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藝術必須打好地基,才能與時代對話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目前的陳宗麟中國畫作品展“國粹丹青”,

呈現了一種全新的水墨京劇人物畫作品,為我們深度瞭解新的水墨表達方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

與往常不同的是,此次展品精選自黑龍江省美術館多年來的珍藏,齊齊哈爾大學美術教授陳宗麟的作品。作為導覽人的陳教授,在採訪中與我們分享了他對國粹丹青藝術的熱愛和理解。

他的“京劇國粹”這樣入畫

每次走進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總會不知不覺將你帶到神聖的境界中。

作為西安最大的美術專業博物館,陝西美博在建造之初就融合了中西的設計項目。正如這座建築所承載的開明與傳統的莊嚴感,陝美博在近兩年亦推出一系列館際交流展覽,以此增進館藏精品的活化能力和共用水準,而“國粹丹青”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視窗。

展覽的作品選自陳宗麟先生的水墨京劇人物畫,他以“創變”的藝術思路表現中國藝術的意蘊。

京劇是國粹,水墨亦是國粹,陳宗麟先生出神入化地以新的水墨形式,表現了京劇藝術的神韻,傳續了華夏源遠流長的國粹精神。這次展覽正是他捐贈給黑龍江省美術館的個人捐贈展,也是他近期的代表作品展覽。

自2008年起,陳宗麟先生將長期積累的豐厚專業知識儲備和對於國粹精神的深入思考,付諸于創新的文化探索與筆墨實踐,聚斂符合漢文化審美預期的形式美感與美學品格,

潛心研究新的水墨表達方式,結合誇張的變形以及京劇舞臺的特有造型因素,通過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重新闡發了水墨這一藝術形式的個體表達,意境更為粗獷大氣,實現了畫家審美理想的自我回歸和本色闡發。

京劇戲目·楊門女將 123×245cm 2016

展廳中首當其衝的是京劇戲目楊門女將,畫面上作者將原舞臺京劇特色運用大俯視場面充分展現,充滿形式感的色調在整體畫面中呈現對比性,古樸的線條映襯人物情緒變化,色的把握和構圖、造型方面,也力求使之具有工整考究而又具有民族特色。這種非傳統的繪畫手法細膩的呈現出人物複雜的心態。

紅娘 179×48cm 2015

穿過進門螢幕的四個圓柱放置著一位靈巧秀美的藝術形象。傳統的水墨畫中很少涉及以國粹為主題的題材,而藝術家選擇描繪國粹歷史以此來挑戰丹青人物畫的公認規範。

徐策跑城 179×48cm 2015

而在展廳二層,這種對於差異的思考更加深入,並介入與空間的對話中。《徐策跑城》是京劇傳統戲《薛剛反唐》中一折。老三麻子及周信芳的代表作。作品佔據了無象空間,整幅畫為半抽象,人物面部通過抽象手法帶你進入無象意識,暢想時間與空間的歷史淵源。技法上以瓷碟代筆,風簡骨足,意境空闊,清脫純淨,在脫塵境界的簡遠筆墨開示中,呈現了一種直指本心的直觀簡約主義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禪意。

長阪坡 181×143cm 2015

三岔口 107×97cm 2015

作品關注傳統歷史、人文街邊的碎片,他為此次展覽在現場演示作品的創作過程,獨創碟墨、創變繪畫手法重複出現,以此探討在當代國際化的進程中傳統水墨之間的關係是怎樣提升、錯置的。

在全球化與地方化相交匯的語境背景下,中國歷史文化和丹青藝術呈現出同質化的現象。而陳宗麟對當代水墨藝術的艱苦探索,則給我們美術界帶來新的視覺,帶來更多思考和啟迪。

陳宗麟,1942年生於四川成都市,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藝術學院,齊齊哈爾大學教授,北方國畫院常務院長。作品有《神兵怒火》《降龍記》《苦難琴師》《血濺津門》《無腳將軍》《雨鼓石》《仰觀天象》《磨刀石》《極地夢》等。2008年後潛心研究以瓷碟代筆,獨創“碟墨”畫法,融民間樸拙和大寫意於一體。

公教活動對藝術的推動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黑龍江美術館藏品,來到陝西資源分享,促進了藝術家的文化交流。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羅甯因在外地,馬為民副館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作為公益性的美術館,我們盡可能地讓藏品走出庫房,讓藏品活起來,與更廣泛的公眾見面,起到美育的作用。黑龍江美術館此次巡展,這本身就是一種擔當,讓陝西的觀眾不出陝西就能看到原作,也是服務于陝西觀眾的具體體現。

