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青島都市現代農業成功經驗分享!

提及城市及城市周邊如何發展農業?你肯定能想到一個詞,

那就是都市農業。去年農業部發佈了《2017中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報告》,從都市農業發展指數來看,上海、北京、南京、大連、天津、成都、青島、重慶、西安和杭州躋身前十。

都市農業是伴隨現代都市的發展而發育成長起來的新型農業形態,它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誌,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於一體,

已成為一座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

下面以青島為例,看看青島怎麼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都有哪些秘笈?

戰略

種植、畜牧、遠洋漁業都向“現代”靠攏

青島積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鞏固提升農業產能,主要農產品供給始終保持自給有餘。市農委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市糧食、蔬菜、肉蛋奶和水產品總產分別穩定在300萬噸、800萬噸、100萬噸和110萬噸以上,人均佔有量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口糧自給率到200%。

青島積極推進種植業“三區”建設。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在北部平原地區建設百萬畝糧油生產功能區,沿大沽河流域建設百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功能區,在大澤山、嶗山、大小珠山和濱海沿線大力發展果茶產業,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市建成“噸糧田”200萬畝,農田灌溉面積480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3%,高出全國平均21個百分點。

畜牧業發展呈現出都市型高端特色。

規劃建設了現代畜牧業發展區,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控制養殖區和適宜養殖區,推動畜牧業退戶進園、規模化發展。全市關閉搬遷養殖場118處、養殖專業戶905家,畜禽養殖全部退出城市近郊區和水源地,形成萊西肉牛等五大優勢產業區和肉雞等七大優勢產業。

突出發展遠洋漁業。規劃建設了現代漁業發展區,打造海洋“藍色糧倉”。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科學控制近海捕撈,引導水產養殖逐步退出灘塗淺海,大力發展深海養殖、海島養殖和海洋牧場,遠洋漁業總產達到14萬噸,遠洋漁船平均功率、噸位居全國前列。

戰術

出口、園區、休閒農業融合發展

突出發展加工出口農業。全市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70%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168家,其中規模以上436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家,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3家,過億元110家。

農產品加工年產值1300億元以上,居副省級城市之首。全市直接從事農產品加工出口的企業1300多家,占總數40%以上,產品出口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穩定在327億元以上,占全國7.4%,連續多年位居城市排名第一位。

大力發展園區農業。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推動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三園同建”,打造科技創新、集約經營和試驗示範的重要平臺。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913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園、示範園、創新園213個,吸納9萬多農民就業創業、戶均增收25%以上。

推進發展休閒旅遊農業。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發展體驗型、迴圈型、智慧型休閒旅遊農業,實現“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民變導遊”。全市休閒旅遊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53家,國家級休閒旅遊農業示範村(點)28個,農業節會80餘個,年接待遊客1856萬人次。

培育壯大“互聯網+農業”。在全國率先出臺“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畫,開展農村電商示範創建,培育首批示範鎮15個,建成村(合作社)益農資訊服務站816處,農村電商平臺達到560家,營業額超過千萬元農村電商企業38家,年交易額58億元。農村資訊化率達到58%,高出全國平均10個百分點。

亮點

綠色生產+品牌

青島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努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本地產蔬菜、水產品、畜產品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

實施全程品質監管。建成市、區市、鎮(街)、村四級農產品品質監管體系和全市統一的農藥、農產品品質監管追溯平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落戶。全域禁止銷售和使用61種高毒高殘留農藥,將616家農業生產單位、3000多個產品、4.5萬個種植戶納入監管追溯系統,每年完成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46萬批次,牲畜檢疫126萬頭、家禽檢疫3.5億隻,有效保障了農產品品質安全。

推行綠色清潔生產方式。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我市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深松深耕整地等七大行動,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達到600萬畝、深松整地140萬畝、水肥一體化30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2%,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建率88%,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實現零增長。

