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座|沉醉於靜立案前的墨香:關於書法的臨摹創作

當靜立案前,沉浸在中國書法那特有的翰墨字香中,世俗生活的煩惱頓時會拋入九霄,一種愉悅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書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如何臨摹與創作,

雖然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其實每談仍有新意。前不久在中華藝術宮的書法名家系列講座中,知名書法家、上海書協副主席晁玉奎先生通過對書法各類書體的講述,通過歷代傳世書法經典作品及書法故事,呈現了他所理解的書法臨摹與創作。

作為傳統藝術的書法與其獨特魅力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它是以漢字為表現物件,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

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可以表達複雜的思想情趣。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它能夠像雕塑、音樂、舞蹈、戲劇、詩歌或者繪畫作品一樣吸引人們,讓人們得到美的藝術享受。書法是一門藝術,與寫字不同,它講究用筆的技法和章法佈局。比如在楷書上用筆技法講究起筆、行筆、收筆,在草書上講究用筆的提與按、行筆的快與慢、筆意的斷與連,因為所有藝術對比產生美,
如唱歌高音與低音的對比,跳舞伸展與收縮對比。

《蘭亭序》唐 馮承素摹本

書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去,我們要肩負起這個使命。就從個人角度來說,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為了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也應該學習書法,人的生活品質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

我認為不論經商從政還是科研人都得有愛好,愛好有很多選擇,書畫最好,人文素養可以通過學習書法來提高,詩書畫印是聯繫在一起的,這是一把通向傳統文化藝術殿堂的鑰匙。學習書法有利於個人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於推動自己事業的發展。有人說,一個市長如果沒有文化,城市就是一片水泥森林,很多大企業家最終都轉到了文化發展上了,如王健林、馬雲等等。
就是說,書法可以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知識和文化素養。如果我們愛好書法這門藝術,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研習書法過程中,可以起到陶情冶性、健身養性、放逸釋懷的作用。當你靜立案前,沉浸在那翰墨字香中,這時世俗生活的煩惱拋入九霄,一種愉悅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中國書法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因為書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華藝術宮書法名家講座中的晁玉奎

早在約6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中,漢字就開始萌芽。到了有歷史記載的商朝後期,出現了相當成熟的漢字——這就是甲骨文,從此就產生了書法藝術。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演變經歷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個階段,可以說名家大師燦若星河,各種流派眾多,藝彩紛呈。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歷代帝王對書法的重視、推崇也是書法書法人才輩出的一大因素。典型的如南朝蕭衍、唐代李世民、五代李煜、南宋趙構等,他們都是“皇帝”兼書法家于一身。上層官僚對書法的熱衷,形成了官府內“沒有書法本領,恐怕難以立足”的局面。嚴格地說,在古代,並沒有專業的書法家。

歷代長於書法者,很多都是為官者或大文人,無非是將書法“玩”得更加得心應手。這種局面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打破。新文化運動衝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一時宣導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對西學全盤肯定的勢頭銳不可當。歐風美雨、西學東漸,鉛筆、鋼筆、圓珠筆等各種硬筆代替了毛筆。毛筆書法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有人主張走拉丁化的道路,書法被推向了絕境。所幸的是,因毛筆書法其獨特魅力為國人所熱愛,反而成為了獨立的藝術門類,幾千年經久不衰。現在雖是資訊化時代,毛筆字不再是交流的工具,也不是就職的必備素質,但書法的獨特魅力仍吸引著很多的人。

怎麼才能學好書法,如何做好臨摹與創作

第一、關於臨摹問題。

我們通常說臨摹的方法有幾種:一是摹,摹有3種,1是用薄紙蒙在古跡上雙鉤線,2是單鉤線,好處是不走樣、不變形、點畫準確,3是蒙在上面描;二是臨,分對臨和意臨。對臨就是把字帖放在邊上照著臨,意臨分物意、筆意和我意。這是臨摹的基本方法。

再說怎麼搞好臨摹,因為藝術上絕對的好是無止境的,絕對的好是不存在的,只能是相對的好,這個相對的好也有一個基本標準——就是既懂理論,又會創作,理論上別人說不清的東西,你能說清,創作上能得到書法界和社會上的廣泛認同。這個標準不高也不低,不少書法家是傾其畢生精力來追求這個目標!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雙修、多修。怎麼才能真正修煉的好,成為人們認可的書法家呢。

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沒有老師是學不好的,好的老師能讓你少走彎路,不入歧途,指導你研修理論和臨摹創作。王羲之的老師是衛夫人,生前名播海內,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曾三次登門求教學習書法,其後青出於藍,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

《寒食帖》北宋 蘇軾

第一堂課,衛夫人並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她只教王羲之練一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蘸墨以後在紙面上點出的痕跡,然後她在邊上注了四個字“高山墜石”,她又帶王羲之去看山上落下來的一塊石頭,感受石頭墜落的力量,所以蘭亭序中二十多個之字,每一個點都不一樣。

第二課,衛夫人教王羲之一字,就是一根短線,衛夫人說這是“千里陣雲”,她又把王羲之帶到戶外,凝視地平線、廣闊平原的天際之處,其實千里陣雲是地平線上的雲,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滾動、排列,向兩邊伸展,這叫“千里陣雲”,千里陣雲就是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使他以後寫“一”的時候,有與天地對話的感覺。

第三課是叫他寫豎,就是寫“中”時,衛夫人又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裡,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感覺一根藤的強韌,老藤拉不斷,王羲之感悟到這根線要寫到拉不斷,有彈性。

我們說書法是現條藝術,好的線條要像年輕人的血管圓潤充盈,不能像老年人的血管乾癟、缺乏韌性,線條好要學會中鋒用筆。

因此,高山墜石是重量與速度,千里陣雲是開闊胸懷,萬歲枯藤是堅韌堅持。

現在山寨版老師很多,辦班培訓是為了賺錢。

第二,要開闊視野。

瞭解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過程(主要脈絡),就像吃自助餐一樣,具備一定的書法歷史和理論知識。毛主席說,沒有革命的理論便沒有革命的行動,書法亦然。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胸中有全域,弄清來龍去脈,千字文上叫尋古求論。

我們學習書法,要瞭解中國書法歷史演變的全過程。下面我們先回顧一下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過程 (主要脈絡)

中國書法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程,在這三千多年的歷程中,可以說,各種碑帖那是浩如煙海。由於時間有限,這裡只把中國書法發展的一些主要階段和各種書體的演變過程做一個簡要介紹。

甲骨文

1.甲骨文:殷墟發現了商代文字,這是劃時代的大事。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止可以確定年代的最古文字,甲骨文屬於象型文字,刻在獸骨和龜殼上的文字。那時主要用於記事占卜,多用單刀側鋒,字體剛勁有力,行距間距嚴格。

2.金文:隨著冶煉工藝的發展,青銅器的出現,又產生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最早發現是在鍾和鼎上的文字,叫鐘鼎文;隨著大量文物出土,後來又發現一些銅劍上或銅鏡上有文字,這上面的文字叫銘文,因古人稱銅為金,後來統稱叫金文。金文就是鑄在銅器上的文字。

