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Kiva System:倉儲機器人百億美元市場是如何被撬開的

雷鋒網「新智造」按:據Tractica預測,2021年全球倉儲和物流機器人市場將達到224億美元,無疑這期間是快速增長的爆發期。相對於前端的物流機器人,留守倉庫的倉儲機器人發展更為成熟。

本文為雷鋒網「新智造」推出的倉儲機器人專題的其中一篇報導,報導物件為倉儲機器人業界標杆之一的「亞馬遜倉儲機器人Kiva」,從該公司創業的來龍去脈,窺探倉儲機器人市場是如何被撬開的。新智造作為雷鋒網旗下欄目,關注智慧時代的創新與創造,目標是找到這個行業還存在哪些機會。後續我們還將帶來行業玩家、資本、市場以及初創企業等更多關於倉儲機器人的報導,
敬請期待。

每年的節假日,都是各大電商最忙碌的時候,尤其是像亞馬遜這種以自營為主的大電商。據此前的資料資料顯示,每年11、12月份,都是最忙碌的旺季,亞馬遜倉儲中心每天的包裹量都數以百萬計,這對於倉儲的整個運營和管理都是個不小的壓力。為了緩解旺季的訂單處理工作壓力,2014年亞馬遜新增了2萬個全職訂單處理員崗位,但這也並沒有完全解決節假日高峰期的雇員加班問題,

好在亞馬遜的機器人部門Amazon Robotics在2014年新增了15000台機器人,來幫助包裹的搬運處理,由此大大增加了亞馬遜倉儲處理的效率。

被收購的Kiva System

有瞭解過Amazon Robotics部門歷史的應該知道,該部門並不算是亞馬遜“親生”的,其前身是一家名叫Kiva System的倉儲機器人公司,

該公司2003年就成立了,直到2012年才被亞馬遜收購。

2003年1月,Mick Mountz建立了Kiva System,致力於研發一款倉儲機器人用來取代Zappos、Staples等零售商倉庫中的傳輸帶和轉盤,讓倉儲工作更靈活更高效。

Mick Mountz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就讀於麻塞諸塞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專業,拿到機械工程的學士學位之後,又去攻讀了哈佛商學院的MBA,在求學期間就對工程和行銷有所涉獵。畢業後,Mountz曾就職摩托羅拉任CIM系統研發工程師、後來又轉戰蘋果任產品行銷經理,

離開這些科技巨頭後,1999年,Mountz加入了線上雜貨零售商Webvan,在這家互聯網泡沫前夕燒錢最多(之一)的“曇花式”初創企業擔任物流業務總監(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與亞馬遜頗具淵源,此前亞馬遜多名高管如Doug Herrington、Peter Ham、Mark Mastandrea等都曾經在Webvan任職,並且,在十幾年後,亞馬遜也嘗試複製了Webvan的生鮮銷售模式,雖然成績不太理想),過去的這些經歷,讓Mountz對機械工程、物流倉儲等工作流程有了深刻的認識,
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Webvan在經歷那場聲勢浩大的互聯網泡沫而倒閉之後,Mountz也開始琢磨研發倉儲機器人,並成立了Kiva System。

在創業的前幾年,Kiva System一直都沒有什麼太重磅的消息,根據Mountz以前在外媒接受採訪時的自述:

「Kiva在開發前幾年還屬於一個想像中的產品,客戶根本不能理解,08年左右,我買了一台iPhone,不是用來打電話,而是專門用來為客戶播放Kiva的演示視頻,每見一個客戶,我就會跟他們詳細解釋這個產品。」

直到2009年,Kiva的成績才逐現端倪,那一年,一家名叫Quiet Logistics的物流公司成為了Kiva System的第一個客戶,Kiva System以技術外包的形式為Quiet Logistics提供倉儲管理服務。當時這條新聞上了很多科技報導的版面,讓人們對自主倉儲機器人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自此,Mountz和Kiva System成為了科技媒體的常客。

Kiva System日漸上升的態勢,也讓各大電商認識到了倉儲機器人的重要性。

2012年3月,一顆重磅炸彈在各大科技媒體爆開,亞馬遜以7.75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了Kiva System,並將其整編為旗下機器人部門Amazon Robotics,這在當時可是亞馬遜自2009年收購Zappos只有第二大收購案例,可見亞馬遜在機器人佈局上的重視。