大力發展品牌農業。青島出臺農產品品牌發展實施方案,發佈“青島農品”整體形象標識和廣告語,全市農業商標達到1.9萬個,著名農業品牌166個、中國馳名商標10個、國家級名牌1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887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國家級“一村一品”專業鎮村達26個、省級32個,優質特色農業年產值170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60%。

創新

立體、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在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方面,在全國率先試點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確權村莊、確權農戶、確權面積分別占應確總數的97.2%、98%和97.7%。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書9.6萬畝,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達到275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1萬家、百畝以上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6400多家,生產託管等社會化服務達到610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0%以上,初步構建起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此外,青島組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推廣團隊,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袁隆平、趙振東等院士在青島設立工作站,國家級、省級涉農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達到39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1個百分點。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辦法,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業培育體系。連續四年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列入市辦實事,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和農藥經營人員9萬余人,農業從業者素質顯著提升。

返鄉的青年、中年、企業家,鄉村歡迎你們回村,父母親等待你們回家,“返鄉互助” 助你一臂之力。你們回家了,鄉村才有希望!

敬請關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鄉村)獲取最新乾貨知識。專注三農、鄉建、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等研究與開發者服務!

從開發到運營,選專案,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這裡專案紮堆,這裡專家紮堆,這裡方案紮堆。

其中國家級標準園、示範園、創新園213個,吸納9萬多農民就業創業、戶均增收25%以上。

推進發展休閒旅遊農業。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發展體驗型、迴圈型、智慧型休閒旅遊農業,實現“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民變導遊”。全市休閒旅遊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53家,國家級休閒旅遊農業示範村(點)28個,農業節會80餘個,年接待遊客1856萬人次。

培育壯大“互聯網+農業”。在全國率先出臺“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畫,開展農村電商示範創建,培育首批示範鎮15個,建成村(合作社)益農資訊服務站816處,農村電商平臺達到560家,營業額超過千萬元農村電商企業38家,年交易額58億元。農村資訊化率達到58%,高出全國平均10個百分點。

亮點

綠色生產+品牌

青島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努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本地產蔬菜、水產品、畜產品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

實施全程品質監管。建成市、區市、鎮(街)、村四級農產品品質監管體系和全市統一的農藥、農產品品質監管追溯平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落戶。全域禁止銷售和使用61種高毒高殘留農藥,將616家農業生產單位、3000多個產品、4.5萬個種植戶納入監管追溯系統,每年完成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46萬批次,牲畜檢疫126萬頭、家禽檢疫3.5億隻,有效保障了農產品品質安全。

推行綠色清潔生產方式。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我市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深松深耕整地等七大行動,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達到600萬畝、深松整地140萬畝、水肥一體化30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2%,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建率88%,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實現零增長。

大力發展品牌農業。青島出臺農產品品牌發展實施方案,發佈“青島農品”整體形象標識和廣告語,全市農業商標達到1.9萬個,著名農業品牌166個、中國馳名商標10個、國家級名牌1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887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國家級“一村一品”專業鎮村達26個、省級32個,優質特色農業年產值170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60%。

創新

立體、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在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方面,在全國率先試點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確權村莊、確權農戶、確權面積分別占應確總數的97.2%、98%和97.7%。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書9.6萬畝,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達到275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1萬家、百畝以上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6400多家,生產託管等社會化服務達到610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0%以上,初步構建起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此外,青島組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推廣團隊,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袁隆平、趙振東等院士在青島設立工作站,國家級、省級涉農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達到39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1個百分點。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辦法,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業培育體系。連續四年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列入市辦實事,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和農藥經營人員9萬余人,農業從業者素質顯著提升。

返鄉的青年、中年、企業家,鄉村歡迎你們回村,父母親等待你們回家,“返鄉互助” 助你一臂之力。你們回家了,鄉村才有希望!

敬請關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鄉村)獲取最新乾貨知識。專注三農、鄉建、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等研究與開發者服務!

從開發到運營,選專案,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這裡專案紮堆,這裡專家紮堆,這裡方案紮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