆

曲靖軍分區官兵開荒種地。(左二為原曲靖軍分區參謀長巴天橋)

這位穿補丁褲子的軍官正在指導民兵訓練。

這張曲靖軍分區民兵訓練的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著裝看應該是冬季,從女民兵匍匐的姿勢看應該是訓練埋設地雷。照片上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是軍官褲腿上的兩塊大補丁。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不知道補丁衣服是怎麼回事,

更不會想到軍人還穿補丁衣服。其實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穿補丁衣服在社會生活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軍人穿補丁衣服也不是什麼稀奇事。那時,部隊沒有訓練服,也沒有禮服,只有夏常服和冬常服,且服裝面料質地很差,一般情況下等不到發放服裝的時候,衣服就會被磨破。最容易破損的部位主要在袖口、肘部、膝部、臀部。
機關、後勤人員稍好一點,基層士兵衣服普遍不夠穿。怎麼辦?只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我軍歷史上有個延續了幾十年的光榮傳統,這個傳統的載體是針線包,針線包從紅軍時期就有了。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針線包還是部隊不在編的“裝備”,人人都有。針線包很簡單,一個小布包,裡面裝著幾根不同型號的針,一個頂針,幾卷不同顏色的線,還有一個能折疊的小剪刀。
每年八一建軍節或是春節,地方慰問部隊送來的紀念品,都有針線包。那個年代幹部戰士人人都會針線活,衣服破了自己補,被褥洗了自己縫。

這張照片上軍官褲腿上的大補丁應該是他自己親手縫上去的,因為那時縫紉機還非常少。補這樣的大補丁針線活要好,不僅四邊要縫,中間也要縫,不然會起皺,而且針角要小,不能露線頭。補丁布儘量和衣服顏色接近,看來這位軍官找不到相近的布料,

補上去的兩塊大補丁如此顯眼。向雷鋒同志學習運動開展後,雷鋒一雙襪子補了一百多個補丁的事蹟,讓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之風吹遍軍營。軍人穿補丁衣服不但不會被笑話,還會受到表揚。補丁多了會成為節約標兵,會被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

與補丁衣服相對的是比較差的伙食。在很長的 一段時間裡,陸軍士兵灶每人每天的伙食標準五毛錢左右,

海空軍士兵要高一些,伙食標準最高的是飛行員和潛艇人員,每人每天有三四元。為了改善生活,有條件的部隊便開荒種地,搞養殖業,那時部隊有句口號:“發展養豬事業,減輕人民負擔”。曲靖軍分區官兵雖生活在城鎮,但生活並不富裕,尤其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受國家整體經濟影響,一時間吃飯都成問題。為了渡過難關,分區指戰員掄起鎬頭開荒種地,拿起鐵鍬挖塘養魚。他們發揚南泥灣精神,不靠國家靠自己,用勞動的雙手“豐衣足食”。

50式軍服。

55式軍服。

65式軍服。

85式軍服。

最新式軍服。

部隊的生活開始有所改善是在1976年後,首先服裝變了,夏常服變成了“的確良”,冬常服變成了“滌卡”。每年兩次的服裝發放在數量上也有了增加,後來陸續有了訓練服和禮服。這之後,補丁衣服漸漸消失了。部隊的伙食標準也有了明顯提高,油多了,肉多了,細糧多了,頓頓吃粗糧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缺吃少穿的年代遠去了,補丁衣服和針線包成了遙遠的記憶。在新的時代,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還要不要,回答是肯定的。這種光榮的傳統、這種革命的精神,我們不但要繼承,而且還要發揚。越是好日子,越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初心。

他們發揚南泥灣精神,不靠國家靠自己,用勞動的雙手“豐衣足食”。

50式軍服。

55式軍服。

65式軍服。

85式軍服。

最新式軍服。

部隊的生活開始有所改善是在1976年後,首先服裝變了,夏常服變成了“的確良”,冬常服變成了“滌卡”。每年兩次的服裝發放在數量上也有了增加,後來陸續有了訓練服和禮服。這之後,補丁衣服漸漸消失了。部隊的伙食標準也有了明顯提高,油多了,肉多了,細糧多了,頓頓吃粗糧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缺吃少穿的年代遠去了,補丁衣服和針線包成了遙遠的記憶。在新的時代,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還要不要,回答是肯定的。這種光榮的傳統、這種革命的精神,我們不但要繼承,而且還要發揚。越是好日子,越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