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桂林龍舟側翻17人身亡背後:組織民俗活動,不是靠拍拍腦袋就行

千年民俗遭遇現實拷問,只是,這次代價太大。

4月21日13時30分許,在桂林桃花江中,2艘龍舟先後側翻,17人殞命。

“十年一大劃”,當地人對這場龍舟盛宴曾充滿期待。甚至,事發前,當賽舟沖壩失敗時,

人們仍在嬉笑。但當事故發生,岸上的人群一陣騷動,發出陣陣驚呼。

▲事故發生地。

周圍多名居民稱,“出了這麼大的事,早走了。”

今年,桂林龍舟正逢“十年一大劃”關鍵節點,這裡本該熱鬧非凡。但樓下,老青龍王的牌位前無一人留守。

不止桂林,在中國南方地區,

賽龍舟普遍存在。這個季節,正適合龍舟競渡。

據瞭解,在桂林,賽龍舟的歷史約始於唐朝,距今千餘年。當地,賽龍舟又稱扒龍舟。2010年,扒龍舟正式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且排名位居首位。

一年後,賽龍舟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各地龍舟賽事此起彼伏。近期,僅中國龍舟協會官網公佈的賽事就有32場。

但民俗賽龍舟活動卻在桂林等多地日益衰落。

當地村民稱,賽龍舟耗時、耗力,一般小村“玩不起”,“二月二或者三月三下水,但光操練、籌備就得兩三個月。一般人哪裡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哪怕有,也沒錢。出事的敦睦村是大村,又是城中村,他們很多人把房子租出去就能掙錢。”

一位當地居民也持同樣看法。他說,前些年,部分小村也有龍舟。但是,一因沒人,二因太耗財力,所以按照當地風俗,

將龍頭掩埋,船身沉水,“意思就是,我們這個村不玩龍舟了。”

敦睦村一位元村民向記者證實,因耗時耗力,人口較少,周圍部分小村並未建造龍舟。而在敦睦村內,紅星新聞記者走訪發現,村內很多房屋都張貼著招租啟示。

2

桂林的河不適合賽龍舟

之前報備都沒通過

最後,像敦睦村這樣,“地利人和”的村子就成了龍舟習俗的“傳承者”。

但桂林市體育局並不承認賽龍舟是體育賽事,

一位工作人員稱,“這是民俗。桂林的河不適合賽龍舟,所以他們之前(指這次事故之前)的報備,都沒有通過。”

近10年,桂林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未舉行過大型龍舟賽。有網友擔憂,賽龍舟民俗正在消失。

“大劃年”到了,敦睦村幾位年長者躍躍欲試。起鼓、伐木、遊村、拜廟、起水、下水、采青、出遊、走親……敦睦村的3艘龍舟終於在一個月前下水。

鄰村一位村民稱,“下水前,他們準備了兩三個月。訓練時,

一般會找河中水大的時候去,那樣才能練出水準。”

4月24日,事發地仍有多人聚集悼念。3艘龍舟倚在桃花江邊,一旁,被焚燒殆盡的紙錢隨風竄起,散落一地。目前,該起事故仍在調查中。

3

他們僅憑經驗,不專業

更不能把控全船

據媒體公開報導,近年來龍舟側翻事故在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南、黑龍江等多地均有發生。只是,這次人員傷亡情況慘重。

東華大學體育部副教授秦偉告訴紅星新聞,出現人員傷亡的龍舟事故基本由民間自發組織,如嚴格執行賽事規程,就不會出現重大安全問題。

秦偉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賽龍舟》的作者,他對這項民俗活動頗有研究。他說,1976年6月,世界首次國際龍舟賽在香港舉辦。從此之後,官方層面的龍舟賽逐漸展開。

秦偉稱,當賽龍舟從民俗走向競技,嚴格的標準和規範隨之產生。但民間活動,大多仍憑經驗組織,缺乏規範。他感歎,“據不完全統計,這是賽龍舟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嚴重事故。”

多位附近村民及政府工作人員也稱,這是當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龍舟側翻事故,“誰都沒有想到。”事發後,多家媒體持續發問,民俗活動背後的安全隱患亟待關注。