3.籀文:也叫大篆,它的代表作是石鼓文。考察發現,在唐代初期,在今天陝西鳳翔郊區的荒草中發現了10只花崗岩石鼓,高二尺,直徑一尺,石鼓四周環刻了四言的韻文,每鼓一首,共600餘字。據推測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刻石,記載的是秦國國君外出遊玩打獵的情況。說是出自周宣王史籀所書,所以石鼓文又稱籀文。

4.秦篆:也叫小篆。西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三同的政策。“書同文”是統一大業的基本國策,就是以秦國文字(籀文)為基礎,廢除六國其它異體文字,並以一系列的法令頒佈全國統一文字,秦始皇每次出巡都要在沿途刻石紀功,在會稽、嶧山、泰山、琅琊都留下碑刻,這些小篆都是出自李斯手寫,這就是小篆。文字的統一有利於文化的傳播。應該說,小篆對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小篆作為法定的規範文字在政治庇護下只推行了15年,秦始皇就去世了,死在巡遊途中,只活了53歲。這樣小篆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政治保護。

5.簡牘:兩漢政府沒有採取統一文字的政策,當時大篆還未消亡,小篆還在使用,由篆又深化出一種古隸,這就是簡牘、帛書,按照東漢末年大書法家蔡邕的話來說,秦以前已經有了這樣的隸書。

漢隸和章草同時興起,我們先說漢隸。自古至今,我國文字嬗變有兩個體系:一個是古文字系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再一個是今文字系統(楷、行、草)。隸書是古文字裡面的一種,它萌芽于戰國,流行於兩漢,東漢末達到巔峰時期。魏晉南北朝以後,逐漸退出書寫領域。兩漢政府沒有統一文字的政策,大篆、小篆、古隸都可使用,而當時最流行的是漢隸。

漢隸與篆書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以方折的筆道(也就是毛筆運行的軌道、動態的點化)來書寫,體勢撇捺分明、向背開張,形成了既規範典雅又強勁雄健的內張力。我們來欣賞一下隸書的代表作。

①乙瑛碑也是東漢時的刻石,在山東曲阜孔廟,記載著魯相乙瑛在孔廟設置“百石卒史”,全碑書風古樸,字字雄偉。

《乙瑛碑》

②史晨碑:也在孔廟,故有前後碑之稱,正反兩面都有碑文,前賢稱讚此碑自有步伍整氣、凜不可犯的古厚之氣,優雅超逸,可為百代楷模。

③禮器碑:是東漢時為讚揚韓魯相詔會,修飾孔廟和禮器而刻石,整行看去錯落有致,全碑書法細勁雄健,端莊典雅,有厚重流麗之美。

這是禮器碑,再看張遷碑,現存在泰安岱廟裡,碑文隸書方整多變,古樸雄強。我們再看一下,石門頌,西狹頌,總之,這些漢隸可以說是一碑一奇,氣象萬千。

在書法史上,隸變是一個最關鍵的歷史轉捩點,隸書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漢字從古文字演變為今文字的階段。

自隸書以後,草、楷、行各書體不斷出現,彙聚成了一部璀璨瑰麗的中國書法史。也正是因為隸書的出現,才使漢字書法走向實用,走向社會。

但也還有許多關於隸書的學木爭論目前尚無定論,比如,隸書的名稱是從何而來,有人說是奴隸下層人用的字體,有人說隸書的外形象八字,所以叫八分書(還有隸書的起源問題,究竟是始于秦還是始於漢等等,這些都沒定論)。

典型的漢隸輝煌了半個世紀之後,由於佛教東來,蔡倫對紙的改良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書寫也逐步由隸向楷書過渡。到了唐代,楷書達到了鼎盛時期,唐代書家輩出,初唐四家是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4家,中唐有顏真卿,晚唐有柳公權,他們都是楷書的鼻祖,是世人崇敬的典範。唐代的楷書運筆精到,結構嚴謹,故有唐人尚法之說。

6.楷書:也叫真書和正書,是成熟的最晚,而應用的最廣泛的一種書體,從形成的時期和風格上,可以分為《晉楷》、《魏楷》、《唐楷》三大類。

晉楷是指魏晉時期的楷書,以鐘繇和王羲之為代表,如《黃庭經》、《樂毅論》等。

魏楷是指南北朝時期的楷書碑刻,也叫魏碑。

在北魏前後這一時期,楷書不僅有強烈的時代共性,而且藝術個性又是千姿百態的,楷書的形成初期,大家都圍繞改革隸書進行探索,目標前提都基本一致,所以鐘繇、王羲之的楷書較為相近,北魏各類刻石的筆劃也有共同特點,這就是時代的共性。

然而由於每個人的教養、學問、閱歷、情趣以及書寫的習慣各不相同,所以寫出的字也必然不會一模一樣。有的楷書以平正見長,有的楷書以雄奇著稱,有的楷書以典雅得譽,這就是藝術的個性。

大家都知道,唐楷之後,人們對“館閣體”(館閣體——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屬於官方使用的書體,特指楷書)的逆反心理逐漸加強,遂有了清代的碑學熱,這說明魏碑的藝術魅力含蓄深厚。當時趙之謙、康有為都是先鋒人物。

唐楷是指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為代表的楷書書體。

《玄秘塔碑》唐 柳公權

7、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比楷書簡便,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識,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通行的一種書體。行書的特點或者說筆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書的筆法是楷書筆法的解放。就是把楷書筆法中一些繁雜的筆法隨意一些。比如楷書起筆要用“藏鋒”,收筆要用“回鋒”,行書用筆就可以簡略,起筆用露鋒,收筆用放鋒;再比如,楷書折處有頓筆見方,行書可以省去頓筆,如“古”字寫法。再看鉤,楷書要駐筆回鉤,行書可以省去駐筆,改鉤為彎後放鋒,如“到”字寫法,或直接一筆放鋒也可以,如“也”字最後一筆也可以去鉤;再如“衣”、“失”字的捺也可以省去頓、駐、轉鋒的麻煩。

二、行書的筆法與楷書相比可以連筆簡畫。比如“月”字,本來四筆變成了兩筆,“教”字本來十劃,可省為六筆或五筆。

三、行書與楷書相比,行書是筆意聯帶,字勢連綿。字與字之間不是毫不相干,而是彼此相連,如例: 十八、十九、二十,可以看出,可以看出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的牽絲聯帶。

由於上述這些筆法特點,所以行書寫起來就輕鬆自如,簡便快速,人們都愛書寫這樣的字體。它起源於漢代末期,晉代是行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把行書推向了高峰,產生了像《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一批優秀作品。

《祭侄文稿》唐 顏真卿

唐代是行書發展的第二個高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爭座位稿》《告伯父稿》合稱魯公三稿,還有李邕《雲摩將軍李思訓碑》都是行書的傑作。

宋代的宋四家,也稱蘇黃米蔡,把行書推向了第三個高峰,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是以行書見長,他們的作品都表現了宋人尚意的風格。

