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一瓶老酒,都有一段故事!

1990年前後北京名酒,菊花白、二鍋頭、北京特曲、燕嶺春各1瓶

長久以來,

中國人對酒有著獨特的鍾愛,

或酌酒輕吟;或酣飲淋漓;

或“舉杯邀明月”;

或“痛飲真吾師”……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

一瓶老酒,

往往代表著一段歷史,

一個老故事,

今天小編帶你瞭解

這些老酒的前世今生。

中國酒事中,普遍認同最具權威性的,是自1952年至1989年的五屆全國評酒會。

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評選的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酒、全興大麯、茅臺酒、西鳳酒、汾酒、董酒,在陳年白酒收藏界俗稱“老八大名酒”。第三屆評酒會上西鳳酒、全興大麯落選,取而代之的則是劍南春和洋河大麯。這樣的組合,則被稱為“新八大名酒”。

下面,一起來回憶那些老酒品牌吧!

茅臺酒

茅臺酒產於貴州省北部的仁懷縣茅臺鎮,茅臺酒的出名據傳是因為一次酒展會,別的國家的酒都很漂亮,而茅臺酒包裝的破破爛爛沒人看。有個中國人急了,就把酒罐子打碎,酒香傳遍了整個會場,後來茅臺酒就出名了。

“葵花牌”茅臺

“葵花牌”為中國糧油進出口標識,1966年文革開始後,貴州茅臺酒原出口商標“飛天牌”(也稱“飛仙牌”)因採用敦煌壁畫的飛天圖案有“四舊”嫌疑被決定停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紅色寓意“朵朵葵花向太陽”的“葵花牌”。1973年,“葵花牌”恢復為“飛天牌”,算來“葵花牌”只存在了8年。

這瓶1973年“葵花牌”貴州茅臺酒無疑是“文革”這個特殊時期的產物,它純棉的外包裝紙上印著“中國貴州茅臺酒”的紅色字跡歷經四十多年依然鮮豔如初,時代感極強。因存在時間短,存世量極其有限,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三大革命”茅臺

1967年至1982年期間,五星牌茅臺酒因背標上書“茅臺酒是全國名酒,產於貴州省仁懷縣茅臺鎮,已有二百餘年悠久歷史。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三大革命運動,不斷地總結傳統經驗,改進技術,提高品質。具有醇和濃郁、特殊芳香、味長回甜之獨特風格”而被稱為“三大革命”,獨具時代感。

1982年以後,“三大革命”背標停止使用,所以“三大革命”茅臺酒出廠日期的下限為1983年之前。“三大革命”茅臺酒正如其背標所言“酒體醇和濃郁,氣味特殊芳香,味長回甜”,為茅臺酒收藏者所珍愛。

1981年五星牌貴州茅臺酒(三大革命)年份生產日期有中文和阿拉伯文兩種標識方法,皮紙以順時針方向包裹。品嘗過這款酒的人會保留著被感動的記憶,毋庸置疑這款酒就是那個時代的象徵,留住了漸漸遠去的歲月。

“地方國營”茅臺

1983年至1986年生產的五星牌茅臺酒,正面酒標右下角書有“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出品”的字樣,被稱為“地方國營”。“地方國營”茅臺酒與1987年及以後生產的茅臺酒在包裝上有顯著區別,“地方國營”酒的容量為540ml,以後的均為500ml,這也成為茅臺酒斷代的重要標準。“地方國營”茅臺酒口味醇和細膩,陳香,熟香,濃郁綿長,是陳年茅臺酒中的典範。

董酒

1977年的紅城牌木塞董酒

董酒產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董公寺鎮。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教授們為瞭解民情來到董公寺,品飲董酒後對其讚不絕口。教授們認為,此酒融匯130多種本草參與制曲,是“百草之酒。而“董”字由“艸”和“重”組成,“艸”與“草”同意,“重”為數量多之意,故“董”字寓意“百草”。隨即,教授們提議將此酒命名為”董酒“,希望董酒繼續秉承“藥食同源”“酒藥同源”的人類釀酒真諦。從此,董酒命名開來,蜚聲大江南北。

洋河大麯

1986年9月1日洋河大麯

洋河大麯產于江蘇省泗陽縣洋河鎮,因地故名。

洋河鎮是一個古老的集鎮,地處江蘇省宿遷市的宿城、宿豫、泗洪三縣區交匯處。據傳,洋河大麯在唐代就已享盛名,尚可考證的歷史已有四百多年,明朝時已聞名遐邇。當時曾有九個省的客商在此設立會館,省內外七十多位商人客籍于此,競釀美酒,使洋河鎮的釀酒業更加興隆繁盛。清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在宿遷建有行宮,留住七天,品嘗洋河大麯後揮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讚語,並指定其為向皇室的貢品。