敦睦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該村約有9000人,賽龍舟這樣的民俗活動,多是村民自發組織。事發後,警方已將兩位“撐頭”的村民控制。

▲停靠在岸旁的龍舟。(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秦偉認為,此次桂林龍舟失事,主要是因組織者及參與者“不專業”導致。在準備階段,組織者應將規範的流程告知參與者,並配發救生衣。同時,在下水前,要考察河道,重視風力、水流速度及其渾濁程度等因素。

此次事故在橡膠壩處爆發。但據多家媒體報導,多位元參與者對此並不知情。在行駛遇阻後,選擇強行沖壩,以致事故發生。

對此,秦偉深表遺憾。“哪怕遇到漩渦,如果舵手能熟練控制方向,鼓手能指揮船員一致劃水,也不會出現問題。雖然,龍舟較難調頭,但怎麼指揮,也很關鍵。他們僅憑經驗,不專業,更不能把控全船。”他認為,在游泳方面,船員不能僅僅是“會”,應更專業。“可以紮進水底,也可以浮出水面,並掌握換氣姿勢。而不是只懂‘狗刨’。”

4

以前沒有專門的管理辦法

現在基本的辦法已遞交相關部門

事發後,有媒體報導稱,該活動雖經報備,未通過。桂林市體育局多位工作人員均向紅星新聞否認曾接到此次活動的報備,“賽龍舟是民俗活動,不是體育賽事。”

▲17位村民就是在該閘口旁出事。(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桂林市體育局多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桂林不會舉辦龍舟賽事。其中,該局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說,“我們沒有收到,包括龍舟協會在內的任何組織要舉辦龍舟比賽的申請。一般情況下,申請時,需說明,辦什麼比賽,多少人參加,有什麼安全措施。然後,我們再上會討論。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

另一位工作人員則稱,桂林是喀斯特地貌,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符合舉辦龍舟比賽的條件。“如果是賽事,有嚴格的賽事規程,對人員、航道、船隻,都有要求。但這只是民俗活動,不是體育運動。”

他承認,桂林市體育局並未就民俗賽龍舟活動做過專門提醒,“出事後,市里很重視。”該局競訓科一工作人員還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以前,針對這個沒有專門的管理辦法,現在基本的辦法已經遞交給相關部門。”

5

應將賽龍舟民俗按照競技規程

進行標準化要求

採訪中,多位受訪者擔心,本次事件後,賽龍舟民俗活動或將逐漸消失。

他們也認識到,賽龍舟雖是民俗,極受當地人重視,但參與者缺乏安全意識,也沒有專門針對劃龍舟的安全提示。“一般都是師傅帶徒弟,傳授下經驗而已。”

東華大學體育部副教授秦偉認為,民俗活動的參與者多缺乏安全意識。這起事件對當地賽龍舟民俗來說是個拐點,或者被一刀切,或者當成警示,對此進行規範。他說,龍舟是傳統民俗活動,政府可修建規範的碼頭,加寬河道,或指定具體河段給予支援,“應將賽龍舟民俗按照競技規程進行標準化要求。組織民俗活動,不是靠拍拍腦袋就行的。”

日前,新華社發文稱,針對群眾自發聚集的節慶活動,有關方面應既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群眾安全,又充分保護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在端午節前,湖南新化遊家鎮鎮政府統一部署、安排,由政府部門組織划船師傅開會,強調安全重要性;並設置陸上巡邏組、交通疏導組、水上巡邏組和後勤組等七個小組,保障活動安全。其中,水上巡邏組負責水上安全巡邏,排除隱患。

中國龍舟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該協會相關規程主要針對正規賽事,而非民俗活動。她提醒,民間舉辦比賽,務必向省市級龍舟協會或體育部門報備,“總之,安全是第一位的。”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春 發自廣西桂林

編輯丨馮玲玲

出現人員傷亡的龍舟事故基本由民間自發組織,如嚴格執行賽事規程,就不會出現重大安全問題。

秦偉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賽龍舟》的作者,他對這項民俗活動頗有研究。他說,1976年6月,世界首次國際龍舟賽在香港舉辦。從此之後,官方層面的龍舟賽逐漸展開。