再往後元明清每個時代都有人們仰慕的大家,比如鮮于樞、文征明、王鐸、何紹基等等都在書壇久負盛名,為後人所崇敬。

可以說行書自產生之時,一直到現在是歷代相傳。為什麼呢?行書與楷書、篆書、隸書相比有幾個特點:

①.書寫起來方便快捷,寫起來隨意便當,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快可慢。

②.可工可草,寫的工整一點,近乎規矩兼有楷意也行,我們叫行楷,也可以放達流暢,近乎草形,我們叫行草。行書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

③.易變易識,便於識別,便於交流。所以行書以其藝術性的優長與實用性的廣泛得以雄踞書壇,長盛不衰。

8.草書:草書是從隸書中逐漸演變而成的一種書體。草書分章草和今草兩種,也有一種說法,草書分章草、今草和大草,這兩種說法都對。如果說草書分章草和今草,那麼今草裡又分小草和大草。章草和漢隸像雙胞胎,同時興起,章草的使者是敦煌的索靖,他只留下一件風月帖,後來有皇象、宋克的急就章。敦煌還出了一個草聖張芝,所以敦煌是中國書法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是古體隸書簡筆連寫的產物,如“定”字筆劃有隸書明顯的波磔,當時這類簡筆連寫的隸書多用於奏章,那時奏章是寫在竹簡上的。當時西漢的史游,東漢的章帝,還有杜度及弟子崔瑗、張芝都是寫章草的高手。這種章草在民間很快時興起來,因為隸書它太規整,而寫章草快捷方便的多。最早的章草代表作是《居廷漢簡》和皇象的《急就章》,陸機的《平復帖》。章草最大的特點就是遺留著隸書的體勢和用筆,其中的捺筆處呈明顯的雁尾狀。

《祭侄文稿》局部

章草到了晉代以後,漸被今草取代,是王羲之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轉變。今草一直是比較流行的草書體,其子王獻之加強了字的映帶聯結,強化了視覺動感和情感的表現力,把今草發展到了新的水準。

今草分為小草和大草,小草的代表作是孫過庭《書譜》和智永的《千字文》,它的藝術特徵是字字獨立,運筆、結字、體勢、韻味都十分精妙。大草又稱狂草,它的代表作是懷素的《自敘帖》和張旭的《古詩四帖》。

大草和小草相比,大草更有浪漫主義色彩,大草也叫一筆書,一筆下去纏繞連綿,直到寫完。行筆馳騁不羈,體態連綿縱橫,筆意瀟灑放縱,懷素、張旭的狂草經典,往往是醉後之作,故又稱“醉草”。有“張癲狂素”之稱,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你看確實是筆走龍蛇,如驚雷閃電,一陣狂風暴雨之後,滿紙雲煙,令人神馳萬里,拍案叫絕。

第三,行、草書的重點認知

一,行書的結字連篇

行書的結字不像楷書那樣有苛刻要求,但有自己的內在要求。所以在研究行書的法度時,要把結字煉行成篇,作統一考慮,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筆劃長短輕重得當,不能比例失調。如“落”字草頭,在楷書中本來是4筆,但行書簡化就3筆或2筆。但“艸”橫如果短了,就上不復下,因此,這一橫必須加長。所以,調整輕重長短目的是使每一個字,每一行字乃至全篇得到協調,以煥發作品的光彩。

2.錯落大小縱橫。就是通篇佈局和諧、疏密自然、大小錯落,就像在宣紙上撒了一把珠子,空靈飛動,情趣自然。在臨帖時除了注意筆劃,還要重視字距,注意留白。

3.左伸右展,揮灑橫逸。就是一行字的排列不能兩側不出界,而是要善於撩衣拂袖,上邊的字可以偏右,下面的字可以往左延伸。這就叫揮灑橫逸,如王珣《伯遠帖》中(優、遊、始、獲)。

4.縱筆貫氣得神。如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中的“年”“中”“葦”“低”的中豎,都是縱筆放鋒,這樣就有貫氣得神的效果。

《寒食帖》局部

5.整篇全域一體。一幅字,無論尺幅大小,都應是一個整體

①書體統一,不能這個字是王羲之的楷書,那個字是蘇軾或米芾行書,更不能來一個李陽冰的小篆,要求通篇字體融洽和諧,這樣作品才有氣韻。

②注意章法佈局,對通篇的布白章法,要事先設計好。排版要排的好看。古人的一些手劄尺牘排版都很有情趣,值得借鑒。基本原則是上齊下不齊。

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真可謂一紙《蘭亭》千年傳頌,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西元前353年,即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一群文人雅士會于紹興蘭亭,王羲之在飲酒賦詩中趁興用蠶繭紙、鼠須筆寫下這篇遒媚勁健、絕代無雙的《蘭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讓人看上去確實是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據說他回家又寫了幾十遍,皆不如原稿,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交弟子辯才保存,後落入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視為至寶,命人摹臨了許多副本分賜給近臣,而唯一的真品卻成了他的殉葬品。較好的摹本有唐馮素雙鉤摹本,叫《神龍本蘭亭》。因為鉤摹較能保持真實面目。其他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都多少摻雜了各人自己的筆墨。與原跡面貌難免有差異。《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

①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疏朗通透,氣韻生動,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與朋友聚會時。流觴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懷。 就佈局來說,《蘭亭序》採取縱有行,橫無列,其字與字,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相配,錯落有致,而點畫皆映帶而生,氣脈順暢。

②結字變化微妙,有欹側之美,全文儘管每個字的筆劃都不平整,但通篇整齊統一。如楷書者而不呆板,似草書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態,婀娜多姿。全文324個字,同字出現2次以上的50多個字,各有其姿、20個“之”字,7個“以”“不”字,都各不相同。

③用筆十分精到,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提按分明,收起得當,可謂“得其自然而兼其眾美”。

④《蘭亭序》有延續之美。斷意明顯,卻不割裂。所以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嫺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天下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他的楷書初學禇遂良,後又上溯到北碑《高植墓誌》,又汲取了漢隸橫平豎直的體勢。獨辟新意,顏真卿的楷書豐腴雄偉、體勢端莊、雍容寬綽,如大臣正色立于廟堂之上,給人一種正氣凜然的感覺。方孝孺評其書謂:“公之書人皆知其為可貴,至於正而不拘,莊而不險,從容法度之中,而有閒雅自得之趣,不知書者不能識之。”就是不懂書法的人,不能知道它的絕妙,其實顏真卿的楷書易於學,難於精,其原因就在於他的點畫富有一種質感,要將莊嚴端正的楷書寫得輕鬆自如,飄逸灑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顏體楷書似肥實勁,似濁實清,似拙實巧,似古實新,似濃實淡,不是年高老手,難以達到這樣的書寫效果。

由於顏真卿有著雄厚的楷書功力,所以寫起行草來,筆力自然可觀,特別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因為是手稿,隨手寫出於不經意間,意不在書,不求工而自工,寫的自然率真,非常精彩,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通幅字勢,以篆法入行,運以中鋒,如錐畫沙,疾色生動,隨便自然,有塗改也有遺漏,心之所到,情之所系,書到無心盡是情。