接下來的兩三年裡,亞馬遜開始在各個倉庫大規模部署Kiva,根據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亞馬遜在當時普通訂單的交付成本約為3.50至3.75美元,而使用Kiva機器人之後將使這一成本下降20%至40%,預估每年在倉庫分揀環節中,機器人能為亞馬遜節省9億美元左右。

Kiva機器人

Kiva System在被收購之後,其機器人也並未更名,還叫Kiva,是個外觀看起來像一個冰球的搬運機器。Kiva有兩個型號,較小的型號約2英尺×2.5英尺,一英尺高,頂部有個托運圓盤,能夠抬起重量約1000磅的貨物行走,而較大的型號可以承載重達3000磅,在倉庫中的運貨速度可達每秒1.3米。該機器人由電力驅動,據官方的宣傳,可以實現“充電5分鐘,工作一小時”。

Kiva機器人在工作時會掃描地上條碼執行搬運任務,管理員通過無線指令將訂單發送給Kiva,機器人就可自主將貨物所在的貨架從倉庫搬運至員工處理區,這樣工作人員每小時可挑揀、掃描300件商品,Kiva機器人還可以與Robo-Stow機械臂等組成一個分揀系統,該系統系統可在30分鐘內卸載和接收一拖車的貨物,效率是之前的2-4倍。

據悉,Kiva機器人的工作準確率能夠達到99.99%。

之所以能夠提升效率,是因為Kiva將此前亞馬遜的倉儲工作流程簡化了。

簡單來講,使用Kiva機器人做分揀工作大概分為5個步驟:揀選、位移(包括揀選期間的位移,和揀選完成後包裝台的位移)、二次分揀、覆核包裝、按流向分揀。

其中,揀選和位移可以通過傳輸線(履帶等)和高速掃碼的方式自動化實現。這在幾乎大部分現代化倉庫中都已經實現了。但其他部分由於需要人手工作細緻的去識別和放置貨物,因此一般都是人工完成,而且需要非常大的人力要求。

此前,倉儲中心雇員每天在倉庫內行走的距離達7到15英里不等(約合11.27到24.14千米),而且時不時地要搬運重物,這其中浪費了很多時間,也使工作人員的體能消耗得非常嚴重。

而使用了Kiva機器人之後,亞馬遜重新安排了工作流程:把揀選人員取消,直接把貨架搬到覆核包裝人員的邊上,由覆核打包人員完成揀選、二次分揀、打包覆核三項工作,取消了原來傳輸線完成的位移動作,完全由機器人代替。

由此看來,使用Kiva機器人來進行倉儲工作確實能夠提升很多工作效率,但是這只是減少工作人員的壓力和不必要的體能支出,並不能完全代替人類。

倉儲機器人的春天

Kiva System的成功不僅讓各大電商看到了機器人對倉儲管理的重要性,也讓創業者也看到了這一領域的趨勢,倉儲機器人初創公司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僅僅國內,阿裡、京東等電商巨頭紛紛入局,快倉、Geek+等初創企業也在悄然升起。業界給Kiva System的評價是:物流新時代的信號。

從過去的媒體報導來看,機器人是近兩年才開始火熱的話題,而倉儲物流機器人是其中重要的分支,畢竟是能夠解放勞動力的產品,以Kiva為標杆而出現的倉儲機器人企業如快倉、Geek+已有數十家,看得出確實屬於一個趨勢。

根據亞馬遜近幾年在機器人自動化的佈局來看,Kiva無疑算是成功的。其作為業界標杆之一,主要是占了先發優勢和抱了巨頭大腿這兩個原因,雖然是標杆,但是現在機器人仍是一個萌芽階段,而未來的世界顯而易見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倉儲機器人也會迎來一個春天,Kiva能否在未來幫助亞馬遜成為亦或保持行業領先的地位,還要時間證明,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Kiva在技術上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無疑,一個百億美元市場正在被撬開。

每見一個客戶,我就會跟他們詳細解釋這個產品。」

直到2009年,Kiva的成績才逐現端倪,那一年,一家名叫Quiet Logistics的物流公司成為了Kiva System的第一個客戶,Kiva System以技術外包的形式為Quiet Logistics提供倉儲管理服務。當時這條新聞上了很多科技報導的版面,讓人們對自主倉儲機器人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自此,Mountz和Kiva System成為了科技媒體的常客。

