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神出軌?首映退票?《後來的我們》,還有後來麼?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造假

看那五億的票房

四十萬退票

後來

終於在資料中明白

文藝片圈錢更加無底線

——《後來》(退票版)

後來的我們,成了狗男女

“後來,我終於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發佈的第17年,奶茶終於將一首歌的IP發揮到最大,將之搬上銀幕。

小編朋友圈QQ群都被《後來的我們》刷屏了,

諸多小姐妹紛紛表示好感動,好催淚,哭得稀裡嘩啦的。網上也是各種推薦。

看著各種推薦,小編一時腦抽就買了張電影票。觀影全程看著周圍的妹子止不住的擦眼淚,我的內心毫無波動。

講真,一直不愛這種講著情懷卻無病呻吟的片子,

打著情懷的幌子拍個那麼長的mv,不累麼?

老公跟前女友共度一夜談人生談理想回憶過去喝個半死還差點啪啪啪,最後送對方回家,這就是婚外情未遂啊,如此清新脫俗的精神出軌,擱你你願意麼?!

當然,每人三觀不同,所以電影情節問題不再贅述,

咱們重點說說票房問題。

後來的退票,貓眼要背鍋?

自3月28日《後來的我們》發佈相關物料起,多家平臺上的想看指數與預售票房開始不斷走高。其中,貓眼想看指數一度達到了91萬,居歷史首位,而預售過億甚至碾壓不少好萊塢大片,直逼《速度與激情8》的體量。

據統計,《後來的我們》總預售票房1.2億,進入影史預售票房前十。這樣高的預售成績讓院線經理們都對劉若英的這部處☆禁☆女作充滿信心,紛紛調整排片,增加放映場次。據統計,上映第一天,《後來的我們》排座占比48.4%,場次占比44%,吞食了近五成的市場。

五一檔幾部電影票房、排片的即時動態

在得到高排片的加持後,《後來的我們》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績,上映首日,票房便達到近3億元。

於是,關於“青春片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劉若英的票房號召力到底有多大”討論四起,電影圈無不額手稱慶,不過一天的功夫,劇情反轉。

上映首日晚上,便有媒體爆出,《後來的我們》出現大規模退票的情況。據媒體報導,除未開通退票功能的影院外,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影院都出現了規模退票的情況,且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協力廠商平臺所銷售的票。截至4月28日23點,貓眼平臺疑似被惡意刷票並退票數量約38萬張,涉及票房約1300萬,占影片當日總票房2.8億的4.6%。被惡意刷票訂單集中在19.9元等特惠票。此外,淘票票平臺也有超過2萬張《後來的我們》的退票。被退票的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根據總的退票數和全國電影票均價來計算,當天總的退票額應該在1500-2000萬之間。

一時間揣測紛呈,多數院線經理將矛頭直指退票最多的平臺貓眼。

查看《後來的我們》的出品發行資訊,可以看到「天津貓眼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同時參與了出品和發行。貓眼電影作為發行方,有動機通過操控預售來給電影造勢,來操控排片,而貓眼同時又是協力廠商售票平臺,是存在操作上的便利性的。

貓眼在這件事中的角色確實略有尷尬,既參與了宣發,又是協力廠商售票平臺,很容易讓人懷疑又是一樁運動員當裁判的例子。

但據業內人士分析,上映前大規模退票這種損人不利己又容易被發現的操作,不像是貓眼專業團隊所為,且貓眼作為希望用戶能夠參與到特惠購票的售票平臺,也沒有道理會選擇19.9元的特惠票訂單。

另外,淘票票也出現了大量退票,因此這件事更像是片方所為。

至於粉絲鎖場就基本不在考慮範圍內了,畢竟粉絲沒有這麼大手筆,且通常粉絲目的只是為了鎖場避免被取消,而這件事的影響高度是提高排片。

後來的複盤,片方嫌疑大

縱觀整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受損最嚴重的是影院,而受益最多的是片方。

為什麼退票片方還反而受益呢?因為後期的大量退票,是前期大量虛假購票的結果。

這種大規模虛假購票會讓路人觀眾產生“這部電影很火,需要搶票才行”的錯覺,擔心買不到票,也都擠進去買票;而影院方也受此影響,為了滿足需求並賣出更多票,增加了這部電影的排片。