如果說他的楷書端莊沉著、莊嚴,那麼他的行書就寫的矯變奇逸。

晁玉奎在中華藝術宮講座現場

二,今草的草法總則及主要特點

草書的根本特點是“書其大意、略具其形”。具體草法就是4種:即“連”“省”“變”“代”。

所謂“連”,就是把兩筆或更多筆劃連在一起的寫法。比如“反”“家”的寫法。

所謂“省”,就是把一些筆劃減少,又不影響字的本意。如“少”“學”的寫法。

所謂“變”,就是對原本的字型作適當的變化。比如“然”“禮”的寫法

所謂“代”,就是形成一些比較穩定的對一些筆劃用固定的符號來寫。比如,氵字偏旁、言字旁;比如行字、等字、頓字都完全看不出本來的字型了,但這樣的字,懂書法的人都知道。

其主要特點:

(一)是實用性強,寫得快,用途廣。

(二)是草書創作更具有創造性和表現自由。

草書與其它書體相比,藝術性更高。比如隸書、篆書、楷書,它們的形體結構都有規定性,都是被限制在方格內的,就不像草書那樣自由。當然,篆、隸、楷書也有各自的藝術性,也有各自的美。但相對草書來說,它們的美是一種靜態的,對稱之美,而草書是非對稱性的千變萬化的動態之美。我們來看一下毛主席的草書,你看通篇無拘無束,一任性情揮灑,這就是草書的特點,它給作者留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片天地。

(三)是草書是一種最能表情達意的獨立藝術。

毛主席書法作品

我們研究歷史上草書有造詣的名家,可以看出,草書的創作與書家的個性、心情、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草書,特別是大草的創作,與其它書體相比較,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感情衝動。也就是說,草書的創作,與時代、與環境、與作者的氣質、胸懷和文化修養都是緊密相連的。

一般地講:性格平和,不好衝動的人,適合寫小草;性格剛強,易怒、好激動的人,適合寫狂草。在孫過庭的書譜中,劉熙載的《一概書楷》中,對此都有詳細地闡述。都認為,草書能夠表情達意,作品中能夠看出作者的個性、心態和修養。也就是說由於草書線條的多變性和靈活性,給作者處理形勢,表達心情,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四)是草書在五種書體中,藝術性是最高的,但也是最難寫的,要寫好不容易。書法家要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對草書的結體、運筆、墨法和章法佈局都能胸有成竹,這樣在創作過程中,才能做到心手雙暢,在運筆和使轉過程中既能千變萬化、又不逾規矩。

晁玉奎

第四,要搞好精准臨摹

有了前面這一段流覽,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書法歷史演變過程,三千多年來,形成了世人公認的五種書體,篆隸楷行草。大家要知道,楷書有三種,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

臨摹碑帖,是學好書法的不二法門,搞好臨摹的第一個關鍵是選帖,從來寫字必須選帖,因書法的取法與繪畫不同,繪畫可以選擇自然景象寫生。書法所學習的物件就是古代留給我們的優秀的書法作品。從古至今凡學習書法都注重選帖,給初學者開選帖的單子,過去由於條件制約,學書法沒有今天那麼多的字帖,現在網上學習也很方便。不會寫的字手機上一查便知。初學者該選什麼樣的帖子呢?一要選古人的帖子作為範本,不要選今人的帖子,取法乎上嘛,當今好的書法家都是從古人那裡學來的。二要選好上手的帖子,先不求奇而求正。何為正?用筆清楚。比如隸書、楷書、行書就好上手,草書、篆書不好上手,要達到了一定的功底能掌控毛筆,再臨草書,先求共性再求個性。三要選有代表性、有旁通性、有經典性的帖子。比如《石門頌》和《楊淮表記》,我們要選石門頌,它既是隸書又是篆法,上下可通,可銜接由篆到隸的學習過程。四要選字多的,如蘭亭序和聖教序相比,聖教序字多,如果字少,很難會有悟通感。總之,兩大要素,一是筆法清楚,二是有旁通性。聖教序寫好了,寫宋四家就有了基礎,清代的王鐸都是從王羲之那裡來的。

張遷碑與鮮於璜碑二者比較,張遷碑經典性更強、鮮於璜碑有新鮮感(寫的人少)將兩者結合更有味道。

《琅華館帖 》 明 王鐸

《石門頌》通篆,中鋒用筆,可通其他漢碑,選擇有旁通性的臨摹物件。凡是有通感的碑帖,它一定是少裝飾性的。

第二個關鍵是要讀帖,弄清字形字態。孫過庭書譜上說察之尚精,擬之貴似,讀帖有幾種。其一是分析式的研究性讀帖,在讀帖時開動腦筋,分析研究,從一點一畫分析,到研究其用筆和結構特點,比如字大小,線條粗細,上下開合,是上緊下松還是下緊上松,

要弄清每個字、每個點畫的方向速度、節奏、輕重、關係。

第三個關鍵是臨帖,臨帖最主要的是把古人的筆法分析透、學到手。如果沒有悟到筆法,離開了帖子就不知怎麼寫。比如行草書中,圓潤中方筆怎麼出現,怎麼搭配?結構的分析上,對“形”和“勢”要分析到位,要弄清楚字的形態是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是上緊下松,還是下緊上松。

再就是“勢”,如毛主席的字取勢是左低右高,“勢”還有造險,比如“林”,兩豎不能平行,可上下開合,上窄下寬,打破平衡。

其二是記憶性讀帖,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這樣在臨的時候不是看一筆寫一筆,增強書寫的連貫性。

其三是欣賞式讀帖,對字帖上的字反復觀察欣賞,弄清筆劃的來龍去脈、弄清提按、連筆、轉折,這樣臨起來就八九不離十。而且能夠臨出節奏、氣韻。

臨帖的方法,可以主攻一帖一體,但不能只顧一貼,不顧其餘。通篆是學習書法的根本,尤其初學者要楷、篆、行同臨,不臨篆書會影響對其它書體的學習。選什麼貼,主攻哪一門,根據個人愛好,但必須取法乎上,著眼“高古”,不要去臨當代書家的字帖,取法乎上就是直追秦漢晉唐。

《雲摩將軍李思訓碑》 唐 李邕

年齡大的和小學生不宜臨三大行書,對行草書的學習,建議先臨懷仁集王羲之字聖教序,然後二王手劄、十七帖、書譜。

臨帖可以單字臨寫,把不好寫的字單獨拿出來反復練習。臨行草書也可以字組練習,兩個字或三個字一起臨寫,這樣可以達到氣息相通。

有些人怕入古失去了自我,其實沒有自我才能真正入古。多寫小楷,選好工具,多寫經典,這些看來是最基礎最一般的問題,其實是最嚴重最根本的問題。

第五,關於創作問題。

要搞好創作,首先要確立書法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取向。比如包餃子、找物件、廚師做菜,色香味要俱佳,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美,就失去了追求和努力方向,失去了衡量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呢?