陝西是十三朝古都,所以收藏和保護是陝西省美術博物的立館之本。沒有藏品,美術館就沒有靈魂,其他功能的發揮會大打折扣。這裡一直重視收藏,特別是對長安畫派第一代、第二代以及民間美術的收藏,也有全國各地優秀作品的收藏,件件有學術價值。本次陳宗麟先生捐贈的作品,是對我館收藏工作的最大支持。藏品進入美術館,也就進入了國家圖錄庫。

美術館如何加強互動,實現同頻共振呢?馬館長說,進一步加強館際間的交流互動,包括每年的“請進來,走出去”,我館每年至少有近10場省外及國外優秀展覽進行展出及50餘場公共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我館與黑龍江省在之前的展覽交流互動中,我館的“對話兵馬俑—歐盟與中國雕塑家作品提名展”在黑龍江成功舉辦,不僅是兩館之間的交流,還是兩省之間多個方位的交流,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國外,藝術公教活動的運營已經非常普遍,並且對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當代中國,藝術更是依賴專業人士及愛好者的追捧,譬如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漸漸走向國際化,而公共教育活動更擁有極高規格的學術研究,同時有收藏支持傳統創新的藝術。

公教活動不僅涉及藝術生產、彙集和傳播過程,而且在全球化時代中,對文化藝術傳播廣度也早已超越了國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當代藝術思潮的走向。

文化藝術報記者 陳慧嬌 文|圖

徐策跑城 179×48cm 2015

而在展廳二層,這種對於差異的思考更加深入,並介入與空間的對話中。《徐策跑城》是京劇傳統戲《薛剛反唐》中一折。老三麻子及周信芳的代表作。作品佔據了無象空間,整幅畫為半抽象,人物面部通過抽象手法帶你進入無象意識,暢想時間與空間的歷史淵源。技法上以瓷碟代筆,風簡骨足,意境空闊,清脫純淨,在脫塵境界的簡遠筆墨開示中,呈現了一種直指本心的直觀簡約主義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禪意。

長阪坡 181×143cm 2015

三岔口 107×97cm 2015

作品關注傳統歷史、人文街邊的碎片,他為此次展覽在現場演示作品的創作過程,獨創碟墨、創變繪畫手法重複出現,以此探討在當代國際化的進程中傳統水墨之間的關係是怎樣提升、錯置的。

在全球化與地方化相交匯的語境背景下,中國歷史文化和丹青藝術呈現出同質化的現象。而陳宗麟對當代水墨藝術的艱苦探索,則給我們美術界帶來新的視覺,帶來更多思考和啟迪。

陳宗麟,1942年生於四川成都市,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藝術學院,齊齊哈爾大學教授,北方國畫院常務院長。作品有《神兵怒火》《降龍記》《苦難琴師》《血濺津門》《無腳將軍》《雨鼓石》《仰觀天象》《磨刀石》《極地夢》等。2008年後潛心研究以瓷碟代筆,獨創“碟墨”畫法,融民間樸拙和大寫意於一體。

公教活動對藝術的推動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黑龍江美術館藏品,來到陝西資源分享,促進了藝術家的文化交流。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羅甯因在外地,馬為民副館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作為公益性的美術館,我們盡可能地讓藏品走出庫房,讓藏品活起來,與更廣泛的公眾見面,起到美育的作用。黑龍江美術館此次巡展,這本身就是一種擔當,讓陝西的觀眾不出陝西就能看到原作,也是服務于陝西觀眾的具體體現。

陝西是十三朝古都,所以收藏和保護是陝西省美術博物的立館之本。沒有藏品,美術館就沒有靈魂,其他功能的發揮會大打折扣。這裡一直重視收藏,特別是對長安畫派第一代、第二代以及民間美術的收藏,也有全國各地優秀作品的收藏,件件有學術價值。本次陳宗麟先生捐贈的作品,是對我館收藏工作的最大支持。藏品進入美術館,也就進入了國家圖錄庫。

美術館如何加強互動,實現同頻共振呢?馬館長說,進一步加強館際間的交流互動,包括每年的“請進來,走出去”,我館每年至少有近10場省外及國外優秀展覽進行展出及50餘場公共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我館與黑龍江省在之前的展覽交流互動中,我館的“對話兵馬俑—歐盟與中國雕塑家作品提名展”在黑龍江成功舉辦,不僅是兩館之間的交流,還是兩省之間多個方位的交流,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國外,藝術公教活動的運營已經非常普遍,並且對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當代中國,藝術更是依賴專業人士及愛好者的追捧,譬如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漸漸走向國際化,而公共教育活動更擁有極高規格的學術研究,同時有收藏支持傳統創新的藝術。

公教活動不僅涉及藝術生產、彙集和傳播過程,而且在全球化時代中,對文化藝術傳播廣度也早已超越了國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當代藝術思潮的走向。

文化藝術報記者 陳慧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