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燒瓷碗最難掌控的是火候,但株洲的這位工匠卻有兩把刷子

生活中,一日三餐少不了的工具之一就是瓷碗,我們知道瓷碗都是燒制而成的。

一個瓷碗從成型到燒制大概要50道工序,殊不知隧道窯的燒制又最為特殊,因為如果火候未恰到好處,

一窯爐的瓷碗就可能功虧一簣

奔鹿瓷廠就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陳志軍,他專對窯火“察顏觀色”

這道長長的火焰在隧道窯80來米遠的地方,

正被燒制的就是發往雲南的“釉中彩戈三大”瓷碗。每天,陳志軍都要站在隧道窯出口的地方觀察,保證窯爐溫度在1300到1400度左右。

瓷碗燒制的火候過高或過低都不行,而且不同型號的瓷碗火候不一樣,但陳志軍有一個秘決,就是緊緊盯住在燒的瓷碗,

時刻察顏觀色,在火候最佳的時候出手。

陳志軍說,他會根據工廠配方狀況、天氣變化情況,來合理調節風力,調控好窯爐氣氛。溫度本有儀器測量,但優美的火溫搖擺曲線在陳志軍心底更有參考價值,他說從燒成曲線,自己就可看准火色,哪種顏色的火焰,溫度有多高,他都心中有數。

陳志軍還帶領操作人員精心調整好窯爐風力,進一步改進窯爐操作方式。能在合理時間,合理溫度節點再添加燃料,使得產品品質穩步提升,產品優等率提高8%。

同事介紹說,瓷碗燒制火候十分講究恰到好處,如火候不夠就燒不到位,過火又會燒壞釉彩。在天元區,像陳志軍這樣能通過看火知曉“調節、毛病分析”高超技藝的燒窯工屈指可數。

陳志軍說

看一個瓷碗燒成工的技能怎麼樣,要看他燒出來的瓷器顏色如何,如果瓷碗表面泛黃或者泛黑,都是因為燒的過程中沒有控制好火溫,產品只能淪為次品或者廢品。

所以,燒制產品的時候,陳志軍一天十來個小時在窯前,觀看窯前左右兩側8個噴火口的火候和溫度變化。而後緩慢降溫,瓷碗通過高溫所產生的流動及變化而達到渾然天成的藝術,經還原作用,出窯後的瓷碗鮮豔奪目。

而入窯前,發現個別胎品有問題,陳志軍還要精修、小改,去塵。在缽裡擺置瓷碗又是個慢活,每一件都要擺放平穩整齊。而每兩組缽體間7、8釐米的間隙卻有文章。因為合理安排裝車品種匹配後,提高裝車容量,使得工廠進車量由原來的22車提高到25車,產量提高14%。

10年來,陳志軍的臉龐早被映成了古銅色。他運用自己扎實的理論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窯爐安全方面手把手指導操作人員如何操作,如何觀察窯內車輛運行情況,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017年就有六次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如今,工廠每天要生產10萬餘隻瓷碗,別看外表不及高檔碗,但耐磨和硬度是別的碗的好幾倍。陳志軍說,自己也說不上工匠精神的內涵,但數年與火打交道,自己只知盡心掌控燒制火候,為廣大百姓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吃飯的碗,就是一件幸福指數很高的事情。

致敬勞動者

有人害怕火焰的灸熱,你卻享受近距離欣賞火焰曲線的優美。有人嫌棄瓷廠的塵埃,你則把窯爐火候掌控當成幸福的事業。你與火結緣,用豐富的實踐經驗,把火候玩轉在股掌之間。你與火相伴,用一絲不苟的專注,燃燒著自己的無悔青春。工匠精神最難得的是恰到好處,把握好了一個“度”,你就在烈焰中實現了自己最大的價值。

而入窯前,發現個別胎品有問題,陳志軍還要精修、小改,去塵。在缽裡擺置瓷碗又是個慢活,每一件都要擺放平穩整齊。而每兩組缽體間7、8釐米的間隙卻有文章。因為合理安排裝車品種匹配後,提高裝車容量,使得工廠進車量由原來的22車提高到25車,產量提高14%。

10年來,陳志軍的臉龐早被映成了古銅色。他運用自己扎實的理論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窯爐安全方面手把手指導操作人員如何操作,如何觀察窯內車輛運行情況,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017年就有六次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如今,工廠每天要生產10萬餘隻瓷碗,別看外表不及高檔碗,但耐磨和硬度是別的碗的好幾倍。陳志軍說,自己也說不上工匠精神的內涵,但數年與火打交道,自己只知盡心掌控燒制火候,為廣大百姓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吃飯的碗,就是一件幸福指數很高的事情。

致敬勞動者

有人害怕火焰的灸熱,你卻享受近距離欣賞火焰曲線的優美。有人嫌棄瓷廠的塵埃,你則把窯爐火候掌控當成幸福的事業。你與火結緣,用豐富的實踐經驗,把火候玩轉在股掌之間。你與火相伴,用一絲不苟的專注,燃燒著自己的無悔青春。工匠精神最難得的是恰到好處,把握好了一個“度”,你就在烈焰中實現了自己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