評判書法作品好不好,總體標準是四句話,師承有序、氣息高古、技法嫺熟、得意忘形,從總體章法來說,楷、篆、隸是打格子裡寫的,他們是一種對稱的、平整的靜態之美,像大廳裡鋪的瓷磚,不能有一塊翹起來的。而行草書是一種一瀉千里、無滯無障、非對稱性的動態之美。我們要創作好的作品首先要確立這個審美意識和審美標準。

具體來講,一要追求自然之美,自然散淡的書寫,這是一種境界,不能亂使勁。

二是要有高古之美,點畫元素取之古人。

三是要做到瀟灑之美,心手雙暢、自然灑脫。

四是整體和諧之美,書體一致,章法自然,不能這個是米芾的行書,那個字是王羲之的楷書,像鄭板橋那樣亂石鋪地,一任自然,蘇東坡講,天真爛漫是我師。

五是雄渾之美,大氣磅礴,摩崖石刻,大字匾額。

六是勁健之美,或說線條之美,就是作品線條圓潤充盈,乾脆俐落,歷代大家都追求鐵畫銀鉤,綿裡藏針,錐畫沙,屋漏痕,折叉股,都是注重線條的錘煉。

可以說名家大師燦若星河,各種流派眾多,藝彩紛呈。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歷代帝王對書法的重視、推崇也是書法書法人才輩出的一大因素。典型的如南朝蕭衍、唐代李世民、五代李煜、南宋趙構等,他們都是“皇帝”兼書法家于一身。上層官僚對書法的熱衷,形成了官府內“沒有書法本領,恐怕難以立足”的局面。嚴格地說,在古代,並沒有專業的書法家。

歷代長於書法者,很多都是為官者或大文人,無非是將書法“玩”得更加得心應手。這種局面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打破。新文化運動衝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一時宣導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對西學全盤肯定的勢頭銳不可當。歐風美雨、西學東漸,鉛筆、鋼筆、圓珠筆等各種硬筆代替了毛筆。毛筆書法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有人主張走拉丁化的道路,書法被推向了絕境。所幸的是,因毛筆書法其獨特魅力為國人所熱愛,反而成為了獨立的藝術門類,幾千年經久不衰。現在雖是資訊化時代,毛筆字不再是交流的工具,也不是就職的必備素質,但書法的獨特魅力仍吸引著很多的人。

怎麼才能學好書法,如何做好臨摹與創作

第一、關於臨摹問題。

我們通常說臨摹的方法有幾種:一是摹,摹有3種,1是用薄紙蒙在古跡上雙鉤線,2是單鉤線,好處是不走樣、不變形、點畫準確,3是蒙在上面描;二是臨,分對臨和意臨。對臨就是把字帖放在邊上照著臨,意臨分物意、筆意和我意。這是臨摹的基本方法。

再說怎麼搞好臨摹,因為藝術上絕對的好是無止境的,絕對的好是不存在的,只能是相對的好,這個相對的好也有一個基本標準——就是既懂理論,又會創作,理論上別人說不清的東西,你能說清,創作上能得到書法界和社會上的廣泛認同。這個標準不高也不低,不少書法家是傾其畢生精力來追求這個目標!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雙修、多修。怎麼才能真正修煉的好,成為人們認可的書法家呢。

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沒有老師是學不好的,好的老師能讓你少走彎路,不入歧途,指導你研修理論和臨摹創作。王羲之的老師是衛夫人,生前名播海內,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曾三次登門求教學習書法,其後青出於藍,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

《寒食帖》北宋 蘇軾

第一堂課,衛夫人並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她只教王羲之練一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蘸墨以後在紙面上點出的痕跡,然後她在邊上注了四個字“高山墜石”,她又帶王羲之去看山上落下來的一塊石頭,感受石頭墜落的力量,所以蘭亭序中二十多個之字,每一個點都不一樣。

第二課,衛夫人教王羲之一字,就是一根短線,衛夫人說這是“千里陣雲”,她又把王羲之帶到戶外,凝視地平線、廣闊平原的天際之處,其實千里陣雲是地平線上的雲,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滾動、排列,向兩邊伸展,這叫“千里陣雲”,千里陣雲就是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使他以後寫“一”的時候,有與天地對話的感覺。

第三課是叫他寫豎,就是寫“中”時,衛夫人又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裡,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感覺一根藤的強韌,老藤拉不斷,王羲之感悟到這根線要寫到拉不斷,有彈性。

我們說書法是現條藝術,好的線條要像年輕人的血管圓潤充盈,不能像老年人的血管乾癟、缺乏韌性,線條好要學會中鋒用筆。

因此,高山墜石是重量與速度,千里陣雲是開闊胸懷,萬歲枯藤是堅韌堅持。

現在山寨版老師很多,辦班培訓是為了賺錢。

第二,要開闊視野。

瞭解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過程(主要脈絡),就像吃自助餐一樣,具備一定的書法歷史和理論知識。毛主席說,沒有革命的理論便沒有革命的行動,書法亦然。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胸中有全域,弄清來龍去脈,千字文上叫尋古求論。

我們學習書法,要瞭解中國書法歷史演變的全過程。下面我們先回顧一下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過程 (主要脈絡)

中國書法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程,在這三千多年的歷程中,可以說,各種碑帖那是浩如煙海。由於時間有限,這裡只把中國書法發展的一些主要階段和各種書體的演變過程做一個簡要介紹。

甲骨文

1.甲骨文:殷墟發現了商代文字,這是劃時代的大事。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止可以確定年代的最古文字,甲骨文屬於象型文字,刻在獸骨和龜殼上的文字。那時主要用於記事占卜,多用單刀側鋒,字體剛勁有力,行距間距嚴格。

2.金文:隨著冶煉工藝的發展,青銅器的出現,又產生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最早發現是在鍾和鼎上的文字,叫鐘鼎文;隨著大量文物出土,後來又發現一些銅劍上或銅鏡上有文字,這上面的文字叫銘文,因古人稱銅為金,後來統稱叫金文。金文就是鑄在銅器上的文字。

3.籀文:也叫大篆,它的代表作是石鼓文。考察發現,在唐代初期,在今天陝西鳳翔郊區的荒草中發現了10只花崗岩石鼓,高二尺,直徑一尺,石鼓四周環刻了四言的韻文,每鼓一首,共600餘字。據推測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刻石,記載的是秦國國君外出遊玩打獵的情況。說是出自周宣王史籀所書,所以石鼓文又稱籀文。

4.秦篆:也叫小篆。西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三同的政策。“書同文”是統一大業的基本國策,就是以秦國文字(籀文)為基礎,廢除六國其它異體文字,並以一系列的法令頒佈全國統一文字,秦始皇每次出巡都要在沿途刻石紀功,在會稽、嶧山、泰山、琅琊都留下碑刻,這些小篆都是出自李斯手寫,這就是小篆。文字的統一有利於文化的傳播。應該說,小篆對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小篆作為法定的規範文字在政治庇護下只推行了15年,秦始皇就去世了,死在巡遊途中,只活了53歲。這樣小篆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政治保護。