沒成想增加排片之後,原先撲上來買的那批“觀眾”紛紛退票了,可之前增加的排片已無法取消。放映廳就這麼多間,厚此薄彼,連累原本可以賣出票的其他電影也減少了賣座。

按照規定,製片方可以拿到票房總額的30%,如果先暫時扔出去2000萬左右買預售票,把首日票房拉高至3億,那當天的票房分賬就可以拿到9000萬左右,到時候再把這2000萬收回來。這“空手套白狼”的買賣實在是值。

買票“騙排片",預售制何用

這次預售票刷票退票,不同於過去小範圍哄抬票價的黃牛行為,也不同于人為的票房造假,而是對於剛剛興起的電影預售制的侵蝕。

過去,院線排片一般依靠院線經理的個人經驗,可是因為每個月的上映電影的數量太大,而且個人經驗也存在嚴重的局限,所以院線排片往往沒法做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給賣座的電影多排片。

直到預售制出現之後,預售票房的資料,成為了院線經理排片的重要參考,院線才有了一項超越個人經驗的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機制。

可是,如果有人在預售時就惡意刷票推高預售票房,那就會給院線後續排片造成嚴重誤導。這對於觀眾和院線而言,是一種欺瞞,而對於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而言,則構成不正當競爭,這種行為不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而且也是對《電影產業促進法》的褻瀆。

《後來》的他們,有沒有“後來”?

票房造假也不是今天才有,想多賣點票也是人之常情。《葉問3》《捉妖記》等不少影片都曝出過買票房的消息,但好歹人家是真花錢,“自購票房”並不屬於違法。但像《後來的我們》,在首映當日大量退票,空手套白狼,過分了吧,老鐵。

這種行為已經在事實上對影院構成了欺騙,誤導了影院對於未來票房的判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中的相關規定,如果“刷退票”的情況能夠得到證實,那麼相關方將有可能遭受進一步處罰。

當然,儘管有這方面的規定,目前尚無處罰先例。就是不知道《後來的我們》會不會開這個先河。

不管會不會被處罰,從長遠來看,這種看似雞賊的鑽漏洞行為,無疑都是害人害己的。以後誰還會喜歡跟這樣的發行方合作?除非就是抱著一錘子買賣的心態,以後不再發片。

無論哪一部影片,都應該以其影片品質去贏得觀眾喜愛,以扭曲的手段贏得票房,最終勢必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刷票坑影院,拉漲割韭菜

《資本論》裡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了利益,《後來的我們》片方假資料入場,綁架排片,首映退票,分文不花刷票房,坑得影院想罵娘;股市也一樣,遊資連續交易、大額封漲停、拉抬股價,操縱股票割韭菜,散戶哭到上天臺。

不由感歎,這個世界,套路太多,水太深。

在得到高排片的加持後,《後來的我們》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績,上映首日,票房便達到近3億元。

於是,關於“青春片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劉若英的票房號召力到底有多大”討論四起,電影圈無不額手稱慶,不過一天的功夫,劇情反轉。

上映首日晚上,便有媒體爆出,《後來的我們》出現大規模退票的情況。據媒體報導,除未開通退票功能的影院外,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影院都出現了規模退票的情況,且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協力廠商平臺所銷售的票。截至4月28日23點,貓眼平臺疑似被惡意刷票並退票數量約38萬張,涉及票房約1300萬,占影片當日總票房2.8億的4.6%。被惡意刷票訂單集中在19.9元等特惠票。此外,淘票票平臺也有超過2萬張《後來的我們》的退票。被退票的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根據總的退票數和全國電影票均價來計算,當天總的退票額應該在1500-2000萬之間。

一時間揣測紛呈,多數院線經理將矛頭直指退票最多的平臺貓眼。

查看《後來的我們》的出品發行資訊,可以看到「天津貓眼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同時參與了出品和發行。貓眼電影作為發行方,有動機通過操控預售來給電影造勢,來操控排片,而貓眼同時又是協力廠商售票平臺,是存在操作上的便利性的。

