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面對痛苦,你可以選擇不寬恕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 1 -

上周,我做了一場關於自我認知的分享,

並順勢推薦了一把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研究的VIA優勢測試。

在這期間,有位聽眾提出了疑問:在這份測試裡,有些人的“感恩”維度得了高分,但“寬恕”維度卻得了低分,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比起這個問題本身,我更在意的是這個問題的思路。

很顯然,這位朋友把“感恩”與“寬恕”看成了同一件事。所以,從她的角度來看,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應該是不太可能會記仇的。

但事實上,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例子,兩者都是真誠的。

更合理也更簡單的解釋是,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品德沒啥關係,單純只是記性比較好。

- 2 -

有趣的是,把“感恩”和“寬恕”混淆的人可能要比想像中更多。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雞湯文,說要感謝那些騙了自己、傷害自己的人,因為是他們給了自己成長的機會。

久而久之,有些人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寬恕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感恩。

神邏輯。

且不說為什麼一定要寬恕別人,就算要寬恕,還非得加上個“感謝”的標準,否則就不是真正地放下,這簡直就是反人類。

我見過一些把寬恕和感恩當做人生信條的人,並沒有覺得他們多幸福。

明明就很生氣,恨不得把對方大卸八塊,卻又擔心自己這麼做不夠“大度”,還逼自己感恩,結果只能讓內疚把自己給憋出病來。

所以郭德綱才會說,最煩那些什麼都不知道就勸你要大度的人。

就算不報復,可記著還不行麼?心靈得有多脆弱,才非得篡改記憶,告訴自己過去都是美好的?你這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

對當事人來說,有些痛苦就真的只是痛苦。而且就我所知,

這些痛苦會跟著他們一輩子。

強制他們對這些痛苦進行讚揚和感謝,就顯得有點過分了。即使這麼做,他們的感受也不會更好。

- 3 -

同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麼做了,社會也不會變得更和諧。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不太注重個人感受。我們聽到最多的,

就是要包容、要為別人考慮。

聽“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長大的一輩人,往往特別喜歡強調“極善文化”——比如崇尚自我犧牲、為別人考慮、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之類的。

但實際上這種價值觀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懂得用正當的方法爭取自己利益,因為這和極善文化是不符的。

結果呢?這些孩子不是蒙頭吃虧、助長了惡勢力,就是耍些小手段偷偷摸摸去爭取利益。

很多孩子用很多不正當的手段去爭取利益,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懂道理,恰恰相反,是他們太懂“道理”了,所以對爭取自己的利益有羞恥感,只好偷偷摸摸來。

這樣的孩子,最終總會長成大人。

- 4 -

說起來你或許不信,儘管我並不會感謝那些欺騙我、傷害我的人,但其實我是一個很重視感恩的人。

所以如果真有人傷害了我,我一定會先把他們幹掉,再感謝命運給我安排這個橋段讓我成長。

至於那些人嘛,如果他們並沒有悔意和彌補,那我會確保他們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感謝神給了我這樣的力量。

最後,再感謝一下在痛苦面前沒有倒下的自己。

— END —

很多孩子用很多不正當的手段去爭取利益,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懂道理,恰恰相反,是他們太懂“道理”了,所以對爭取自己的利益有羞恥感,只好偷偷摸摸來。

這樣的孩子,最終總會長成大人。

- 4 -

說起來你或許不信,儘管我並不會感謝那些欺騙我、傷害我的人,但其實我是一個很重視感恩的人。

所以如果真有人傷害了我,我一定會先把他們幹掉,再感謝命運給我安排這個橋段讓我成長。

至於那些人嘛,如果他們並沒有悔意和彌補,那我會確保他們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感謝神給了我這樣的力量。

最後,再感謝一下在痛苦面前沒有倒下的自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