5.簡牘:兩漢政府沒有採取統一文字的政策,當時大篆還未消亡,小篆還在使用,由篆又深化出一種古隸,這就是簡牘、帛書,按照東漢末年大書法家蔡邕的話來說,秦以前已經有了這樣的隸書。

漢隸和章草同時興起,我們先說漢隸。自古至今,我國文字嬗變有兩個體系:一個是古文字系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再一個是今文字系統(楷、行、草)。隸書是古文字裡面的一種,它萌芽于戰國,流行於兩漢,東漢末達到巔峰時期。魏晉南北朝以後,逐漸退出書寫領域。兩漢政府沒有統一文字的政策,大篆、小篆、古隸都可使用,而當時最流行的是漢隸。

漢隸與篆書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以方折的筆道(也就是毛筆運行的軌道、動態的點化)來書寫,體勢撇捺分明、向背開張,形成了既規範典雅又強勁雄健的內張力。我們來欣賞一下隸書的代表作。

①乙瑛碑也是東漢時的刻石,在山東曲阜孔廟,記載著魯相乙瑛在孔廟設置“百石卒史”,全碑書風古樸,字字雄偉。

《乙瑛碑》

②史晨碑:也在孔廟,故有前後碑之稱,正反兩面都有碑文,前賢稱讚此碑自有步伍整氣、凜不可犯的古厚之氣,優雅超逸,可為百代楷模。

③禮器碑:是東漢時為讚揚韓魯相詔會,修飾孔廟和禮器而刻石,整行看去錯落有致,全碑書法細勁雄健,端莊典雅,有厚重流麗之美。

這是禮器碑,再看張遷碑,現存在泰安岱廟裡,碑文隸書方整多變,古樸雄強。我們再看一下,石門頌,西狹頌,總之,這些漢隸可以說是一碑一奇,氣象萬千。

在書法史上,隸變是一個最關鍵的歷史轉捩點,隸書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漢字從古文字演變為今文字的階段。

自隸書以後,草、楷、行各書體不斷出現,彙聚成了一部璀璨瑰麗的中國書法史。也正是因為隸書的出現,才使漢字書法走向實用,走向社會。

但也還有許多關於隸書的學木爭論目前尚無定論,比如,隸書的名稱是從何而來,有人說是奴隸下層人用的字體,有人說隸書的外形象八字,所以叫八分書(還有隸書的起源問題,究竟是始于秦還是始於漢等等,這些都沒定論)。

典型的漢隸輝煌了半個世紀之後,由於佛教東來,蔡倫對紙的改良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書寫也逐步由隸向楷書過渡。到了唐代,楷書達到了鼎盛時期,唐代書家輩出,初唐四家是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4家,中唐有顏真卿,晚唐有柳公權,他們都是楷書的鼻祖,是世人崇敬的典範。唐代的楷書運筆精到,結構嚴謹,故有唐人尚法之說。

6.楷書:也叫真書和正書,是成熟的最晚,而應用的最廣泛的一種書體,從形成的時期和風格上,可以分為《晉楷》、《魏楷》、《唐楷》三大類。

晉楷是指魏晉時期的楷書,以鐘繇和王羲之為代表,如《黃庭經》、《樂毅論》等。

魏楷是指南北朝時期的楷書碑刻,也叫魏碑。

在北魏前後這一時期,楷書不僅有強烈的時代共性,而且藝術個性又是千姿百態的,楷書的形成初期,大家都圍繞改革隸書進行探索,目標前提都基本一致,所以鐘繇、王羲之的楷書較為相近,北魏各類刻石的筆劃也有共同特點,這就是時代的共性。

然而由於每個人的教養、學問、閱歷、情趣以及書寫的習慣各不相同,所以寫出的字也必然不會一模一樣。有的楷書以平正見長,有的楷書以雄奇著稱,有的楷書以典雅得譽,這就是藝術的個性。

大家都知道,唐楷之後,人們對“館閣體”(館閣體——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屬於官方使用的書體,特指楷書)的逆反心理逐漸加強,遂有了清代的碑學熱,這說明魏碑的藝術魅力含蓄深厚。當時趙之謙、康有為都是先鋒人物。

唐楷是指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為代表的楷書書體。

《玄秘塔碑》唐 柳公權

7、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比楷書簡便,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識,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通行的一種書體。行書的特點或者說筆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書的筆法是楷書筆法的解放。就是把楷書筆法中一些繁雜的筆法隨意一些。比如楷書起筆要用“藏鋒”,收筆要用“回鋒”,行書用筆就可以簡略,起筆用露鋒,收筆用放鋒;再比如,楷書折處有頓筆見方,行書可以省去頓筆,如“古”字寫法。再看鉤,楷書要駐筆回鉤,行書可以省去駐筆,改鉤為彎後放鋒,如“到”字寫法,或直接一筆放鋒也可以,如“也”字最後一筆也可以去鉤;再如“衣”、“失”字的捺也可以省去頓、駐、轉鋒的麻煩。

二、行書的筆法與楷書相比可以連筆簡畫。比如“月”字,本來四筆變成了兩筆,“教”字本來十劃,可省為六筆或五筆。

三、行書與楷書相比,行書是筆意聯帶,字勢連綿。字與字之間不是毫不相干,而是彼此相連,如例: 十八、十九、二十,可以看出,可以看出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的牽絲聯帶。

由於上述這些筆法特點,所以行書寫起來就輕鬆自如,簡便快速,人們都愛書寫這樣的字體。它起源於漢代末期,晉代是行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把行書推向了高峰,產生了像《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一批優秀作品。

《祭侄文稿》唐 顏真卿

唐代是行書發展的第二個高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爭座位稿》《告伯父稿》合稱魯公三稿,還有李邕《雲摩將軍李思訓碑》都是行書的傑作。

宋代的宋四家,也稱蘇黃米蔡,把行書推向了第三個高峰,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是以行書見長,他們的作品都表現了宋人尚意的風格。

再往後元明清每個時代都有人們仰慕的大家,比如鮮于樞、文征明、王鐸、何紹基等等都在書壇久負盛名,為後人所崇敬。

可以說行書自產生之時,一直到現在是歷代相傳。為什麼呢?行書與楷書、篆書、隸書相比有幾個特點:

①.書寫起來方便快捷,寫起來隨意便當,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快可慢。

②.可工可草,寫的工整一點,近乎規矩兼有楷意也行,我們叫行楷,也可以放達流暢,近乎草形,我們叫行草。行書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

③.易變易識,便於識別,便於交流。所以行書以其藝術性的優長與實用性的廣泛得以雄踞書壇,長盛不衰。

8.草書:草書是從隸書中逐漸演變而成的一種書體。草書分章草和今草兩種,也有一種說法,草書分章草、今草和大草,這兩種說法都對。如果說草書分章草和今草,那麼今草裡又分小草和大草。章草和漢隸像雙胞胎,同時興起,章草的使者是敦煌的索靖,他只留下一件風月帖,後來有皇象、宋克的急就章。敦煌還出了一個草聖張芝,所以敦煌是中國書法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是古體隸書簡筆連寫的產物,如“定”字筆劃有隸書明顯的波磔,當時這類簡筆連寫的隸書多用於奏章,那時奏章是寫在竹簡上的。當時西漢的史游,東漢的章帝,還有杜度及弟子崔瑗、張芝都是寫章草的高手。這種章草在民間很快時興起來,因為隸書它太規整,而寫章草快捷方便的多。最早的章草代表作是《居廷漢簡》和皇象的《急就章》,陸機的《平復帖》。章草最大的特點就是遺留著隸書的體勢和用筆,其中的捺筆處呈明顯的雁尾狀。