秦偉稱,當賽龍舟從民俗走向競技,嚴格的標準和規範隨之產生。但民間活動,大多仍憑經驗組織,缺乏規範。他感歎,“據不完全統計,這是賽龍舟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嚴重事故。”

多位附近村民及政府工作人員也稱,這是當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龍舟側翻事故,“誰都沒有想到。”事發後,多家媒體持續發問,民俗活動背後的安全隱患亟待關注。

敦睦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該村約有9000人,賽龍舟這樣的民俗活動,多是村民自發組織。事發後,警方已將兩位“撐頭”的村民控制。

▲停靠在岸旁的龍舟。(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秦偉認為,此次桂林龍舟失事,主要是因組織者及參與者“不專業”導致。在準備階段,組織者應將規範的流程告知參與者,並配發救生衣。同時,在下水前,要考察河道,重視風力、水流速度及其渾濁程度等因素。

此次事故在橡膠壩處爆發。但據多家媒體報導,多位元參與者對此並不知情。在行駛遇阻後,選擇強行沖壩,以致事故發生。

對此,秦偉深表遺憾。“哪怕遇到漩渦,如果舵手能熟練控制方向,鼓手能指揮船員一致劃水,也不會出現問題。雖然,龍舟較難調頭,但怎麼指揮,也很關鍵。他們僅憑經驗,不專業,更不能把控全船。”他認為,在游泳方面,船員不能僅僅是“會”,應更專業。“可以紮進水底,也可以浮出水面,並掌握換氣姿勢。而不是只懂‘狗刨’。”

4

以前沒有專門的管理辦法

現在基本的辦法已遞交相關部門

事發後,有媒體報導稱,該活動雖經報備,未通過。桂林市體育局多位工作人員均向紅星新聞否認曾接到此次活動的報備,“賽龍舟是民俗活動,不是體育賽事。”

▲17位村民就是在該閘口旁出事。(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桂林市體育局多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桂林不會舉辦龍舟賽事。其中,該局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說,“我們沒有收到,包括龍舟協會在內的任何組織要舉辦龍舟比賽的申請。一般情況下,申請時,需說明,辦什麼比賽,多少人參加,有什麼安全措施。然後,我們再上會討論。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

另一位工作人員則稱,桂林是喀斯特地貌,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符合舉辦龍舟比賽的條件。“如果是賽事,有嚴格的賽事規程,對人員、航道、船隻,都有要求。但這只是民俗活動,不是體育運動。”

他承認,桂林市體育局並未就民俗賽龍舟活動做過專門提醒,“出事後,市里很重視。”該局競訓科一工作人員還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以前,針對這個沒有專門的管理辦法,現在基本的辦法已經遞交給相關部門。”

5

應將賽龍舟民俗按照競技規程

進行標準化要求

採訪中,多位受訪者擔心,本次事件後,賽龍舟民俗活動或將逐漸消失。

他們也認識到,賽龍舟雖是民俗,極受當地人重視,但參與者缺乏安全意識,也沒有專門針對劃龍舟的安全提示。“一般都是師傅帶徒弟,傳授下經驗而已。”

東華大學體育部副教授秦偉認為,民俗活動的參與者多缺乏安全意識。這起事件對當地賽龍舟民俗來說是個拐點,或者被一刀切,或者當成警示,對此進行規範。他說,龍舟是傳統民俗活動,政府可修建規範的碼頭,加寬河道,或指定具體河段給予支援,“應將賽龍舟民俗按照競技規程進行標準化要求。組織民俗活動,不是靠拍拍腦袋就行的。”

日前,新華社發文稱,針對群眾自發聚集的節慶活動,有關方面應既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群眾安全,又充分保護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在端午節前,湖南新化遊家鎮鎮政府統一部署、安排,由政府部門組織划船師傅開會,強調安全重要性;並設置陸上巡邏組、交通疏導組、水上巡邏組和後勤組等七個小組,保障活動安全。其中,水上巡邏組負責水上安全巡邏,排除隱患。

中國龍舟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該協會相關規程主要針對正規賽事,而非民俗活動。她提醒,民間舉辦比賽,務必向省市級龍舟協會或體育部門報備,“總之,安全是第一位的。”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春 發自廣西桂林

編輯丨馮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