貓眼在這件事中的角色確實略有尷尬,既參與了宣發,又是協力廠商售票平臺,很容易讓人懷疑又是一樁運動員當裁判的例子。

但據業內人士分析,上映前大規模退票這種損人不利己又容易被發現的操作,不像是貓眼專業團隊所為,且貓眼作為希望用戶能夠參與到特惠購票的售票平臺,也沒有道理會選擇19.9元的特惠票訂單。

另外,淘票票也出現了大量退票,因此這件事更像是片方所為。

至於粉絲鎖場就基本不在考慮範圍內了,畢竟粉絲沒有這麼大手筆,且通常粉絲目的只是為了鎖場避免被取消,而這件事的影響高度是提高排片。

後來的複盤,片方嫌疑大

縱觀整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受損最嚴重的是影院,而受益最多的是片方。

為什麼退票片方還反而受益呢?因為後期的大量退票,是前期大量虛假購票的結果。

這種大規模虛假購票會讓路人觀眾產生“這部電影很火,需要搶票才行”的錯覺,擔心買不到票,也都擠進去買票;而影院方也受此影響,為了滿足需求並賣出更多票,增加了這部電影的排片。

沒成想增加排片之後,原先撲上來買的那批“觀眾”紛紛退票了,可之前增加的排片已無法取消。放映廳就這麼多間,厚此薄彼,連累原本可以賣出票的其他電影也減少了賣座。

按照規定,製片方可以拿到票房總額的30%,如果先暫時扔出去2000萬左右買預售票,把首日票房拉高至3億,那當天的票房分賬就可以拿到9000萬左右,到時候再把這2000萬收回來。這“空手套白狼”的買賣實在是值。

買票“騙排片",預售制何用

這次預售票刷票退票,不同於過去小範圍哄抬票價的黃牛行為,也不同于人為的票房造假,而是對於剛剛興起的電影預售制的侵蝕。

過去,院線排片一般依靠院線經理的個人經驗,可是因為每個月的上映電影的數量太大,而且個人經驗也存在嚴重的局限,所以院線排片往往沒法做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給賣座的電影多排片。

直到預售制出現之後,預售票房的資料,成為了院線經理排片的重要參考,院線才有了一項超越個人經驗的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機制。

可是,如果有人在預售時就惡意刷票推高預售票房,那就會給院線後續排片造成嚴重誤導。這對於觀眾和院線而言,是一種欺瞞,而對於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而言,則構成不正當競爭,這種行為不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而且也是對《電影產業促進法》的褻瀆。

《後來》的他們,有沒有“後來”?

票房造假也不是今天才有,想多賣點票也是人之常情。《葉問3》《捉妖記》等不少影片都曝出過買票房的消息,但好歹人家是真花錢,“自購票房”並不屬於違法。但像《後來的我們》,在首映當日大量退票,空手套白狼,過分了吧,老鐵。

這種行為已經在事實上對影院構成了欺騙,誤導了影院對於未來票房的判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中的相關規定,如果“刷退票”的情況能夠得到證實,那麼相關方將有可能遭受進一步處罰。

當然,儘管有這方面的規定,目前尚無處罰先例。就是不知道《後來的我們》會不會開這個先河。

不管會不會被處罰,從長遠來看,這種看似雞賊的鑽漏洞行為,無疑都是害人害己的。以後誰還會喜歡跟這樣的發行方合作?除非就是抱著一錘子買賣的心態,以後不再發片。

無論哪一部影片,都應該以其影片品質去贏得觀眾喜愛,以扭曲的手段贏得票房,最終勢必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刷票坑影院,拉漲割韭菜

《資本論》裡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了利益,《後來的我們》片方假資料入場,綁架排片,首映退票,分文不花刷票房,坑得影院想罵娘;股市也一樣,遊資連續交易、大額封漲停、拉抬股價,操縱股票割韭菜,散戶哭到上天臺。

不由感歎,這個世界,套路太多,水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