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海市疾控中心孫曉東:寶寶接種疫苗這些事兒別大意!

孫 曉 冬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主任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碩士、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研究生。

每年春季都是各種傳染病的高發期,而接種疫苗是控制流行性疾病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是,究竟應該如何為孩子選疫苗,卻讓不少家長為之糾結。

今天正逢全國預防接種宣傳日,我們邀請了上海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孫曉冬主任為大家解讀這些困惑。家長們在帶孩子接種疫苗前,

不妨多瞭解有關疫苗的知識。

為什麼接種疫苗能預防疾病?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動物體免疫系統的特性。當動物體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的病原菌後,免疫系統便會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動物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

動物體的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

我國的兒童通常要接種哪些疫苗?

近年來,衛生部公佈實行擴大免疫規劃,接種14種疫苗預防15種病,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腦疫苗、乙腦疫苗、甲肝疫苗、麻腮風疫苗、A+C群流腦疫苗、出血熱、炭疽和鉤體等14種疫苗。

其中,出血熱、炭疽和鉤體疫苗由各地衛生部門根據控制疫情需要可有選擇納入。如上海市就根據本地傳染病流行特徵,未將出血熱、炭疽和鉤體疫苗納入擴免物件,制定了11苗防12病的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方案。此外,疫苗接種可分為計畫內疫苗(免費疫苗)和計畫外疫苗(自費疫苗)兩大類。只有嚴格按照合理程式實施接種,才能充分發揮疫苗的免疫效果,
才能使寶寶獲得和維持高度免疫水準,逐漸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相應傳染病的流行。

計畫內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畫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包括兩個程式:一是全程足量的基礎免疫。即在1周歲內完成的初次接種;二是以後的加強免疫。

即根據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準和疾病流行情況適時地進行復種。

計畫外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如果選擇注射二類疫苗應在不影響一類疫苗情況下進行選擇性注射。要注意接種過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脊灰糖丸)要間隔4周才能接種死疫苗(百白破、乙肝、流腦及所有二類疫苗)。

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如何應對?

正常反應: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疼痛、發熱。

應對措施:接種疫苗後的全身反應有發熱和周身不適,一般發熱在 38.5 ℃以下,持續 1 ~ 2 天均屬正常反應。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喂水、並注意多休息即可。如果高熱,可服用退燒藥,可以做物理降溫、吃些富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並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有時會趕上接種疫苗剛好和其他病偶合的情況,只有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才可鑒別。萬萬不可以看到接種後發熱就只想到接種反應,遺漏了原發病造成誤診。

異常反應: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癔病;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 

應對措施:遇到暈針、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平臥、頭部放低、口服溫開水或糖水;與此同時立即請醫生作緊急對症處理。出現皮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脫敏藥。出現過敏性休克一般表現為接種後很短時間內面色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呼吸困難、甚至神志不清、抽風等。此時一般醫生會立即進行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同時給激素和脫敏藥觀察治療。

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如何應對?

正常反應: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疼痛、發熱。

應對措施:接種疫苗後的全身反應有發熱和周身不適,一般發熱在 38.5 ℃以下,持續 1 ~ 2 天均屬正常反應。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喂水、並注意多休息即可。如果高熱,可服用退燒藥,可以做物理降溫、吃些富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並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有時會趕上接種疫苗剛好和其他病偶合的情況,只有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才可鑒別。萬萬不可以看到接種後發熱就只想到接種反應,遺漏了原發病造成誤診。

異常反應: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癔病;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 

應對措施:遇到暈針、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平臥、頭部放低、口服溫開水或糖水;與此同時立即請醫生作緊急對症處理。出現皮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脫敏藥。出現過敏性休克一般表現為接種後很短時間內面色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呼吸困難、甚至神志不清、抽風等。此時一般醫生會立即進行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同時給激素和脫敏藥觀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