《祭侄文稿》局部

章草到了晉代以後,漸被今草取代,是王羲之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轉變。今草一直是比較流行的草書體,其子王獻之加強了字的映帶聯結,強化了視覺動感和情感的表現力,把今草發展到了新的水準。

今草分為小草和大草,小草的代表作是孫過庭《書譜》和智永的《千字文》,它的藝術特徵是字字獨立,運筆、結字、體勢、韻味都十分精妙。大草又稱狂草,它的代表作是懷素的《自敘帖》和張旭的《古詩四帖》。

大草和小草相比,大草更有浪漫主義色彩,大草也叫一筆書,一筆下去纏繞連綿,直到寫完。行筆馳騁不羈,體態連綿縱橫,筆意瀟灑放縱,懷素、張旭的狂草經典,往往是醉後之作,故又稱“醉草”。有“張癲狂素”之稱,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你看確實是筆走龍蛇,如驚雷閃電,一陣狂風暴雨之後,滿紙雲煙,令人神馳萬里,拍案叫絕。

第三,行、草書的重點認知

一,行書的結字連篇

行書的結字不像楷書那樣有苛刻要求,但有自己的內在要求。所以在研究行書的法度時,要把結字煉行成篇,作統一考慮,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筆劃長短輕重得當,不能比例失調。如“落”字草頭,在楷書中本來是4筆,但行書簡化就3筆或2筆。但“艸”橫如果短了,就上不復下,因此,這一橫必須加長。所以,調整輕重長短目的是使每一個字,每一行字乃至全篇得到協調,以煥發作品的光彩。

2.錯落大小縱橫。就是通篇佈局和諧、疏密自然、大小錯落,就像在宣紙上撒了一把珠子,空靈飛動,情趣自然。在臨帖時除了注意筆劃,還要重視字距,注意留白。

3.左伸右展,揮灑橫逸。就是一行字的排列不能兩側不出界,而是要善於撩衣拂袖,上邊的字可以偏右,下面的字可以往左延伸。這就叫揮灑橫逸,如王珣《伯遠帖》中(優、遊、始、獲)。

4.縱筆貫氣得神。如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中的“年”“中”“葦”“低”的中豎,都是縱筆放鋒,這樣就有貫氣得神的效果。

《寒食帖》局部

5.整篇全域一體。一幅字,無論尺幅大小,都應是一個整體

①書體統一,不能這個字是王羲之的楷書,那個字是蘇軾或米芾行書,更不能來一個李陽冰的小篆,要求通篇字體融洽和諧,這樣作品才有氣韻。

②注意章法佈局,對通篇的布白章法,要事先設計好。排版要排的好看。古人的一些手劄尺牘排版都很有情趣,值得借鑒。基本原則是上齊下不齊。

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真可謂一紙《蘭亭》千年傳頌,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西元前353年,即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一群文人雅士會于紹興蘭亭,王羲之在飲酒賦詩中趁興用蠶繭紙、鼠須筆寫下這篇遒媚勁健、絕代無雙的《蘭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讓人看上去確實是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據說他回家又寫了幾十遍,皆不如原稿,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交弟子辯才保存,後落入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視為至寶,命人摹臨了許多副本分賜給近臣,而唯一的真品卻成了他的殉葬品。較好的摹本有唐馮素雙鉤摹本,叫《神龍本蘭亭》。因為鉤摹較能保持真實面目。其他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都多少摻雜了各人自己的筆墨。與原跡面貌難免有差異。《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

①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疏朗通透,氣韻生動,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與朋友聚會時。流觴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懷。 就佈局來說,《蘭亭序》採取縱有行,橫無列,其字與字,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相配,錯落有致,而點畫皆映帶而生,氣脈順暢。

②結字變化微妙,有欹側之美,全文儘管每個字的筆劃都不平整,但通篇整齊統一。如楷書者而不呆板,似草書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態,婀娜多姿。全文324個字,同字出現2次以上的50多個字,各有其姿、20個“之”字,7個“以”“不”字,都各不相同。

③用筆十分精到,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提按分明,收起得當,可謂“得其自然而兼其眾美”。

④《蘭亭序》有延續之美。斷意明顯,卻不割裂。所以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嫺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天下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他的楷書初學禇遂良,後又上溯到北碑《高植墓誌》,又汲取了漢隸橫平豎直的體勢。獨辟新意,顏真卿的楷書豐腴雄偉、體勢端莊、雍容寬綽,如大臣正色立于廟堂之上,給人一種正氣凜然的感覺。方孝孺評其書謂:“公之書人皆知其為可貴,至於正而不拘,莊而不險,從容法度之中,而有閒雅自得之趣,不知書者不能識之。”就是不懂書法的人,不能知道它的絕妙,其實顏真卿的楷書易於學,難於精,其原因就在於他的點畫富有一種質感,要將莊嚴端正的楷書寫得輕鬆自如,飄逸灑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顏體楷書似肥實勁,似濁實清,似拙實巧,似古實新,似濃實淡,不是年高老手,難以達到這樣的書寫效果。

由於顏真卿有著雄厚的楷書功力,所以寫起行草來,筆力自然可觀,特別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因為是手稿,隨手寫出於不經意間,意不在書,不求工而自工,寫的自然率真,非常精彩,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通幅字勢,以篆法入行,運以中鋒,如錐畫沙,疾色生動,隨便自然,有塗改也有遺漏,心之所到,情之所系,書到無心盡是情。

如果說他的楷書端莊沉著、莊嚴,那麼他的行書就寫的矯變奇逸。

晁玉奎在中華藝術宮講座現場

二,今草的草法總則及主要特點

草書的根本特點是“書其大意、略具其形”。具體草法就是4種:即“連”“省”“變”“代”。

所謂“連”,就是把兩筆或更多筆劃連在一起的寫法。比如“反”“家”的寫法。

所謂“省”,就是把一些筆劃減少,又不影響字的本意。如“少”“學”的寫法。

所謂“變”,就是對原本的字型作適當的變化。比如“然”“禮”的寫法

所謂“代”,就是形成一些比較穩定的對一些筆劃用固定的符號來寫。比如,氵字偏旁、言字旁;比如行字、等字、頓字都完全看不出本來的字型了,但這樣的字,懂書法的人都知道。

其主要特點:

(一)是實用性強,寫得快,用途廣。

(二)是草書創作更具有創造性和表現自由。

草書與其它書體相比,藝術性更高。比如隸書、篆書、楷書,它們的形體結構都有規定性,都是被限制在方格內的,就不像草書那樣自由。當然,篆、隸、楷書也有各自的藝術性,也有各自的美。但相對草書來說,它們的美是一種靜態的,對稱之美,而草書是非對稱性的千變萬化的動態之美。我們來看一下毛主席的草書,你看通篇無拘無束,一任性情揮灑,這就是草書的特點,它給作者留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片天地。

(三)是草書是一種最能表情達意的獨立藝術。

毛主席書法作品

我們研究歷史上草書有造詣的名家,可以看出,草書的創作與書家的個性、心情、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草書,特別是大草的創作,與其它書體相比較,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感情衝動。也就是說,草書的創作,與時代、與環境、與作者的氣質、胸懷和文化修養都是緊密相連的。

一般地講:性格平和,不好衝動的人,適合寫小草;性格剛強,易怒、好激動的人,適合寫狂草。在孫過庭的書譜中,劉熙載的《一概書楷》中,對此都有詳細地闡述。都認為,草書能夠表情達意,作品中能夠看出作者的個性、心態和修養。也就是說由於草書線條的多變性和靈活性,給作者處理形勢,表達心情,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四)是草書在五種書體中,藝術性是最高的,但也是最難寫的,要寫好不容易。書法家要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對草書的結體、運筆、墨法和章法佈局都能胸有成竹,這樣在創作過程中,才能做到心手雙暢,在運筆和使轉過程中既能千變萬化、又不逾規矩。

晁玉奎

第四,要搞好精准臨摹

有了前面這一段流覽,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書法歷史演變過程,三千多年來,形成了世人公認的五種書體,篆隸楷行草。大家要知道,楷書有三種,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

臨摹碑帖,是學好書法的不二法門,搞好臨摹的第一個關鍵是選帖,從來寫字必須選帖,因書法的取法與繪畫不同,繪畫可以選擇自然景象寫生。書法所學習的物件就是古代留給我們的優秀的書法作品。從古至今凡學習書法都注重選帖,給初學者開選帖的單子,過去由於條件制約,學書法沒有今天那麼多的字帖,現在網上學習也很方便。不會寫的字手機上一查便知。初學者該選什麼樣的帖子呢?一要選古人的帖子作為範本,不要選今人的帖子,取法乎上嘛,當今好的書法家都是從古人那裡學來的。二要選好上手的帖子,先不求奇而求正。何為正?用筆清楚。比如隸書、楷書、行書就好上手,草書、篆書不好上手,要達到了一定的功底能掌控毛筆,再臨草書,先求共性再求個性。三要選有代表性、有旁通性、有經典性的帖子。比如《石門頌》和《楊淮表記》,我們要選石門頌,它既是隸書又是篆法,上下可通,可銜接由篆到隸的學習過程。四要選字多的,如蘭亭序和聖教序相比,聖教序字多,如果字少,很難會有悟通感。總之,兩大要素,一是筆法清楚,二是有旁通性。聖教序寫好了,寫宋四家就有了基礎,清代的王鐸都是從王羲之那裡來的。

張遷碑與鮮於璜碑二者比較,張遷碑經典性更強、鮮於璜碑有新鮮感(寫的人少)將兩者結合更有味道。

《琅華館帖 》 明 王鐸

《石門頌》通篆,中鋒用筆,可通其他漢碑,選擇有旁通性的臨摹物件。凡是有通感的碑帖,它一定是少裝飾性的。

第二個關鍵是要讀帖,弄清字形字態。孫過庭書譜上說察之尚精,擬之貴似,讀帖有幾種。其一是分析式的研究性讀帖,在讀帖時開動腦筋,分析研究,從一點一畫分析,到研究其用筆和結構特點,比如字大小,線條粗細,上下開合,是上緊下松還是下緊上松,

要弄清每個字、每個點畫的方向速度、節奏、輕重、關係。

第三個關鍵是臨帖,臨帖最主要的是把古人的筆法分析透、學到手。如果沒有悟到筆法,離開了帖子就不知怎麼寫。比如行草書中,圓潤中方筆怎麼出現,怎麼搭配?結構的分析上,對“形”和“勢”要分析到位,要弄清楚字的形態是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是上緊下松,還是下緊上松。

再就是“勢”,如毛主席的字取勢是左低右高,“勢”還有造險,比如“林”,兩豎不能平行,可上下開合,上窄下寬,打破平衡。

其二是記憶性讀帖,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這樣在臨的時候不是看一筆寫一筆,增強書寫的連貫性。

其三是欣賞式讀帖,對字帖上的字反復觀察欣賞,弄清筆劃的來龍去脈、弄清提按、連筆、轉折,這樣臨起來就八九不離十。而且能夠臨出節奏、氣韻。

臨帖的方法,可以主攻一帖一體,但不能只顧一貼,不顧其餘。通篆是學習書法的根本,尤其初學者要楷、篆、行同臨,不臨篆書會影響對其它書體的學習。選什麼貼,主攻哪一門,根據個人愛好,但必須取法乎上,著眼“高古”,不要去臨當代書家的字帖,取法乎上就是直追秦漢晉唐。

《雲摩將軍李思訓碑》 唐 李邕

年齡大的和小學生不宜臨三大行書,對行草書的學習,建議先臨懷仁集王羲之字聖教序,然後二王手劄、十七帖、書譜。

臨帖可以單字臨寫,把不好寫的字單獨拿出來反復練習。臨行草書也可以字組練習,兩個字或三個字一起臨寫,這樣可以達到氣息相通。

有些人怕入古失去了自我,其實沒有自我才能真正入古。多寫小楷,選好工具,多寫經典,這些看來是最基礎最一般的問題,其實是最嚴重最根本的問題。

第五,關於創作問題。

要搞好創作,首先要確立書法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取向。比如包餃子、找物件、廚師做菜,色香味要俱佳,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美,就失去了追求和努力方向,失去了衡量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呢?

評判書法作品好不好,總體標準是四句話,師承有序、氣息高古、技法嫺熟、得意忘形,從總體章法來說,楷、篆、隸是打格子裡寫的,他們是一種對稱的、平整的靜態之美,像大廳裡鋪的瓷磚,不能有一塊翹起來的。而行草書是一種一瀉千里、無滯無障、非對稱性的動態之美。我們要創作好的作品首先要確立這個審美意識和審美標準。

具體來講,一要追求自然之美,自然散淡的書寫,這是一種境界,不能亂使勁。

二是要有高古之美,點畫元素取之古人。

三是要做到瀟灑之美,心手雙暢、自然灑脫。

四是整體和諧之美,書體一致,章法自然,不能這個是米芾的行書,那個字是王羲之的楷書,像鄭板橋那樣亂石鋪地,一任自然,蘇東坡講,天真爛漫是我師。

五是雄渾之美,大氣磅礴,摩崖石刻,大字匾額。

六是勁健之美,或說線條之美,就是作品線條圓潤充盈,乾脆俐落,歷代大家都追求鐵畫銀鉤,綿裡藏針,錐畫沙,屋漏痕,折叉股,都是注重線條的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