Kiva System日漸上升的態勢,也讓各大電商認識到了倉儲機器人的重要性。

2012年3月,一顆重磅炸彈在各大科技媒體爆開,亞馬遜以7.75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了Kiva System,並將其整編為旗下機器人部門Amazon Robotics,這在當時可是亞馬遜自2009年收購Zappos只有第二大收購案例,可見亞馬遜在機器人佈局上的重視。

接下來的兩三年裡,亞馬遜開始在各個倉庫大規模部署Kiva,根據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亞馬遜在當時普通訂單的交付成本約為3.50至3.75美元,而使用Kiva機器人之後將使這一成本下降20%至40%,預估每年在倉庫分揀環節中,機器人能為亞馬遜節省9億美元左右。

Kiva機器人

Kiva System在被收購之後,其機器人也並未更名,還叫Kiva,是個外觀看起來像一個冰球的搬運機器。Kiva有兩個型號,較小的型號約2英尺×2.5英尺,一英尺高,頂部有個托運圓盤,能夠抬起重量約1000磅的貨物行走,而較大的型號可以承載重達3000磅,在倉庫中的運貨速度可達每秒1.3米。該機器人由電力驅動,據官方的宣傳,可以實現“充電5分鐘,工作一小時”。

Kiva機器人在工作時會掃描地上條碼執行搬運任務,管理員通過無線指令將訂單發送給Kiva,機器人就可自主將貨物所在的貨架從倉庫搬運至員工處理區,這樣工作人員每小時可挑揀、掃描300件商品,Kiva機器人還可以與Robo-Stow機械臂等組成一個分揀系統,該系統系統可在30分鐘內卸載和接收一拖車的貨物,效率是之前的2-4倍。

據悉,Kiva機器人的工作準確率能夠達到99.99%。

之所以能夠提升效率,是因為Kiva將此前亞馬遜的倉儲工作流程簡化了。

簡單來講,使用Kiva機器人做分揀工作大概分為5個步驟:揀選、位移(包括揀選期間的位移,和揀選完成後包裝台的位移)、二次分揀、覆核包裝、按流向分揀。

其中,揀選和位移可以通過傳輸線(履帶等)和高速掃碼的方式自動化實現。這在幾乎大部分現代化倉庫中都已經實現了。但其他部分由於需要人手工作細緻的去識別和放置貨物,因此一般都是人工完成,而且需要非常大的人力要求。

此前,倉儲中心雇員每天在倉庫內行走的距離達7到15英里不等(約合11.27到24.14千米),而且時不時地要搬運重物,這其中浪費了很多時間,也使工作人員的體能消耗得非常嚴重。

而使用了Kiva機器人之後,亞馬遜重新安排了工作流程:把揀選人員取消,直接把貨架搬到覆核包裝人員的邊上,由覆核打包人員完成揀選、二次分揀、打包覆核三項工作,取消了原來傳輸線完成的位移動作,完全由機器人代替。

由此看來,使用Kiva機器人來進行倉儲工作確實能夠提升很多工作效率,但是這只是減少工作人員的壓力和不必要的體能支出,並不能完全代替人類。

倉儲機器人的春天

Kiva System的成功不僅讓各大電商看到了機器人對倉儲管理的重要性,也讓創業者也看到了這一領域的趨勢,倉儲機器人初創公司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僅僅國內,阿裡、京東等電商巨頭紛紛入局,快倉、Geek+等初創企業也在悄然升起。業界給Kiva System的評價是:物流新時代的信號。

從過去的媒體報導來看,機器人是近兩年才開始火熱的話題,而倉儲物流機器人是其中重要的分支,畢竟是能夠解放勞動力的產品,以Kiva為標杆而出現的倉儲機器人企業如快倉、Geek+已有數十家,看得出確實屬於一個趨勢。

根據亞馬遜近幾年在機器人自動化的佈局來看,Kiva無疑算是成功的。其作為業界標杆之一,主要是占了先發優勢和抱了巨頭大腿這兩個原因,雖然是標杆,但是現在機器人仍是一個萌芽階段,而未來的世界顯而易見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倉儲機器人也會迎來一個春天,Kiva能否在未來幫助亞馬遜成為亦或保持行業領先的地位,還要時間證明,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Kiva在技術上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無疑,一個百億美元市場正在被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