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習課堂」懷古詩:淒涼千古事,日暮倚閶門

台州府城

懷古詩是古代漢族詩詞中內容,思想較沉重的作品。

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歎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於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寫作特點

方虛穀雲:“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3)手法: 用典,對比,借古諷今,吊古傷今。

(4)語言: 含蓄蘊藉。

(5)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吳鉤,烏衣巷,淮水,柳營,後庭花。

(6)表現手法:運用典故,今昔對比,借古諷今,即事議論。

(7)思想感情:吊古傷今,昔盛今衰,懷才不遇。

(8)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鬱。

江南長城

藝術特徵

1、懷古“點”的相對統一。

既然是懷古詩,詩人的抒懷的情感必須有一個觸發點,也就是說,懷古詩中一般都會出現一處(件)讓詩人產生聯想的“點”。

這些“點”既可以是某處遺跡,也可以是遺跡旁的景或物,還可以是由遺跡聯想起的歷史事件,還可以是某個歷史人物。

2、懷古形式的相對統一。

從懷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懷古詩都會選擇“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變遷”這兩種對比的模式。

從物是人非的角度看,

詩人往往選取的是遺跡旁的景或物,將穿越時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詩人當世已然不存或殘存的遺跡進行對比,從而形成一種比較關照,抒發出時空更替的興亡之感。

從物的盛衰變遷的角度看,詩人往往將著眼點關注在遺跡本身,由遺跡現實的衰敗聯想到遺跡當年的繁盛,兩相對比,進而抒發時空滄桑之感。

3、蘊涵的情感趨向的相對統一。

詩歌的終極目的都是抒發情感,

懷古詩在抒發情感的趨向性上也表現了相對的統一,一般可分為三類。一是寄託個人境遇。二是借古諷今,憂國傷時。三是感慨人世無常。

閶門城牆

閶門懷古(唐·韋應物)

獨鳥下高樹,遙知吳苑園。

淒涼千古事,日暮倚閶門。

金陵懷古(唐·司空曙)

輦路江楓暗,宮庭野草春。

傷心庾開府,老作北朝臣。

春草宮懷古(唐·劉長卿)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石城懷古(唐末宋初·劉洞)

石城古岸頭,一望思悠悠。

幾許六朝事,不禁江水流。

易 水

易水懷古(唐·馬戴)

荊卿西去不復返,易水東流無盡期。

落日蕭條薊城北,黃沙白草任風吹。

館娃宮懷古五絕 其一(唐·皮日休)

綺閤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秖把西施賺得吳。

汴河懷古二首 其二(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南北史感遇十首 其五(唐·司空圖)

兵圍梁殿金甌破,火發陳宮玉樹摧。

奸佞豈能慚誤國,空令懷古更徘徊。

【資源來源於網路】

落日蕭條薊城北,黃沙白草任風吹。

館娃宮懷古五絕 其一(唐·皮日休)

綺閤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秖把西施賺得吳。

汴河懷古二首 其二(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南北史感遇十首 其五(唐·司空圖)

兵圍梁殿金甌破,火發陳宮玉樹摧。

奸佞豈能慚誤國,空令懷古更徘徊。

【資源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