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是亳州傳統名酒,產自安徽省亳州市,屬於亳州地區特產的大麯濃香型白酒,有“酒中牡丹”之稱。

古井貢酒淵源始於西元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產的“九醞春酒”和釀造方法進獻給漢獻帝劉協。以“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贏得了海內外的一致讚譽。

五糧液

60年代中期五糧液

五糧液為大麯濃香型白酒,產於四川宜賓市。

以前在老百姓中,它被叫做“雜糧酒”,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而在文人雅士中,則被稱為“姚子雪曲”。“五糧液”酒創始人清光緒年間的鄧子均曾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由此五糧液成名。

劍南春

80年代初期產綿竹牌劍南春酒

劍南春酒產於四川綿竹,而綿竹在唐代位於劍門關之南,故稱劍南。劍南春酒脫胎于唐代的“劍南燒春”,以地命名。

國窖1573

國窖1573封藏定制酒一號

1996年11月,瀘州老窖有一座具有400年以上窖齡的釀酒窖池群,該窖池群始建于明朝萬曆年間(西元1573年),是我國唯一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連續使用至今的釀酒窖池群,被譽為“活文物”。其釀造之酒已成為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故名“國窖1573”。

郎酒

“郎”系泉名,產于四川古藺縣二郎灘鎮,釀酒的水取自高山深谷中的清泉——郎泉,得名郎酒。

汾酒

90年代汾酒

汾酒因產於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又稱“杏花村酒”。

在南北朝的北齊(西元550~577年)時,汾酒就以名酒為世人所珍愛。據《北齊書》記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杯,勸汝於鄴酌兩杯。” “汾清”是當時汾酒的名稱。帝王特意寫信向人推薦的汾清,當然不是一般的酒。這就說明,在西元565年以前,汾酒已經享有盛名。

瀘州老窖酒

1980年代瀘州老窖酒三瓶

瀘州市為四川省省轄市,位於四川省東南川滇黔渝結合部。瀘州老窖(jiào)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堪稱“濃香鼻祖,酒中泰斗”。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於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經過臘月下料,採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後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來的。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與瀘州濃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麯酒的前身。

全興大麯

1990~1992年全興大麯

全興牌全興大麯酒是四川省成都全興酒廠的產品,前身是成都府大麯。

據史料記載:全興燒坊始建於清代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當時就以酒香醇甜、爽口尾淨而遠近傳聞,暢銷各地。成都自古以來就有“佳釀之鄉”的美稱。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吟到:“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宿”。當時的萬里橋就是現在的成都南門大橋,當時這一帶街上酒旗招展,酒家林立,客人飲酒後可以在酒店留宿。

西鳳酒

西鳳酒產於鳳酒之鄉的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

始于殷商,盛于唐宋, 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鳳翔是民間傳說中產鳳凰的地方,有鳳鳴岐山、吹簫引鳳等故事。唐朝以後,又是西府台的所在地,人稱西府鳳翔。西鳳酒遂因此而得名。蘇軾任職鳳翔時,酷愛此酒,曾用“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來盛讚西鳳美酒。

老白乾

上世紀90年代 衡水老白乾

衡水老白乾自古享有盛名。明代、衡水酒有“隔牆三家醉,開壇十裡香”之譽。所謂“老”,是指歷史悠久;“白”,是指酒質清澈;“幹”,是指酒度高,達67度。其味“聞著清香,入口甜香,飲後餘香”。

十八酒坊

1945年12月16日,衡水全境得到解放,黨和政府就將這十八家酒坊收回國有,成立了“冀南行署地方國營衡水制酒廠”。“十八酒坊”這個名字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既代表了衡水老白乾的歷史,“十八”又是一個吉利數字,從而為品牌宣傳搭建了一個平臺,另外“十八酒坊”四個字讀起來又郎郎上口,新品牌就此誕生。

二鍋頭

70年代 紅星牌二鍋頭

每燒一鍋酒,開始流出的酒叫“鍋頭”,這酒的濃度比較高,可達到75度以上,數量少而後濃度不斷地下降,後面流出的謂“酒稍子”不能喝。經第一次放入錫鍋內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頭”,和經第三次換入錫鍋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尾”,因含有多種低沸點的物質成分,味道較雜,所以酒廠只摘取味道醇厚的經第二次換入錫鍋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名為“二鍋頭”。

