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後來的我們》大賣5億遭40萬退票,刷票房原來是門技術活

在這個五一小長假期間,聰明如科技君選擇了乖乖在家,沒有加入豪華旅遊堵車大軍,和朋友約個電影吃個飯,假期過得一樣美美噠。

五一期間上映的電影《後來的我們》確實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在假期狠賺了一把觀眾的眼淚,這部由“奶茶”劉若英轉型當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在五一期間收穫了豆瓣電影6.6分,而且該片首日預售成績就突破1億,成為唯一首日預售破億的愛情片且刷新歷史記錄。

或許是“奶茶”的那一首《後來》影響力實在太大,加上影后“小黃鴨”周冬雨與新晉小生井柏然演技的推波助瀾,讓這部中低成本的愛情題材電影在五一期間成了話題之作,

狠狠戳在了當下年輕人的痛點之上,堵住了那些有著“前任情結”的受眾的心,順勢拿下如此佳績,好像也在情理之中,截至4月30日淩晨1點,《後來的我們》票房已破5億。

然而,當觀眾還沒來得及在眼淚中明白如何去愛的時候,電影就爆發了大規模退票事件,此次又將電影背後“刷票房”的灰色操作擺上了檯面。此次風波不僅給背後電影的發行方蒙上一層信譽的陰影,

也讓電影本身“陰鬱”“悲傷”的氣質更加濃厚了。

《後來的我們》遭遇近40萬退票,“貓眼”背鍋?

據爆料,在首映當日,《後來的我們》出現了詭異的大規模“退預售票”事件。

據統計,截至4月28日,貓眼平臺上出現疑似惡意刷票並退票數約38萬張,涉及票房約1300萬,占當日總票房2.8億的4.6%。惡意刷票訂單集中在19.9元等特惠票。此外,淘票票平臺也有超過2萬張《後來的我們》的退票。

根據“電影票房”給出的證據,劉若英的導演處☆禁☆女作《後來的我們》預售票房極佳,但有人利用票務平臺可以退票的規則便利,在影片開映前惡意退票,僅武漢萬達的幾家影城就累計退票4342張。

假數據入場,抬高預售為影片造勢,但開映前大量的惡意退票又讓影城蒙受損失,逼得影院方紛紛曝光此事。一時間該片的發行方貓眼電影被推上風口浪尖,被認為是幕後操控者。作為協力廠商售票平臺和《後來的我們》的發行方,

難免讓人覺得“既當了裁判員,又當了運動員”。前期的退票集中在貓眼管道,但統計過程中,淘票票平臺也有退票,如果貓眼監守自盜,未免做得太過明顯。

退票反而發行方受益,為“刷票房”各出奇招

事件進行到現在,可以看到受損最嚴重的是影院,而受益最多的是片方。為什麼退票片方還反而受益呢?因為後期的大量退票,是前期大量虛假購票的結果。

這種大規模虛假購票會讓路人觀眾產生“這部電影很火,自己搶票也要看”的錯覺,擔心買不到票,也都擠進票務平臺上去買票;而影院方也受此影響,為了滿足需求並賣出更多票,增加了這部電影的排片。沒成想增加排片之後,原先撲上來買的那批觀眾紛紛退票了,可之前增加的排片已無法取消。放映廳就這麼多間,厚此薄彼,連累原本可以賣出票的其他電影也減少了賣座。

有網友用“票房造假2.0版”來形容這一事件,認為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比鎖定“幽靈場”更為惡劣。其實如此奇葩的操作,在電視刷票史上也不算什麼了,為了票房,發行方與宣傳方甚至還有粉絲群體,鑽過電影票房統計的空子,均上演過一系列濃墨重彩的票房造假戲碼。

上文提到的《葉問3》於2016年上映,首日票房高達1.55億元,打破華語動作片首日票房記錄。但在“創紀錄”後不久,《葉問3》即曝出票房造假醜聞。經過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排查,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餘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

除開已被大眾熟知的電影“幽靈場”之外,“鎖場”由於其成本較低,被粉絲群體“濫用成災”,反而為電影招黑。在電影《三生三世》上映期間,就爆出了粉絲為了保證排片場次,將每個場次中的一部分座位買下,達到讓影城不更換場次的作用,這樣即使影城想更換為別的影片,也可能為了避免顧客投訴而選擇不更換場次。

而上述戲碼在人人唾棄“偷票房”面前,還是稍顯稚嫩。影院通過手寫電影票,或臨時取消場次,造成實際播放等手段私吞票房,或將票房進行“移花接木”到另一部電影上。今年春節,《唐人街探案2》就曾暗指《紅海行動》偷走了自己的票房,《紅海》在某些電影院的排片量高達99%,確實引起公眾對其“偷票房”的爭論。

現在,刷票房已成了業界和購票平臺的一顆毒瘤。只要院線制的頂層設計不根據中國電影新的現實、新的發展狀況,進行重新系統性、結構性的全方位調整,買票房、偷票房的票房造假亂象,肯定還會沒完沒了。

而受益最多的是片方。為什麼退票片方還反而受益呢?因為後期的大量退票,是前期大量虛假購票的結果。

這種大規模虛假購票會讓路人觀眾產生“這部電影很火,自己搶票也要看”的錯覺,擔心買不到票,也都擠進票務平臺上去買票;而影院方也受此影響,為了滿足需求並賣出更多票,增加了這部電影的排片。沒成想增加排片之後,原先撲上來買的那批觀眾紛紛退票了,可之前增加的排片已無法取消。放映廳就這麼多間,厚此薄彼,連累原本可以賣出票的其他電影也減少了賣座。

有網友用“票房造假2.0版”來形容這一事件,認為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比鎖定“幽靈場”更為惡劣。其實如此奇葩的操作,在電視刷票史上也不算什麼了,為了票房,發行方與宣傳方甚至還有粉絲群體,鑽過電影票房統計的空子,均上演過一系列濃墨重彩的票房造假戲碼。

上文提到的《葉問3》於2016年上映,首日票房高達1.55億元,打破華語動作片首日票房記錄。但在“創紀錄”後不久,《葉問3》即曝出票房造假醜聞。經過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排查,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餘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

除開已被大眾熟知的電影“幽靈場”之外,“鎖場”由於其成本較低,被粉絲群體“濫用成災”,反而為電影招黑。在電影《三生三世》上映期間,就爆出了粉絲為了保證排片場次,將每個場次中的一部分座位買下,達到讓影城不更換場次的作用,這樣即使影城想更換為別的影片,也可能為了避免顧客投訴而選擇不更換場次。

而上述戲碼在人人唾棄“偷票房”面前,還是稍顯稚嫩。影院通過手寫電影票,或臨時取消場次,造成實際播放等手段私吞票房,或將票房進行“移花接木”到另一部電影上。今年春節,《唐人街探案2》就曾暗指《紅海行動》偷走了自己的票房,《紅海》在某些電影院的排片量高達99%,確實引起公眾對其“偷票房”的爭論。

現在,刷票房已成了業界和購票平臺的一顆毒瘤。只要院線制的頂層設計不根據中國電影新的現實、新的發展狀況,進行重新系統性、結構性的全方位調整,買票房、偷票房的票房造假亂象,肯定還會沒完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