更多絕版老酒

白雲邊的嫡系部隊▼

老牌二鍋頭▼

華燈牌北京特曲▼

紅糧大麯▼

北京大麯▼

貴陽曲酒▼

貴陽大麯▼

醬香型黔春酒▼

舊版衡水老白乾▼

新版衡水老白乾▼

哈爾濱老白乾▼

杜康▼

汝陽杜康▼

陝西白水杜康▼

口子酒▼

桂林三花酒▼

安酒▼

習酒▼

迎春酒▼

燕潮酩▼

張弓大麯▼

伊犁上等白酒▼

四特酒▼

習水大麯▼

六曲香▼

三花酒▼

金州曲酒▼

景芝白乾▼

太白酒▼

臨邛酒▼

竹葉青▼

八十年代初的白雲邊▼

九十年代的白雲邊▼

七十年代白雲邊▼

八十年代初八眼泉▼

七十年代末涼亭牌鴨溪窖酒▼

八十年代 鴨溪窖酒▼

1989年 鴨溪窖酒▼

七十年代大倉牌▼

八十年代北大倉酒▼

八十年代北大倉系列酒▼

七十年代 邯鄲大麯酒▼

七十年代老白乾酒▼

八十年代 叢台酒▼

九十年代 叢台酒▼

七十年代麓山牌白沙液▼

八十年代 白沙液▼

九十年代白沙液▼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長沙酒廠的嫡系部隊▼

老酒就像一位久違的老朋友,

收藏就是一種感情寄託,

家中藏有老酒,

就有娓娓道來的美好故事,

就有生活的別樣情調。

人們在不經意間,

儲存了友誼、儲存了精神享受。

民國60年首批金膜竹葉青酒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歡迎留言分享!

1982年以後,“三大革命”背標停止使用,所以“三大革命”茅臺酒出廠日期的下限為1983年之前。“三大革命”茅臺酒正如其背標所言“酒體醇和濃郁,氣味特殊芳香,味長回甜”,為茅臺酒收藏者所珍愛。

1981年五星牌貴州茅臺酒(三大革命)年份生產日期有中文和阿拉伯文兩種標識方法,皮紙以順時針方向包裹。品嘗過這款酒的人會保留著被感動的記憶,毋庸置疑這款酒就是那個時代的象徵,留住了漸漸遠去的歲月。

“地方國營”茅臺

1983年至1986年生產的五星牌茅臺酒,正面酒標右下角書有“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出品”的字樣,被稱為“地方國營”。“地方國營”茅臺酒與1987年及以後生產的茅臺酒在包裝上有顯著區別,“地方國營”酒的容量為540ml,以後的均為500ml,這也成為茅臺酒斷代的重要標準。“地方國營”茅臺酒口味醇和細膩,陳香,熟香,濃郁綿長,是陳年茅臺酒中的典範。

董酒

1977年的紅城牌木塞董酒

董酒產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董公寺鎮。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教授們為瞭解民情來到董公寺,品飲董酒後對其讚不絕口。教授們認為,此酒融匯130多種本草參與制曲,是“百草之酒。而“董”字由“艸”和“重”組成,“艸”與“草”同意,“重”為數量多之意,故“董”字寓意“百草”。隨即,教授們提議將此酒命名為”董酒“,希望董酒繼續秉承“藥食同源”“酒藥同源”的人類釀酒真諦。從此,董酒命名開來,蜚聲大江南北。

洋河大麯

1986年9月1日洋河大麯

洋河大麯產于江蘇省泗陽縣洋河鎮,因地故名。

洋河鎮是一個古老的集鎮,地處江蘇省宿遷市的宿城、宿豫、泗洪三縣區交匯處。據傳,洋河大麯在唐代就已享盛名,尚可考證的歷史已有四百多年,明朝時已聞名遐邇。當時曾有九個省的客商在此設立會館,省內外七十多位商人客籍于此,競釀美酒,使洋河鎮的釀酒業更加興隆繁盛。清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在宿遷建有行宮,留住七天,品嘗洋河大麯後揮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讚語,並指定其為向皇室的貢品。

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是亳州傳統名酒,產自安徽省亳州市,屬於亳州地區特產的大麯濃香型白酒,有“酒中牡丹”之稱。

古井貢酒淵源始於西元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產的“九醞春酒”和釀造方法進獻給漢獻帝劉協。以“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贏得了海內外的一致讚譽。

五糧液

60年代中期五糧液

五糧液為大麯濃香型白酒,產於四川宜賓市。

以前在老百姓中,它被叫做“雜糧酒”,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而在文人雅士中,則被稱為“姚子雪曲”。“五糧液”酒創始人清光緒年間的鄧子均曾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由此五糧液成名。

劍南春

80年代初期產綿竹牌劍南春酒

劍南春酒產於四川綿竹,而綿竹在唐代位於劍門關之南,故稱劍南。劍南春酒脫胎于唐代的“劍南燒春”,以地命名。

國窖1573

國窖1573封藏定制酒一號

1996年11月,瀘州老窖有一座具有400年以上窖齡的釀酒窖池群,該窖池群始建于明朝萬曆年間(西元1573年),是我國唯一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連續使用至今的釀酒窖池群,被譽為“活文物”。其釀造之酒已成為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故名“國窖1573”。

郎酒

“郎”系泉名,產于四川古藺縣二郎灘鎮,釀酒的水取自高山深谷中的清泉——郎泉,得名郎酒。

汾酒

90年代汾酒

汾酒因產於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又稱“杏花村酒”。

在南北朝的北齊(西元550~577年)時,汾酒就以名酒為世人所珍愛。據《北齊書》記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杯,勸汝於鄴酌兩杯。” “汾清”是當時汾酒的名稱。帝王特意寫信向人推薦的汾清,當然不是一般的酒。這就說明,在西元565年以前,汾酒已經享有盛名。

瀘州老窖酒

1980年代瀘州老窖酒三瓶

瀘州市為四川省省轄市,位於四川省東南川滇黔渝結合部。瀘州老窖(jiào)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堪稱“濃香鼻祖,酒中泰斗”。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於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經過臘月下料,採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後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來的。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與瀘州濃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麯酒的前身。

全興大麯

1990~1992年全興大麯

全興牌全興大麯酒是四川省成都全興酒廠的產品,前身是成都府大麯。

據史料記載:全興燒坊始建於清代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當時就以酒香醇甜、爽口尾淨而遠近傳聞,暢銷各地。成都自古以來就有“佳釀之鄉”的美稱。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吟到:“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宿”。當時的萬里橋就是現在的成都南門大橋,當時這一帶街上酒旗招展,酒家林立,客人飲酒後可以在酒店留宿。

西鳳酒

西鳳酒產於鳳酒之鄉的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

始于殷商,盛于唐宋, 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鳳翔是民間傳說中產鳳凰的地方,有鳳鳴岐山、吹簫引鳳等故事。唐朝以後,又是西府台的所在地,人稱西府鳳翔。西鳳酒遂因此而得名。蘇軾任職鳳翔時,酷愛此酒,曾用“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來盛讚西鳳美酒。

老白乾

上世紀90年代 衡水老白乾

衡水老白乾自古享有盛名。明代、衡水酒有“隔牆三家醉,開壇十裡香”之譽。所謂“老”,是指歷史悠久;“白”,是指酒質清澈;“幹”,是指酒度高,達67度。其味“聞著清香,入口甜香,飲後餘香”。

十八酒坊

1945年12月16日,衡水全境得到解放,黨和政府就將這十八家酒坊收回國有,成立了“冀南行署地方國營衡水制酒廠”。“十八酒坊”這個名字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既代表了衡水老白乾的歷史,“十八”又是一個吉利數字,從而為品牌宣傳搭建了一個平臺,另外“十八酒坊”四個字讀起來又郎郎上口,新品牌就此誕生。

二鍋頭

70年代 紅星牌二鍋頭

每燒一鍋酒,開始流出的酒叫“鍋頭”,這酒的濃度比較高,可達到75度以上,數量少而後濃度不斷地下降,後面流出的謂“酒稍子”不能喝。經第一次放入錫鍋內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頭”,和經第三次換入錫鍋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尾”,因含有多種低沸點的物質成分,味道較雜,所以酒廠只摘取味道醇厚的經第二次換入錫鍋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名為“二鍋頭”。

更多絕版老酒

白雲邊的嫡系部隊▼

老牌二鍋頭▼

華燈牌北京特曲▼

紅糧大麯▼

北京大麯▼

貴陽曲酒▼

貴陽大麯▼

醬香型黔春酒▼

舊版衡水老白乾▼

新版衡水老白乾▼

哈爾濱老白乾▼

杜康▼

汝陽杜康▼

陝西白水杜康▼

口子酒▼

桂林三花酒▼

安酒▼

習酒▼

迎春酒▼

燕潮酩▼

張弓大麯▼

伊犁上等白酒▼

四特酒▼

習水大麯▼

六曲香▼

三花酒▼

金州曲酒▼

景芝白乾▼

太白酒▼

臨邛酒▼

竹葉青▼

八十年代初的白雲邊▼

九十年代的白雲邊▼

七十年代白雲邊▼

八十年代初八眼泉▼

七十年代末涼亭牌鴨溪窖酒▼

八十年代 鴨溪窖酒▼

1989年 鴨溪窖酒▼

七十年代大倉牌▼

八十年代北大倉酒▼

八十年代北大倉系列酒▼

七十年代 邯鄲大麯酒▼

七十年代老白乾酒▼

八十年代 叢台酒▼

九十年代 叢台酒▼

七十年代麓山牌白沙液▼

八十年代 白沙液▼

九十年代白沙液▼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長沙酒廠的嫡系部隊▼

老酒就像一位久違的老朋友,

收藏就是一種感情寄託,

家中藏有老酒,

就有娓娓道來的美好故事,

就有生活的別樣情調。

人們在不經意間,

儲存了友誼、儲存了精神享受。

民國60年首批金膜竹葉青酒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歡迎留言分享!